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学问道:今天我们如何一起成长

(2014-02-11 16:44:43)
分类: 核心骨干修学

今天我们如何一起成长


            ——在耕读社修学活动上对修学的说明(2012年3月)

                       

一、建立修学问道组(即生命成长共同体)的意义

人生需要知己,需要良师益友,得遇知己良朋就像高山有了流水、天边有了云霞。虽然说路最终是要靠自己去走,所谓“为仁由己”,所谓“自助者天助”,但毕竟人生的成长确实也需要善缘,需要师友的加持。咱们修学问道组的成立正是为了凝聚志同道合的好友,建立一个彼此怀抱温情与敬意、可以切磋琢磨、一起修学问道的有圣贤为伍(指经典)、有师友同行的美好的生命成长共同体~

大学校园里需要共同体,进入社会之后更需要共同体的支持。将来有一天我们走进社会了,深处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中心,我想除了那些意志无比坚定、心力特别强大的孤独守望者,还能永不退转地坚持当年那些青涩而美好的追求,恐怕大部分人都会在大潮大流中飘摇摆动。小人往往最擅长勾结,而君子也需要团结,《论语》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团结的意思,“比”是勾结的意思——我想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必须去面对一群我们所不愿意成为的人甚至要面对一群狼狈为奸的小人,那么,我想这时候团结就是力量,同道就是助缘。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或许我们都应该学会凝聚和建设同道群体的能力,哪怕最基本的,去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庭~

 

二、修学活动的两个主要目标

耕读社的立社之本是文化关怀、社会关怀,是对社员生命成长的关怀。然而,关怀不是代理,不是手把手事无巨细地提携,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最根本的关怀或许应该是辅助社员立定生命的根基,找到人生的定位。《孟子》说“为学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能夺”,《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生命根基立定后(“知止”、“先立乎其大”),就像高山岿然不动,不怕风浪不怕霜雪(“定静安虑得”、“其小者不能夺”)。我知道不少师弟师妹还没立定根基,常有一种生命的琐碎感、散乱和茫然感,在这种散乱和飘摇中,很多小事都会让人觉得烦恼。对社员之生命根基和人生方向的关怀是最根本、最有效但然而也是最难做的关怀,咱们是否具备这种关怀的能力姑且不论,但至少有些事情既然值得做,就应该筚路蓝缕、一往直前~这就是咱们修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立定生命根基。

修学活动第二个主要目标是找到修身方法,涵养君子风度,探寻美好人生,学会恰当而美好的待人处事的方式。我们并非没有听过一些美好的理念,可是我们经常不知道该怎样去落实这些理念。《论语》中说“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而上达天理,咱们期待着这个生命成长共同体不只是懂得一些抽象而模糊的真善美理念(此为“上学”),同时也能找到实践这些理念的下手处或者说修养方法,从而最终落实为恰当而美好的待人处事方式(此为“下达”),成为一个有君子风度的人。借用基督教的话,就是“道成肉身”;借用佛教的话,就是“法住世间”;借用儒家的话,就是“随处体认天理”,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下达而上学,上学而下达”,就是日积善而成浩德,成为一个令人如沐春风的君子,过一种与众生万物一起变得美好的人生。因此,在今后咱们的修学活动中,大家不妨多就咱们探讨的那些美好的理念和原则多谈谈自己社团生活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会,谈论多具体多细碎的生活事项都没关系,因为大道就在这些小细节处。由此出发,咱们可以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改变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积善而成浩德,乃至有朝一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三、集体修学的气场和氛围

《易传》说“同心相应、同气相求”,心意与气场的相同促成了万物间的相感相应。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每个人的发心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个群体的气场对于大家的生命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十分注重建设和合增上的僧团,它的僧团和合观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佛教所谓“和合”,包括理和与事和。理和,就是群体中的人最终能同证最根本最究竟的理,这是群体和合的最高境界。所谓事和,是指在具体事相或事情中的和合,“事和”有六种表现,称为“六和敬”,它们分别是:1、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2、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3、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4、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5、见和同解,是见解的最终一致;6、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借鉴这种和合的思想,我们也祈愿咱们修学组的所有成员,不管兴趣、特长、性情等如何地不同,都能一起探寻和修证真善美的真谛(理和),都能升发起对美好人生乃至美好世界的祈求和追求(意和),都能对彼此抱有温情与敬意、关心彼此的身心健康(身和),哪怕见解不同也能对彼此的感悟抱有同情的理解(口和、见和),乃至共同约定有些事此生此世不能做(戒和),乃至休戚一体、荣辱与共(利和)。

 

四、对于自修的几个建议

集体修学是为了以同修促进自修,然而,为仁由己,自己的人生从根本上还是得靠自己去探索。关于如何自修,不同根器的人虽然适合于不同的修身方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和境界也适合不同的修身方法,但毕竟法法又可相通,下面我献上我个人的一些修学心得供大家参考以及批斗:

