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猫游学】印度家喻户晓的戏剧演出形式——卡塔卡利

(2011-05-31 17:28:17)
标签:

卡塔卡利

奥迪西舞

婆罗多舞

卡塔克舞

曼尼普利舞

印度

舞蹈

文化

卡塔卡利就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透过它,可以领略到古印度那绝代的风华。

 

印度的古典舞蹈有6大派别,分别是南部的婆罗多舞(BHARAT NATYAM),东部的奥迪西舞(ODISSI),北部的卡塔克舞(KATHAK),东北部的曼尼普利舞(MANIPURI),安德拉邦的库契普迪舞(KUCHIPUDI),以及西海岸的卡塔卡利舞(KATHAKALI)。

 

集合文学、音乐、绘画、表演、舞蹈于一体的印度卡塔卡利舞发源于15世纪的南印度,起初是印度乡间民歌结合宗教的一种舞蹈,随后再融入雅利安文化元素,剧情以印度教或印度神话为主。卡塔卡利每一个角色的善恶忠奸,非常分明,演员的服饰色彩鲜艳,脸部涂上浓妆,头戴不同尺寸的大冠帽,千变万化的眼神、手势、跺脚,配合着精彩万分的打击乐,十分引人入胜。

【熊猫游学】印度家喻户晓的戏剧演出形式——卡塔卡利

简单的节拍,先是用眼神,舞者就能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绪,这是卡塔卡利舞的特色之一,这个十六世纪缘自南印度的舞蹈,就是用肢体和眼神来表示情绪。在开场前,舞者先示范了各种表情,让观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体会到舞蹈中眼神与肢体动作所代表的意义。

 

 

从字面上解读,卡塔是故事,卡利是舞蹈,连起来就是故事之舞。卡塔卡利15世纪起源于南印度喀拉拉邦的农村,16、17世纪,由于当地乡绅的喜爱和追捧,摇身一变,成为印度庆典的酬神主要戏码,后因部分戏码内容被认定对神明不敬而被寺院禁演,一度中落萧条。

 【熊猫游学】印度家喻户晓的戏剧演出形式——卡塔卡利

感觉这样的眼神里,透出忧伤

直至20世纪,在传统文化拥泵们的努力下,卡塔卡利终于再次走红,其代表人物之一便是泰戈尔。1913年,泰戈尔撰专文向西方推荐卡塔卡利,认为它集舞蹈、戏剧、哑剧、文学于一体,堪比西方的芭蕾舞剧。

 

卡塔卡利的产生和发展延续了古代梵剧的形式和风格,是目前印度古典舞蹈中唯一还保持用梵文演唱的剧种。

 

卡塔卡利与莎士比亚戏剧出于同一时代,其舞剧元素来自2世纪以来的宗教典礼,剧情通常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及印度教经典《往世书》(Purana) ,演绎英雄或神战胜妖魔鬼怪和坏蛋的故事。它主题突出,非爱即恨,正义与邪恶、勇敢与脆弱、贫穷与富有、战争与和平,浓烈的感情通过夸张的戏剧化演技、丰富多变的表情和激烈的舞蹈动作一一呈现。根据《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部史诗编创的卡塔卡利保留剧目大约有500部左右,广为流传的就有50余部。

 

 

卡塔卡利的精彩是从演员上妆开始的。

 

变脸。演员在舞台上公开化妆,颜料是从天然动植物中萃取的,红砂岩、绿树叶、黑炉炭、白米糊,全都被研磨成粉末,和水之后,用刷子和柴棍一层层地往脸上叠加着色彩和图案,一笔笔勾画着忠奸善恶。卡塔卡利的剧中人物好坏全部都体现在脸上,一般而言,绿色代表了神化的英雄(Pacha),例如《薄伽梵歌》(Bhagavadgita)中的黑天(Krishna)和阿朱那(Arjuna);红色一般用于表现傲慢的皇室,黑色则是恶魔(Katti),角色何许通过变脸一目了然。

【熊猫游学】印度家喻户晓的戏剧演出形式——卡塔卡利

上完油彩后,再用剪刀将白纸剪出各种胡子的形状,然后沾在脸上。

变脸完成。

 

戴帽。不同人物对应帽子的形状款式花色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顶璀璨的王冠,有的像一把倒竖扫帚,有的则像在头顶盖了一座庙宇。

 

穿衣。演员们上身着各色绸缎,脖子上挂满了造型夸张的首饰,而下身却是层层叠叠的白布,虽然复杂,相对上半身的热闹繁华却显得冷清了许多。据说此剧最早的造型师曾为演员穿什么而伤透脑筋,苦苦不得其解。一天,他来到海边,看到从海里冒出很多穿戴各种艳丽服装的土著,心里便有了谱儿。上半身搞定了,下半身又该当如何呢?他又从白色的海浪里找到了灵感,于是决定让演员的下身一律围白裙。

 

参考资料:

小鹏《莲花之上》

印度(连载31之卡塔卡利) 老鼠皇帝和首席村妇

卡塔卡利 百度百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