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陕北节日习俗寒衣节冬至腊八祭灶节

标签:
陕北节日习俗横山榆阳《李氏族谱》寒衣节冬至腊八祭灶节 |
分类: 陕北民俗 |
寒衣节
相传两千多年前的秦朝,陕西铜川有个聪明美丽、纯朴善良的姑娘叫孟姜女,她看上同村英俊小伙范喜良。父母见女儿与书生范喜良从小青梅竹马,情同兄妹,有意成全了这桩郎才女貌、天配地成的美满婚姻。婚后三天,范即被征筑长城。修长城的工地在千里以外的上郡(今陕西省横山县一带),那里是寒冷荒凉的边塞,范喜良一去再无音讯。丈夫被抓走后,孟姜女痛哭不止,转眼已到深秋,她与父母商量要去找范喜良送棉衣。父母见女儿主意已定,便帮着她准备干粮。孟姜女背着母亲炒熟的玉米、黄豆和丈夫的棉袄棉裤,告别父母、乡亲们上了路,这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初一。孟姜女从家中起身,向北走去,她拼命往长城赶,来到工地,得知丈夫已死多月,尸体被填进了城脚。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得天昏地暗,忽然,发出了天崩地裂的巨响,上郡以北东西八百里的城墙全部倒塌下来,露出根根白骨。孟姜女为了辨认丈夫的尸骨,咬破手指,将血滴在骨头上,浸进去的就是丈夫的骨头。就这样慢慢地将丈夫尸骨收拢起来,准备背回家乡安葬。秦兵听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就前来捉拿,眼看就要追上,突然就地刮起一股龙卷风,将孟姜女一下送到了百里以外的大理河北岸宁洲关山,此山因此被称为“孟山”,七十年代山顶上还保留着“姜女祠”。秦兵害怕秦始皇治罪,继续向南追去,此后还有很多传说。从此以后,人们仿照孟姜女给范喜良送寒衣的做法,在农历十月一日粘好五色纸衣服到祖坟烧化,名曰“送寒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冬至
腊八
吃“腊八粥”的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传下来的。朱元璋小时候给财主家放牛,常常挨饿受饥,到处偷东西吃。有一次偷吃东西时被财主发现,关在小房里不给吃饭,他饿极了,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他想抓只老鼠充饥,不料在洞中挖出些老鼠偷积的黄米、豆子、红枣等五谷杂粮。他拿这些东西煮成粥吃,感觉比什么都好吃。后来他做了皇帝,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都吃厌了,什么都不合口味。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煮吃老鼠洞内杂粮粥的味道来,就令太监用杂七杂八的粮食、豆颗煮成粥吃,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故叫“腊八粥”。从此,官府吃腊八粥,平民百姓也学吃腊八粥,久而久之,被形成了一种风俗,一直流传。
祭灶节
送走灶王爷,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到除夕这一天,人们又将窑里院外打扫一遍,再打香烧纸放鞭炮,把灶王爷接回来,这样送走接回,年复一年,人们对灶王爷顶礼膜拜,就是为了让灶王爷一年四季保佑全家人有吃有喝,吉祥平安。民谚称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凡来”。所以在送灶之后,一定要在除夕这一天把新的灶王爷像贴在灶前,两边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眉:“年年有余”,谓之“迎灶”。其意是迎接灶神“回宫降吉祥”,给全家带来一年的好运。
祭灶的习俗表面看是人对神的敬畏,其实是人对发明火的先贤功德的感念。人们赋予灶王爷“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过日子,不要干坏事,要多做好事,学好向善,从而达到了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