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以下文章发表于一个心理网站. 考虑到这里的博客也会有不少国内心理咨询师光临. 也把它发在这里.
-----------------------------
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 说某个华夏网的专家(?)说, 参与华夏心理咨询师培训中有不少比例自己的心理有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想说几句话.
首先, 在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行列中, 带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探询开始这个旅程的并非少见. 这并不是什么特别反常的事. 然而,我有种感觉,这种现象在国内可能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 在国内的咨询师培训中, 自己接受心理治疗或心理分析的却没有被当成大多数(所有?)培训课程的组成部分. 这个问题现在大约有些改观, 因为我注意到出现了自我体验的说法. 这可能更多时候指的是上集体课的时候, 一些片断的小组式治疗. 但这依旧不同于国外心理治疗课程中所指定的需要完成的一对一的个人心理治疗的时数.
为什么需要个人心理治疗?
因为心理治疗中,最根本的一个核心就是神入.
如何学会神入理解他人? 这无可逃避的就是, 你是否能够神入理解你自己?
以为大脑是我的, 心在我心中, 于是我有什么困难理解我自己? 这种想法说明了对心灵构造的不知.光这点,就可以说, 你可能做不好心理治疗.
之所以,最古老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的训练,就将个人分析当作要节.
现在就有个这样的问题:是什么阻碍了国内个人分析的不能流行? 当然这可能有多种原因.
但其中一个主观原因会不会是,你害怕成为病人?相关的另种顾虑就是心理治疗有用吗? 心理治疗师可以值得信赖吗?
不安全感可以是来自自身的, 当然也可能是来自于那个治疗师.
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来自自身不安全感的问题.
举个例子吧,不仿拿我自己做例子.我刚开始我的个人治疗的时候,最大的恐惧是, 我是不可能在澳大利亚找到华人治疗师的,只能找西人治疗师,这时候,最怕的是, 我会被西人治疗师洗脑,找不到回自己/自己文化的路.今天回想起来,它反映了我移民过程中一大心结,然而也正是feel
the fear, do it
anyway,
所以我想说,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旅途中,先成为病人,是意义重大的.
写到这里,不知怎地,我联想到关于人格魅力的议论.
青春少男少女,时常关心一个问题:"我有魅力吗?"可是年岁渐长,或是渐渐成熟起来后,想问的问题确是:"我在爱吗?我爱的好吗?"
成为病人,可能不是什么有魅力的事,但是它可以是这样一个过程去检验:"我在爱吗? 我爱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