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陕北节日习俗中秋节重阳节

(2018-02-20 15:04:47)
标签:

陕北节日习俗

横山榆阳《李氏族谱》

李氏族俗

中秋节

重阳节

分类: 陕北民俗



陕北节日习俗  中秋节  重阳节

选自横山、榆阳《李氏族谱》第五编“族俗篇”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民间又称“团圆节”。它和春节、端阳节为一年三大节日。这一节日的主要习俗是全家人团聚、吃月饼、献月。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那时每逢中秋夜晚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按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因此八月十五称“中秋”。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到了唐初时间,唐明皇在一名法善道士的作法启迪下,曾于八月十五日夜游月宫,并在月宫楼上写了“广寒宫”三个字。后来人们称月宫为“广寒宫”。从此人们在八月十五日晚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就兴起来了,八月十五作为节日也就自此而形成了。宋太宗年间,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那时的八月十五还没有月饼的出现,说起月饼就涉及到《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远古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河水干枯,人畜无法生存。这时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能拉千钧宝弓,能射巨龙猛兽,他看到此景,同情受难百姓,就拉弓搭箭,一气射落九个太阳,剩下一个苦苦求饶才被后羿留下,并让它按时起落,为民造福。从此,后羿的名声无人不知,人人敬仰。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爱上他,和他成了婚,夫妻相亲相爱,生活过得美满幸福,这个姑娘就是月中的“嫦娥”。

有一天,后羿在打猎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白发苍苍叫西王婆的老太婆,她钦佩后羿的为人和神力,赠他一包神药,并说:“吃了此药能成仙升天”。可后羿离不开妻子和乡亲,不愿升天,便把药交给妻子保管。当时跟后羿拜师求艺的人很多,其中有个叫蓬蒙的,得知神药的消息后,想偷吃神药自己升天。

一天,后羿带徒弟上山练武,蓬蒙乘机溜回家去,闯进嫦娥的居室,胁迫嫦娥交出药包,嫦娥迫不得已,将药吞掉,果然灵验,倾刻她身轻似燕,冲出窗口,直升云天。可她深爱丈夫,没有上天,到月亮上安了家。

后羿回家不见妻子,侍女告诉他事情的经过,顿时他焦急万分,冲出家门,看见妻子在天空又亮又圆的月亮上,他奋起直追,可他追一步,月亮却退一步,怎么也追不上,他心痛欲裂,泪流满面,无可奈何。只得命侍女在院内月下摆好供桌,摆上妻子爱吃的各种水果、圆饼遥祭心爱的妻子,这一天也正是八月十五日。后来人们就在八月十五日晚上月圆之时,摆设各类水果、圆饼祭月,怀念善良贤淑的嫦娥。

因圆饼的“圆”字与“月”是谐音,又在赏月时吃圆饼,后来人们便称“月饼”,就这样八月十五吃圆饼改为吃“月饼”了,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吃月饼的习俗就形成了。

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故有“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之说。月亮圆,吃圆饼,象征大团圆,故称“团圆节”。显然,中秋节是人们渴望团圆,家人团聚的团圆节。出门在外的人在中秋节前夕,纷纷赶回家乡和家人团聚,中秋夜晚在月下团团围坐,吃月饼,赏月亮,赏心悦目,谈笑风生,欢度团圆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我国古代偶为“阴数”,奇为“阳数”,阳数中“九”为“极阳”,农历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极阳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九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一天,地里的庄稼多数上场或入仓,有谚语:“九月九,家家有。”是日农家多食米糕或饸饹;有的村庄在此日献场;文人雅士有登高赋诗、饮酒赏菊的习俗。因此,九月九也称“登高节”、“赏菊节”。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尊敬老人,为老者祝福。因此,九月九又为“老年节”。

重阳节,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到了汉代,重阳节逐渐盛行起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据说这个习惯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古时汝南县的汝河里有个瘟魔,年年九月九都要来到人间传播瘟疫,汝南地区每年都要死去很多人。有一个名叫桓景的人决心访道求仙,战胜瘟魔,确保百姓平安。一日,桓景来到深山一座古庙,遇见仙人费长房,仙人对他说:“过几天就是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去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立即召集乡亲,把费长房的话转告大家。到了九月九这天,人们依言而行,果然安然无恙。之后,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人们都要如此一番,汝南从此再不受瘟魔的害了。久而久之,这种活动便成为一种习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