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时候,开了几期工作坊,大约是因为命名"初级班"的缘故,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缺乏个案经验,
相当一部分已经定义自己的身份为"心理学爱好者,不会向专业方向发展"。这很大地影响了我后期上心理学工作坊大班课的思路。那就是:以技能展示和演练为主,让学员们略微震撼地感受一下“这样一种心理治疗”。
当这个目标达到之后,有许多曾经已经受过不同学派老师洗礼的同学,和科班出身的同学上来向我问理论:“这自体心理学,后自体心理学,情绪为核心方法的理论到底是什么?
哪里出处?有翻译的书本吗?”
看来,说明理论探讨学术的时机来临了。按理说,这样的讨论最好在某个学术会议来做,或者如近来深圳同学的建议,我应该花点时间翻译或写些专业的书,发表些论文。只是一个人的时间就这么多,我时常需要在直接去教部分人和更广泛的传播之间做一些选择,在不同的传播方式之间做些选择。
这个博克过往一直未发表更专业的文字,因为博克就是博克,它带有某种私人的,通俗简短的色彩。但是,已经有很多网友,同学关心着我的专业方面的文字。那么不妨,就在这里发一些吧。
我搜寻了一下我过往的写作。发现我早在2003年,就已经在福建福州做过一天的关于“以情绪为核心的心理治疗”的工作坊。并且在那以后,就曾经在一些心理网站上发表过一些相关“情绪为核心治疗”,“自体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整合”的原创和指导学员翻译文字。只可惜它们就那样碎片一样流散着。
今天再重读这些文字,虽然自己的思想有不少变化,
学员的翻译文字有些粗,但是那些文字对于今日中国心理治疗,看来还是有一点点价值的。也可以作为我下阶段所做的工作坊和课程的小小的准注脚。
个人来说,我写完一个东西,似乎就有点对它不太感兴趣了,因为时间向前移,我又投入当下另一个创造的兴奋中去了。所以,在这里把我过去写过的一些文字发表出来之后,我免不了想对读者/也是对自己说:过去就过去了,下面一个更好玩,更有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