修学问道:今天我们如何一起成长
(2014-02-11 16:44:43)分类: 核心骨干修学 |
今天我们如何一起成长
一、建立修学问道组(即生命成长共同体)的意义
人生需要知己,需要良师益友,得遇知己良朋就像高山有了流水、天边有了云霞。虽然说路最终是要靠自己去走,所谓“为仁由己”,所谓“自助者天助”,但毕竟人生的成长确实也需要善缘,需要师友的加持。咱们修学问道组的成立正是为了凝聚志同道合的好友,建立一个彼此怀抱温情与敬意、可以切磋琢磨、一起修学问道的有圣贤为伍(指经典)、有师友同行的美好的生命成长共同体~
大学校园里需要共同体,进入社会之后更需要共同体的支持。将来有一天我们走进社会了,深处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中心,我想除了那些意志无比坚定、心力特别强大的孤独守望者,还能永不退转地坚持当年那些青涩而美好的追求,恐怕大部分人都会在大潮大流中飘摇摆动。小人往往最擅长勾结,而君子也需要团结,《论语》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团结的意思,“比”是勾结的意思——我想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必须去面对一群我们所不愿意成为的人甚至要面对一群狼狈为奸的小人,那么,我想这时候团结就是力量,同道就是助缘。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或许我们都应该学会凝聚和建设同道群体的能力,哪怕最基本的,去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庭~
二、修学活动的两个主要目标
耕读社的立社之本是文化关怀、社会关怀,是对社员生命成长的关怀。然而,关怀不是代理,不是手把手事无巨细地提携,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最根本的关怀或许应该是辅助社员立定生命的根基,找到人生的定位。《孟子》说“为学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能夺”,《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生命根基立定后(“知止”、“先立乎其大”),就像高山岿然不动,不怕风浪不怕霜雪(“定静安虑得”、“其小者不能夺”)。我知道不少师弟师妹还没立定根基,常有一种生命的琐碎感、散乱感和茫然感,在这种散乱和飘摇中,很多小事都会让人觉得烦恼。对社员之生命根基和人生方向的关怀是最根本、最有效但然而也是最难做的关怀,咱们是否具备这种关怀的能力姑且不论,但至少有些事情既然值得做,就应该筚路蓝缕、一往直前~这就是咱们修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立定生命根基。
修学活动第二个主要目标是找到修身方法,涵养君子风度,探寻美好人生,学会恰当而美好的待人处事的方式。我们并非没有听过一些美好的理念,可是我们经常不知道该怎样去落实这些理念。《论语》中说“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而上达天理,咱们期待着这个生命成长共同体不只是懂得一些抽象而模糊的真善美理念(此为“上学”),同时也能找到实践这些理念的下手处或者说修养方法,从而最终落实为恰当而美好的待人处事方式(此为“下达”),成为一个有君子风度的人。借用基督教的话,就是“道成肉身”;借用佛教的话,就是“法住世间”;借用儒家的话,就是“随处体认天理”,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下达而上学,上学而下达”,就是日积善而成浩德,成为一个令人如沐春风的君子,过一种与众生万物一起变得美好的人生。因此,在今后咱们的修学活动中,大家不妨多就咱们探讨的那些美好的理念和原则多谈谈自己社团生活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会,谈论多具体多细碎的生活事项都没关系,因为大道就在这些小细节处。由此出发,咱们可以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改变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积善而成浩德,乃至有朝一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三、集体修学的气场和氛围
《易传》说“同心相应、同气相求”,心意与气场的相同促成了万物间的相感相应。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每个人的发心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个群体的气场对于大家的生命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十分注重建设和合增上的僧团,它的僧团和合观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佛教所谓“和合”,包括理和与事和。理和,就是群体中的人最终能同证最根本最究竟的理,这是群体和合的最高境界。所谓事和,是指在具体事相或事情中的和合,“事和”有六种表现,称为“六和敬”,它们分别是:1、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2、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3、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4、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5、见和同解,是见解的最终一致;6、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借鉴这种和合的思想,我们也祈愿咱们修学组的所有成员,不管兴趣、特长、性情等如何地不同,都能一起探寻和修证真善美的真谛(理和),都能升发起对美好人生乃至美好世界的祈求和追求(意和),都能对彼此抱有温情与敬意、关心彼此的身心健康(身和),哪怕见解不同也能对彼此的感悟抱有同情的理解(口和、见和),乃至共同约定有些事此生此世不能做(戒和),乃至休戚一体、荣辱与共(利和)。
四、对于自修的几个建议
集体修学是为了以同修促进自修,然而,为仁由己,自己的人生从根本上还是得靠自己去探索。关于如何自修,不同根器的人虽然适合于不同的修身方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和境界也适合不同的修身方法,但毕竟法法又可相通,下面我献上我个人的一些修学心得供大家参考以及批斗:
在讲心得之前,我想先简介一下在明代大哲中非常重要的修养方法,那就是“本体——工夫——境界”三位一体的修养论,或许对大家的修学会有所启发。很简单很粗略地讲,本体就是天理良心,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工夫就是修养,就是呈现和落实本体、追求与本体合一的修养方法;境界就是你通过做工夫而实现与本体或少或多的合一时你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生命状态、所看到的不同的世界和人生的面貌。以下我就简单讲下自己的一些修学体会:
①
②
③
④
⑤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