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心理咨询要很长时间才起效?

(2017-05-24 00:20:3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业文章

肖雪萍心理工作室-精神心理科-心理咨询师 肖雪萍

https://pic.wenwo.com/fimg/41325159671.jpg

很多新来访者都会想象:心理咨询就是我说说我的问题,然后心理咨询师帮我解决问题,或者起码她要能告诉我,我这是怎么回事,帮我分析一下各种利弊,那么接下来我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不难想见,最后他们经常都要带着失望离开。因为一般在初始访谈阶段,心理咨询师(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更多只是倾听,无法给出具体的、明确的、结论性的意见。最多会尝试性地解释来访者的某些心理机制,看看他们是否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自己,以及心理发展水平的阶段,初步评估自己是否适合接待他。
当然这根本无法满足焦虑的新来访者的心理需要。所以在首次咨询结束后,当咨询师们常规性地询问来访者:是否考虑预约下一次。此时感觉失望的功能比较好的来访者,要么礼貌地对咨询师表达感谢,但是要回去想一想;要么就装出一副“没什么”的样子,但是心里却想我以后都不会来了;而功能较弱的来访者则可能对咨询师产生怨恨和质疑,他们会想:你就是水平太次了,你是不是故意卖关子骗我的钱?他们可能会付诸行动,对咨询师进行人身攻击。
新来访者们的失望和愤怒情绪是很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当他们想到要求助心理咨询时,往往都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已经穷尽办法而无果,这才带着一种极度痛苦的、渴望被帮助的愿望来求助心理咨询师,对于有些人来说,求助心理咨询简直可说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然而这个时候,当他们满怀希望述说了整整四五十分钟,那个被他们想象成很厉害的、懂得很多心理学知识、受过很多心理咨询训练的咨询师,竟然平平无奇地简单点评就想打发他走,他的那些“为什么”和“怎么办”一个都没有被正面解答,而他竟然要为此付费,这真是不太符合一般的商业规律啊。另一方面,目前的心理卫生部门对“心理咨询是什么、可以做什么、有什么局限”所做的科普教育太少,和七八年前比起来,如今的大众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和接受度已经非常高,但大部分人(我手里没有相关数据,只是一种感觉)还是对心理咨询,尤其是对心理问题的成因缺乏基本了解。
在极度渴望被帮助和缺乏基本知识的双重作用下,会让人们陷入一种非理性的失望和绝望情绪里。所以我想通过本文,来谈谈心理咨询工作的全貌,以及心理问题解决的过程,尤其是也要谈谈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咨询,并能够通过这门专业获益。
大众普遍觉得那些会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人,是因为生活里遇到过不去的坎儿,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来访者的问题恰恰是,他们知道自己怎么了,知道问题的根源,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却无法去做那个自己认为对的事。然后陷入对自我的质疑和否定,陷入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力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谈谈“知道”这个东西了。
在心理问题这件事上,我们在头脑上知道,和在身体上知道,在情绪上知道,在感觉上知道,是两回事。在头脑上知道并不会带来问题的解决,在这个层面的知道,非但不会带来问题的解决,还反而会极大程度上阻碍问题的解决。比如有来访者说:我去网上查过了,像我这种情况可能就是俄狄浦斯情结。但是那个描述跟我还不完全一样,我这个比较特别。
在理论和头脑上知道了自己是俄狄浦斯情结,让她懒得再去探索自己,因为她觉得她都已经都知道了。这样的知道,反而导致她在心里为这个部分设置一个关卡,一旦触碰到这个主题,她就自动弹开。这样的自我保护机制,使得她始终在和异性的关系里兜兜转转,无法获得对自己的理解。