在讲心得之前,我想先简介一下在明代大哲中非常重要的修养方法,那就是“本体——工夫——境界”三位一体的修养论,或许对大家的修学会有所启发。很简单很粗略地讲,本体就是天理良心,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工夫就是修养,就是呈现和落实本体、追求与本体合一的修养方法;境界就是你通过做工夫而实现与本体或少或多的合一时你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生命状态、所看到的不同的世界和人生的面貌。以下我就简单讲下自己的一些修学体会:


① 立定生命根基,思考人生定位。如前面所言,“本立而道生”,“先立其大则其小者不可夺”,也就是修身之初的关键在于追问你自己此生此世愿意发什么样的心,准备何去何从。如果我们还对真善美抱有信心,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真善美作为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和本体,作为我们生命的根基。但在感悟本体、立定根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具体地去思考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将何去何从。因此,我们也需要去了解时代格局和社会趋势,以及了解自我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包括兴趣、特长、性情乃至使命、责任以及利益诉求等。在抉择时,有时我们过于强调利益,有时则过于凸显兴趣。我觉得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确实会过得更为开心和舒畅些。但也不能忽略了特长,有时我们感兴趣的领域我们却未必擅长,例如我们对动物感兴趣,但我们却未必擅长动物学。而我觉得绽放特长对一个人来说还是很关键的,因为你可以找到一种生命潜能喷发的感觉,一种酣畅淋漓的生命快感,而不必经常处于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纠结状态。对我自己而言,我觉得使命感在我的人生抉择中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我正是因为抱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困境的深切忧怀才坚定地选择了国学研究的。当然,选择之初,我本是抱了面对穷困潦倒的心理准备的。没想到现在还未毕业就有企业相中了我,我稍做些兼职,也能有还可以的收入。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虽然我并非有德之人,但我相信社会最终是不会亏待那些有着真诚的真善美之追求的人。因此,到底该如何看待利益方面的诉求?我想并不会因为你追求真善美你就一定过不了经济上还算富足的生活。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我相信有一部分甚至将来将会有一大部分市场是会留给那些有着真善美追求的人的。我在这里提到了利益追求当然并不是说那些为了精神追求而穷困潦倒的人就不值得尊敬了,我只是认可《论语》中孔子的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以有道的方式去过一种富贵的生活。因此,总的归纳来说,我觉得修身的根本在于探寻一种适合自己兴趣、绽放自己特长(或者再加上承担一定的使命)而又能与周围众生万物一同(包括自己)过得美好(可包括富贵)的真善美人生。


② 上法古圣先贤(圣贤为伍),下效良师益友(师友同行)。如果说第一条讲的是发心,那这一条讲的就是信心。三人行必有我师,寻找别人身上的美,寻找榜样,榜样的存在有助于建立起对美好人生的信心,也有助于发现前进的可行道路。我觉得现在中国比较可悲的是青年们大多失去对道业的信心了,中学生多以娱乐明星为偶像,而大学生们大多不相信君子是可以做得的,圣贤是可以做得的。


③ 拓展生命格局,突破自身局限。有时我们的生命之所以纠结于某种繁琐的困扰,是因为将自身囿于井底、溺于一隅。适当拓展生命格局,站在更广阔的生命视野,反而有助于从狭隘中破茧而出,走向更逍遥自在的人生。


④ 体察起心动念,对治坏习恶气。帮助恶人变好,或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经常批评他,甚至用刑法来惩治他;一种是带他去做好事,慢慢地化解掉他身上的戾气。就前者来说,修行就是认识问题,直面问题,改正问题。认识自己的烦恼和恶习是修行的开始。体察自己的起心动念,针对困扰自己生命最深的地方或者是自己生活中的坏习惯、薄弱处,先选择一至两处入手,找到突破办法,日日坚持对治下去,直到有一天生命的污浊涣然冰释~就后者来说,就是如下一条:


⑤ 学会祈求祝福,坚持美好品行。祈求和祝福是一种心意的准备,一种心力的加强,同时对于别人,又是一种默默的关注和支持。因此,请学会在天地间祈求,祈求身心和合,祈求家庭和睦,祈求社会和谐,祈求世界和平,祈求所有人都过上美好人生,祈求奸恶之人也能慢慢变好。同时在祈求的心境中,坚持实践一些美好品行。通过关怀众生万物、涵养美好而恰当的待人处物方式,往往会不知不觉化解自己生命中的渣滓和疙瘩,不知不觉突破自身小生命的卑劣、局限和困扰。


⑥ 益精调气养神,全身而归天地。自强之志向,浩然之正气,半根于义理,而半根于生理。身者,治之本也;精、气、神者,身之本也。路漫漫其修远,君子岂能羸弱,不堪跋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伤在我身痛在父母心,君子岂敢毁伤,不全而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