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陕北节日习俗寒衣节冬至腊八祭灶节

(2018-02-21 11:29:13)
标签:

陕北节日习俗

横山榆阳《李氏族谱》

寒衣节

冬至腊八

祭灶节

分类: 陕北民俗




陕北节日习俗  寒衣节  冬至  腊八  祭灶节

选自横山、榆阳《李氏族谱》第五编“族俗篇”




寒衣节  农历十月一为“寒衣节”,人们习惯也叫“送寒衣”。送寒衣起源于孟姜女为丈夫送寒衣。

相传两千多年前的秦朝,陕西铜川有个聪明美丽、纯朴善良的姑娘叫孟姜女,她看上同村英俊小伙范喜良。父母见女儿与书生范喜良从小青梅竹马,情同兄妹,有意成全了这桩郎才女貌、天配地成的美满婚姻。婚后三天,范即被征筑长城。修长城的工地在千里以外的上郡(今陕西省横山县一带),那里是寒冷荒凉的边塞,范喜良一去再无音讯。丈夫被抓走后,孟姜女痛哭不止,转眼已到深秋,她与父母商量要去找范喜良送棉衣。父母见女儿主意已定,便帮着她准备干粮。孟姜女背着母亲炒熟的玉米、黄豆和丈夫的棉袄棉裤,告别父母、乡亲们上了路,这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初一。孟姜女从家中起身,向北走去,她拼命往长城赶,来到工地,得知丈夫已死多月,尸体被填进了城脚。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得天昏地暗,忽然,发出了天崩地裂的巨响,上郡以北东西八百里的城墙全部倒塌下来,露出根根白骨。孟姜女为了辨认丈夫的尸骨,咬破手指,将血滴在骨头上,浸进去的就是丈夫的骨头。就这样慢慢地将丈夫尸骨收拢起来,准备背回家乡安葬。秦兵听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就前来捉拿,眼看就要追上,突然就地刮起一股龙卷风,将孟姜女一下送到了百里以外的大理河北岸宁洲关山,此山因此被称为“孟山”,七十年代山顶上还保留着“姜女祠”。秦兵害怕秦始皇治罪,继续向南追去,此后还有很多传说。从此以后,人们仿照孟姜女给范喜良送寒衣的做法,在农历十月一日粘好五色纸衣服到祖坟烧化,名曰“送寒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冬至  冬至是陕北又一个祭祀节日,家家上坟祭奠祖先。这一天,也是搬迁老坟的一个吉日。同时,民间又有“熬冬”习俗,一般在冬至前一日晚煮羊头等俗称“熬冬”。民间也有“炒冬”习俗,人们将黄豆、黑豆、玉米、麻子、小麦等等五谷放入铁锅,炒成米花,寓意炒百虫足。冬至跟数九连在一起,民间有连冬数九的说法。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头九二九不算九,三九四九哈门叫狗,五九六九水在浮头,七九八九开门大走,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腊八”,又是佛教节日,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如来佛)成道的节日。这一节日是在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和先祖百神的答谢祭,祭祀的主要内容是:供献天地,祭奠祖先。人们还有吃“焖饭”(腊八粥)的习俗。初八早晨,人们以小米、黄米、红豆、豌豆、黄豆等粮食再加油料、羊肉,慢火熬煮,做成“焖饭”。做饭时,不能有响动,否则惊动了麻雀,来年麻雀会扇(吃的意思)庄稼。吃饭时,让最小的孩子先吃,寓意来年庄稼的“落镰”先熟。

吃“腊八粥”的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传下来的。朱元璋小时候给财主家放牛,常常挨饿受饥,到处偷东西吃。有一次偷吃东西时被财主发现,关在小房里不给吃饭,他饿极了,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他想抓只老鼠充饥,不料在洞中挖出些老鼠偷积的黄米、豆子、红枣等五谷杂粮。他拿这些东西煮成粥吃,感觉比什么都好吃。后来他做了皇帝,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都吃厌了,什么都不合口味。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煮吃老鼠洞内杂粮粥的味道来,就令太监用杂七杂八的粮食、豆颗煮成粥吃,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故叫“腊八粥”。从此,官府吃腊八粥,平民百姓也学吃腊八粥,久而久之,被形成了一种风俗,一直流传。

祭灶节  在大型神话剧《封神演义》中,那个原来镇守渑池城的张奎、高兰英夫妇,十分忠义有节,死后被姜子牙封为了“灶神”,专司人间烟火。腊月二十三“祭灶”,就是祭“灶神”。陕北民间叫“送灶王爷”或“送灶马爷”。“祭灶节”在中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有的地方称其为“小年”。中国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天帝汇报全家一年的功过是非。因此,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灶”仪式,就是要祭祀灶王爷,让灶王爷吃好喝好,送灶王爷上天,在天帝面前多说好话,回来时能够带来吉祥。早晨,人们担水、扫院、垫圈、清理垃圾。中午家家户户吃搅团,寓意“糊住灶王爷的嘴”。一些地方用饴糖、面粉做成“糖瓜”来祭祀灶王爷,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其用意是用糖把灶王爷的嘴“粘”住,这样灶王爷就不能在天帝面前告状了。吃完拌搅团后,男人们在灶前、窑腿子土神窑窑、碾子上、磨上分别方一小碗米,以备晚上打香使用。女人们则忙着擀杂面、做羊肉。下午晚饭,家家户户吃杂面羊肉臊子,杂面越长越好,寓意好运长久,喜气洋洋。晚饭后,开始祭灶王爷,人们在灶王爷像前献上蒸馍、糖果等供品,打香、烧纸、放炮、磕头。人们照着两旁的对联念上一遍:“你老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保佑我们年年有余,有吃有喝。”然后,将旧灶王爷神像、神像两旁的对联撕下一起焚烧,象征灶王爷上天了,这样“祭灶”仪式就算结束了。到了半夜人睡熟的时候,灶王爷就上天庭述职进谏去了。

送走灶王爷,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到除夕这一天,人们又将窑里院外打扫一遍,再打香烧纸放鞭炮,把灶王爷接回来,这样送走接回,年复一年,人们对灶王爷顶礼膜拜,就是为了让灶王爷一年四季保佑全家人有吃有喝,吉祥平安。民谚称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凡来”。所以在送灶之后,一定要在除夕这一天把新的灶王爷像贴在灶前,两边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眉:“年年有余”,谓之“迎灶”。其意是迎接灶神“回宫降吉祥”,给全家带来一年的好运。

祭灶的习俗表面看是人对神的敬畏,其实是人对发明火的先贤功德的感念。人们赋予灶王爷“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过日子,不要干坏事,要多做好事,学好向善,从而达到了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