但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来访者是在身体、情绪和感觉上知道,情况会大大不同。她将越过头脑的戒备,直接抵达内心潜意识,为自己曾经的丧失而悲伤,而哀悼,也会深深地理解到自己的需要、渴望和恐惧,以及这些恐惧到底怎样禁锢着她的内心,让她不要真正进入亲密关系。正如有来访者告诉我:“每次见你都有点晕晕乎乎,就像时间是静止的。我觉得这就是进入内心世界的感觉吧。”
来到这样的晕晕乎乎里,在内心世界的感觉里,人们对自己的“发现”和“知道”,将会浸入他们的潜意识,使这些“发现”和“知道”能够真正打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能萌生莫大的心理力量,感受到自我的舒展,在身体的、情绪的和感觉的层面,成为一个可以主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读到这里你势必会好奇:咨询师要做些什么,咨询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来访者能从头脑的知道,过渡到了身体、情绪和感觉的知道?
我接下来要说的,正是心理咨询为何需要那么长时间的原因。有效果的、能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需要经历如下步骤:
1、发现你是怎样的——你如何思考,如何参与人际互动,如何表达自己,你有什么需要,有什么愿望,是一些什么东西在阻碍你达成你的需要和愿望;
2、你为什么会这样——是一些什么因素让你成为今天的样子,一些社么样的外在和内在动力,使得你用那样的方式与人互动,用那样的角度去思考;
3、你的方式对你有什么影响——你和他人互动的方式,怎样影响着你的人际关系,怎样妨碍你获得幸福、财富和健康,怎样影响你的目标和方向,以及,你今天的状态是否是你想要的;
4、你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如果你认为那些方式给你带来了负面影响,那么你可以做些什么去改善;如果你觉得那些方式给你带来了正面影响,那么你可以怎样把它们发扬光大;
5、 明晰上了上述4条,接下来是一段艰难的整合期:新应对方式——外界反应——内在波动——更新的应对方式——新的外界反应——又一轮内在波动……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直至来访者找到在社会上、人群中、关系里舒适自在的方式和感觉。
P.S.有时候来访者们会发现自己退步了,像是回到了当初从未做过咨询的阶段。那也很正常,因为内心的工作确实很艰难,人的成长就是会反反复复。就像小孩子学会走路之后,还是可能会不小心摔跤。但他们终究会感觉到,这次的反复和上一次不同,和上上次也是不同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中,那些让他们深受困扰的痛苦逐渐减轻,直至在某一次反复中,他们发现,从前每次要持续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痛苦,现在1天就过去了。还有望在某一次反复里,它竟然几分钟就过去了。
这五个步骤有时候会同步进行(在同一次咨询中发生了1-5),有时候会直接从1跳到5(刚谈完“你是怎样的”,直接就跳到了“怎么做调整”),有时候也会在1的部分停留很久很久(一直都在探索“你是怎样的”),或者在2停留很久很久(花很长时间在“你为什么这样”)。视乎不同的来访者的情况而定。
然而这并不是心理咨询的全部步骤。
在这五个步骤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极其重要、对心理咨询的成败有着关键性作用的步骤,就是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建立安全的咨询关系。
有些来访者能够很容易和咨询师建立关系,几次咨询就能够对咨询师敞开心扉,很信任咨询师,能够放松地无所保留地谈论自己,使得咨询可以很快进入1的阶段。可是另外一些来访者很可能要花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和咨询师建立起感觉安全的咨询关系。
     他们中的有些人能够定期参与咨询,但是心底里却总是隐隐地对进入咨询有害怕和担心,无法自然放松地谈论自己,害怕自己对咨询师太依赖了,害怕咨询师评价自己不好,害怕自己所说的会被泄密,害怕咨询师会利用自己……种种的害怕使得他们在咨询中躲躲闪闪,只要触碰到内心层面的主题就会弹开,使得咨询经常都只能在外围打转。这样的来访者就像躲在门后的孩子,最初他只能通过一个门缝儿和咨询师进行交流,直至有一天,他感觉安全了,才能慢慢地把门打开,邀请咨询师进来坐坐。
     还有些人则无法稳定地呆在咨询关系里,有了负面的感受就会选择用行动(迟到、早退、爽约、请假、频繁更改时间等)而非语言来表达,断断续续的、过多行动化的咨询会使得咨询效果大打折扣。
