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博客评论谈三种不同的我

(2007-10-31 19:56:00)
标签:

杂谈

在我的"一个逗号开辟新问题"一文后, 三位博友发了不同的评论.

"一个人的狂欢"说:  

"每个女孩都是天上的一个天使,天使的特征并不一定是美丽,聪明,能干。天使只是在那个属于她的人面前是天使。"

我这样来诠释这里面透出的一个我(这些解释当然是本人一种简单化的解读,其目的主要为了阐释本人的观点, 并不一定全然代表博友本意):

这是许许多多女孩的感觉和理解: 在浪漫的爱情中,她们发现了自己,爱人的眼光有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她们最美好的一面. FALL IN LOVE, 坠入情网, 任何有过这样经验的人都不难明白这种体验.浪漫爱情的核心可以被描述为发现了"特殊的这一个",你和他, 互为最最特殊的, 不可取代的这一个.歌里唱到: "你是一切,一切在你".在这里我们看到,这里的自我是如此和爱人的存在紧密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样问题也来了:如果找不到这样一个人,那么自我是不是就什么也不是呢? 再说,浪漫爱情的激越之流总有不再是激越的时候, 或者它流入宽广深厚的大河, 或者它人间蒸发(你同意吗?),这时候的自我怎么办了呢?

有时在一些人那里爱转为恨,当时爱的越深, 现在恨的也越切.此时,自己包括爱人顷刻之间就变成了魔鬼.

所以, 我想, "明月之夜"是聪明的:

"为什么一定要别人来使自己成为天使呢?
我是天使也好,恶魔也罢,我就是我,于他人何干??
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就行了,女人不是非要有男人才能活得好。相之亦然。"

无论天使还是魔鬼,我就是我.不知怎的,这让我联想到"思路"女士提倡的"平等力争"的训练.思路女士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这种因子, 我也同意.这是我们悉尼心理小组的上次讨论的内容.

可是我不知道的是明月夜的这种立场中是否把ASSERTIVE 和AGRESSION 之间区别了? 这方面思路女士的博客大约会有很多讨论.

明月夜里的这个自我似乎象征着一种自我的确认, 一种不依据他人肯定自我价值的立场.一个独立自我的诞生.

关于魔鬼,我还想多说几句.

一种情况是, 有些人眼里看到的魔鬼, 一定是别人.(这显然不是明月夜的意思, 明月夜说的是对自我身上的魔鬼的理解和接受.) 这种情况很复杂也很难办, 按下不表.

就说看到自己身上的魔.

心理学中有个学派叫容格学派,该理论中阴影是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我们在自己面具背后隐藏的种种东西.体认阴影是心理治疗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如果魔鬼指为阴影,知道自己的魔鬼是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它被理解了, 拆装了, 它的破坏性的力量反而可以转为建设性的力量.

这样说, 恐怕还太抽象.我们不妨列一些魔鬼的名单:

嫉妒, 怨恨, 傲慢,虚荣,恐惧,贪求..这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东西.所以,我们的世界是始终不可能到处充满爱的.

接下来是无名氏3的评论: 

"为何我会觉得:女人寻觅的是“她的归属”,而非“属于她的人”?
“天使”的特征,当然不是美丽聪明能干,而是“永恒的爱”,所以无论有没有男人,天使永远是天使.....
但...寻觅不到归属的女人(“天使”),是没有“方向”的....."

这里的妙处我觉得是这里的用词: "她的归属". 归属可以是人, 也可以不是人, 可以是一个人, 也可以是不一个人, 可以又是人又不是人.

来读这样一首小诗吧:

 

来读这样一个“公案”吧:

First, when I was apart from you,
this world did not exist,
nor any other.

Second, whatever I was looking for
was always you.

Third, why did I ever learn to count to three?

 

第一,在我离开你的时候

这个世界不复存在

也没有任何其他人

 

第二,不论我去哪里寻找

总是你啊, 总是你

 

第三,干嘛我要学会数数到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