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北京太美】过个中式圣诞——大北京,小情调:小吊梨汤

标签:
小吊梨汤餐厅北京美食情调 |
分类: 周末去哪玩——北京周边 |
在自己的围脖上搜索“圣诞节”,发现以往都在为如何过一个有情调小浪漫让人回忆的圣诞而频频发愁。而今年,在圣诞的前一天,我突然发现了这样一家小馆子——小吊梨汤。在这个冬日午后,来吊粘稠滑腻,清爽润肺的冬季热饮梨汤,再就着小豆凉糕、菊花酥、豌豆黄……美美地呆一下午,太舒坦了!
话说“梨汤”我们都懂,老北京曾经盛行的秋冬季热饮,曾经在戏院门口很常见,角儿们唱完戏得润润嗓子,听戏的人叫好儿也需要润润嗓子,于是在戏院门口摆上这么一挑摊儿小吊梨汤,润肺止咳,一大享受。可“小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据说曾经,京城大街小巷,酒肆饭馆,处处可见它的身影。无论坐商还是行商都是拿铜制提吊作为称量梨汤的器物,一吊为一壶,半吊为半壶,因此才有了小吊梨汤中“吊”字的由来。
据说,“小吊梨汤”源于老辈留下的京城记忆:旧时的老东安市场北门有一狭长甬道,甬道一端常会站着一位推着童车叫卖冰糖梨汤的老者,每每吉祥戏院散场,还没从抑扬唱腔里缓过神来的票友总会寻着清香而来,一杯杯咂摸,满街的“梨园”风情,才在眼里,忽入口里,又进心里。许久以来,很多邻里路人慕名寻访到梨汤小车,以沁人心脾的“吊中物”洗涤万千情绪。而无论婆娑风雨,亦或皑皑冰雪,老者总在那里,不徐不疾,不离不弃……
如今物是人非,唱戏的人和听戏的人都少了,于是这四九城里沿街叫卖的小吊梨汤也销声匿迹了。
小吊梨汤的身影在大街小巷不常见了,而以“小吊梨汤”而命名的一个有老北京感觉的私家餐馆却一家一家相继出现。
还没进店,远远就看到刻着菜名的木翻牌儿,小情调油然而生。掀开厚厚的棉门帘,一派古香古色的老北京感觉:深色木制雕花老式桌椅、红色铜钱状大吊灯、吊在房梁上笼子里叽叽喳喳的小鸟、自由游弋的红黑色小金鱼……耳朵里飘来的是邓丽君的怀旧老歌,首首经典。
一层地板上居然摆着好几个奇怪的铁笼子,笼子里架着炭火,以为是为了烤火取暖。经服务员解释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在烤紫薯。想这个炭火烤着,锡纸包着,笼子罩着的烤紫薯,味道会不会很特别呢?
来到二层,坐在弧形飘窗一隅,任冬日暖阳洒在身上,静静感受着食物的精致与美味。
主打菜干酪鱼活灵活现,精致可人,细腻爽滑~有种布丁的软软滑滑。
招牌小吊梨汤分为“壶”和“吊”两种容器,一壶适合3-5人共享,一吊适合1-2人小酌。为了好玩,我们点了一吊,精致的小铜壶,里面居然大部分是空心的,只有中间部分是可以抽出的壶心容器,估计这种设计是为了隔热以及保温。
梨汤清淡,入口是幽幽梨香,冬天来上一杯,暖胃清肺。
让服务员推荐菜品的时候,这道梨球果仁虾成为被推荐的亮点。外酥里嫩的大虾,外酥里脆的梨球,还有零散的几粒果仁点缀其中,无论从视觉还是从味觉来说都得到极大满足。38元的价格,也还算是合理。
这小豆凉糕,也是我大力推荐的一道菜品。小铜盘拖着,奶香中带有红豆的淡淡豆香,很别致的餐后甜品。
辣爆鸡条、贡丸大锅菜、干拌拆骨肉也是秀色可餐、各具特色~
小吊梨汤的菜量都不大,虽然看起来简简单单,但却透着谦恭认真,不急不躁的态度,每一道都让人温暖,每一道都让人回味。小则小矣,大在爱里。来一小吊子梨汤,与其说浸润了胃肠,不如说温暖了老北京的记忆。
让我们一起来吊梨汤,重温老北京冬季的暖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