      但值得一提的是,来访者们并不是故意要害怕,也不是故意用行动表达感受,更不是故意拒绝和咨询师建立稳定的关系,而是因为过去的创伤经历给他们的身体、头脑、感觉带来了过于大的刺激,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把过去的经验迁移到现在的生活,误以为眼前的人也可能用伤害性的方式来对待他,以为自己将不可避免地被伤害(这也是他们遭遇人际困难的原因之一),这种对于被伤害的恐惧是非常大的,这让他们就像一个受到惊吓的孩子,必须要把自己全副武装,尤其是要在脚底安装一个弹簧,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立刻弹跳到安全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来访者,需要咨询师更加缓慢地、温和地、耐心地呆在距离他们不要太远、也不会过于近的地方,跟他们在一起,直至有一天他们慢慢地能够找到一点对关系的安全感,自己尝试着主动靠近到咨询师的身边。
       我想说的是,有时候这个建立关系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漫长的,急不来的。当然这样的来访者也会容易对咨询效果有抱怨:我来了这么久这么多次,为什么还是没有好起来?
当好的咨询关系已经完备,咨访双方都能舒适自然地投入到心理探索工作中,此时会遇到的又一个困难的是:情绪和感觉这个东西非常复杂,经常是层层叠叠、互相纠葛、互相转化的。比如有一个人,他觉得自己脾气不好,特别爱生气,这很影响他的人际关系所以前来咨询。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都会有一个假设:他这个生气只是很表层的情绪,是用来掩盖更深的情绪的。这生气的背后很可能是厚重的无助感,然后无助的后面又藏着浓浓的悲伤,悲伤里面又裹着很多很多的绝望。所以他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是他以为的“爱生气”那么简单。
这些情绪的分层,仅仅只心理咨询师知道是毫无意义的,或者哪怕咨询师说给来访者听:你其实不是生气,你只是太无助了,太悲伤了,太绝望了。——也不会有任何作用,基于我前面所说的:在头脑和理论上的“知道”,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来访者可能还会因此质疑咨询师:我明明那么生气,你竟然说我不是生气而只是悲伤,我哪儿来的悲伤啊?我一点都没有这种情绪,你太不能理解我了。
既然不能直接说,咨询师该怎么办呢?她所能做的就只有一个字:等。
等着有一天,来访者在咨询互动中体验到了他的无助,他的悲伤,他的绝望,然后咨询师才能跟上来说:哦,你此时看起来很无助,并且好像你对这种感觉并不陌生。然后那个改变和转化才可能会发生——这需要时机,需要安全的关系,需要来访者的内在空间已经准备好了,有能力容纳自己的体验。
这个过程,经常都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如果说解决心理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复杂,有那么多前提条件,是心理咨询起效需要很长时间的原因之一。那么还有一个需要长时间的原因是,心理问题真的非常复杂。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也很不同,想了解一个人的外貌和行为,可以通过眼睛去看,那是很直观的,然而人的内心——思维、情绪和身体的体验,却是无法看到而只能去感觉的,并且感觉到了还需要能沉下来去一一识别,并为它们命名,把这些感觉到的东西进行形象化和语言化,使之能够被理解和被消化,最终被吸收进来访者的潜意识,成为他们的资源、智慧和内在能力。
    最后,让我用一点篇幅来谈谈心理咨询这个专业的局限性——我认为这也是心理咨询要那么长时间的重要原因。
    心理问题无法像生理疾病一样,病人只要负责描述自己的症状和问题,然后医生就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药物、检验、打针、手术等——在病人身上操作一番,然后病人回家慢慢康复,这个治疗的过程就算完成了。但是当我们来解决心理问题时,却无法借助什么器械和工具,哪怕有一些缓和情绪的药物,这些药物也不过是通过干预神经系统的运作来让人暂时感觉好一些,却无法让人们的心理冲突——那些导致痛苦的真正原因——自动消失。
也许正是因为心理咨询有着它本身的局限——无法快速、不能借助工具、需要来访者很大程度上的主动投入,所以近些年来有科学家都开始在研究“遗忘药水”,即通过药物帮助人们遗忘那些痛苦的经历。听起来这是很便捷的解决痛苦情绪的方式,但我认为这可能会导致人们更大的损失,因为正是那些记忆组成你了我们的人生,痛苦的经历里其实蕴含着生命的智慧和力量,如果把这些痛苦的经历忘记了,将让人们失去了解和理解自己,进而做真实的自己的资源和机会。


为什么心理咨询要很长时间才起效?
肖雪萍医生
北京 北京 北京
肖雪萍心理工作室 精神心理科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