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些年来,从央视的《心理访谈》开始,各大卫视也推出了心理类节。如果你有兴趣,晚上的时候打开收音机,几乎每个电台都至少有一档情感谈话类节目。伴随着这些节目的诞生,必然也有一些心理咨询师走出镜头前与大众进行互动,他们或睿智,或犀利,或温和,说出的话总是直指人心,让人惊叹:怎么他那么厉害,几句话就能解决那看似难缠的痛苦情结啊!
毋庸置疑的是,心理类节目对于把心理学推广普及到大众中去的功劳是巨大的!最近几年来,各种心理学理论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原生家庭”、“自我成长”、“早年经历”等专业词汇早已不再陌生。大部分人都意识到,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来说,心理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开始能接受“心理咨询需要付费”这样的观念。最明显的变化是,如今来预约心理咨询的来访者,通常已经不需要再向他们解释“什么是心理咨询”,“为什么心理咨询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等问题,很多人打电话过来都是直接问“什么时间可以预约”。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不再好奇发生在现实的咨询室里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类电视节目的心理咨询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尤其是我在“新浪爱问医生”的标价为何是88元,而来到咨询室却需要600元。
为什么电视上的心理咨询能在几十分钟节目中见效,而在实际的咨询室里,却需要耗费数月乃至数年那么多呢?为什么“新浪爱问医生”的费用会比在咨询室里的心理咨询便宜那么多?为什么作为心理咨询师,当我在电台回答听众问题的时候总是直接地给出建议和看法,但是来到了咨询室里,却经常很少说话?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回答上述问题,那么答案是:因为电视电台的心理情感节目和“新浪爱问医生”的在线问答,只是心理教育而非心理咨询。
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虽然都有“心理”二字,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差别却大到让你难以想象。为了更清晰明了地阐述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差别,我专门制作了如下表格,将两者进行详细的比较:
|
心理教育 |
心理咨询 |
工作目标 |
更多关注心理的共性问题,一般心理规律和常见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普及心理学知识和理论概念。 |
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提升心理成熟度,能够有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的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群体生活,并在社会竞争中具备多元选择的能力。 |
工作角色 |
心理教育者:专家、权威、给予者、指导者、演示者 |
心理师:人、专业工作者、陪伴者、聆听者、探索者、观察者、体验者 |
受众:外行、求知者、聆听者 |
来访者:内行(自己内心的行家)、自助者、探索者、观察者、体验者 |
|
工作方式 |
开放的形式,比如培训、讲座、沙龙、电视广播节目、新浪爱问医生等 |
较封闭的形式,有着严格的工作设置(保密、时间、付费等)。个体心理咨询是一对一,团体心理咨询是一对多(一个团体不超过12位来访者)。 |
关系特点 |
心理教育者和受众之间是一种单向的较浅显的关系 |
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一种双向的较深入的关系,团体心理咨询甚至是多向的深入关系(每位成员之间也产生很深的连接) |
起效原理 |
心理学教育者会将问题、现象和规律进行概念化,提炼出较容易理解和实践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以便于受众的传播、理解和操作。 |
来访者常常将自己在生活里的关系模式也带到和咨询师的关系里,二者通过不断检视咨询关系去认识和理解来访者。也通过建立这种安全、信任和支持性的关系,让来访者的心理功能得到再发展。 |
能力要求 |
心理教育者:较多的理论知识积累,将理论知识进行结构化的能力,将专业术语日常化的能力,一定的现场把控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调动受众的热情和注意力的能力。 |
心理咨询师:较多的理论知识积累,个人心理情结的修通(个人体验),系统的受训和持续的专业成长(专业学习和个案督导)。 在上述基础上具备:共情理解的能力、悬浮注意的能力、耐受未知和模糊不清的能力等。 |
受众:具备语言理解能力 |
来访者:语言和思考能力,反思和观察自己的能力,理解心理学动力的能力,强烈的求助动机,愿意改变 |
|
综上:由于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所需要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一定同时也能很好地驾驭心理教育的工作,反之亦然。当然,能够同时在这两种工作之间切换角色的专业工作者也是有很多的。 |
||
价值与好处 |
1、
2、
3、
4、
|
1、
2、
3、
4、
5、 |
局限性 |
1、
2、
3、
4、 但是,知道了问题根源,并不会带来问题的解决。这就好像一个人知道了自己肚子不舒服是因为消化不良之后,并不会带来消化不良症状的消失,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专业帮助和自身努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
1、
2、
3、
4、
|
肖雪萍
201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