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的性创伤:要用几辈子才能彻底消融?

(2013-08-12 11:53:40)
标签:

心理学

女童性侵

江西瑞安副市长

社会

分类: 热点点评

童年的性创伤:要用几辈子才能彻底消融?

 


 

在网上看到一篇来自新民周刊的报道,标题为“江西瑞昌副市长:若我的孩子被性侵不向政府要钱”,报道最后附了很长的相关链接,广东雷州、河南桐柏、海南万宁等地均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这位瑞昌副市长的话无疑会激起很多人的愤慨,但我相信同样身为女性的她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人会去歧视侮辱那被性侵犯的女人,而不是去谴责控告那实施性侵犯的男人——不得不说,这样的思想与由来已久的男权文化,以及“可做但不可说”的将性污名化的中国性文化有直接关系。记得我在《滚床单心理学》一书中,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

每念及此,作为女性,我唯有暗自庆幸自己顺利走过读书时代,否则那时若真遭遇类似事件,恐怕它一样会成为大人们认为应该被掩盖的耻辱——小女孩的耻辱,而不是那施暴的男老师的耻辱——正如来访者泳泳的故事那样,得知她被性侵犯之后,母亲的反应是将她痛打一顿,斥责年仅8的她生活不检点,厉声叫她永远不要再提及这件事。

但是时间已经来到各种新思潮多元交汇的现代社会,社交网站的出现更是让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自由思考的快感,有不少人开始摆脱社会文化的惯性,对诸多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个人化的观察。或许正因为此,女童性侵案发生后,人们才会公开谴责加害者,而同情被害者。而正是人们这样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得一些同类案件不断被挖掘出来,包括那些已经尘封多年的案件。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我们社会的一大进步,虽然这进步是用让人痛心、让人难堪的方式来表达。

 

童年经历的影响是终生的

被性侵犯的女童大多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保护的孩子会缺少安全感,在遭遇不法侵害时更难勇敢地说“不”,这恐怕也是坏老师找她们下手的原因所在。

由于中国式教育人所共知的弊端,我们不难想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是那个小小教室的绝对控制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有着某种神圣的可以主宰其命运的神秘力量。而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来说,老师是她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权威人物,也是一个心理和情感上都想要信任和依赖的成年人。

可想而知,当这个权威人物非但没有表现出理应表现的高贵,反而变身可怕的恶魔时,给年幼孩子心理上所带来的冲击是什么样的。这就好比笃信某位神的人,忽然发现那神竟做下诸多凡人都不会去做的龌龊事,这会让他的整个世界都瞬间崩塌,除了无法再信任神,也将无法继续信任生活,更加无法信任自己。

精神分析之所以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因为在生命初期的童年阶段最适合形成对这世界的第一印象。我们对生活、人性、爱、关系等等最重要的人生课题,以及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的定位都是在此时得以形成。

正如你所想,这些在童年期形成的印象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乃至是灵魂深处,几乎是不可磨灭的。试想象一下当你必须仰头90°才能与成年人对话的那些年,当成年人可以轻而易举地不由分说地将幼小的你打倒而你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的那些年,在你的感觉里,似乎他们说的话就是圣旨,而你如果不遵从,就有无法继续生存的危险(无论那危险是否真实存在,在幼小的你的感觉里,它的存在真切得可以触摸和嗅闻)。在这种情况下,你感知到的世界常常是被夸大和变形的,那么这世界所带给你的感受和形态自然也是夸大和变形的。

所以如果在那个阶段遭遇较大的创伤,那么这创伤所带给人们的影响将是终生的。在有些时候,可能要用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时间去解除那影响。

 

童年的性创伤是终生的心理创伤

前文中提到的泳泳,成年后除了有酒精依赖,还发展出严重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她未婚生子,同时与多个男人保持性关系,有过两次婚姻但都以离婚告终,多次自杀未遂。当我见到她时,她的胳膊上布满自伤的刀痕,新的旧的交叠在一起,让人触目惊心。

童年期被性侵犯的经历一直困扰着泳泳,让她觉得自己是不洁的,不可爱的,而男人是很可怕的,性是很肮脏的。为了证明自己的纯洁和可爱,泳泳一次又一次地忍着对性的厌恶感,将自己无条件地献给各种不同的男人,看着男人们在她身上得到满足,能让她觉得自己有那么一丝丝的价值感,甚至有种自己正在被爱的错觉。而这导致她的亲密关系始终无法长久。越是这样,她的不洁感就越强烈,也愈发觉得自己不可爱,不值得爱。

西班牙电影《不良教育》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在教会学校读书的叫Ignacio的小男孩被自己的老师性侵犯。他成年后变成双性恋者,吸毒,没有正式职业,患上“整形依赖症”(这与泳泳在胳膊上划伤口是异曲同工的),过着痛苦的生活。

基于前文中“孩子感知到的世界常常是被夸大和变形”的观点,我们可以想见童年期遭遇性侵害对人的心理创伤有多么巨大。这侵害势必会激起受害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但一方面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无法谈论她的感觉和想法,也或许事情发生时她还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情况更糟);另一方面,我们文化里对性的禁忌感和污名化、周围成人的反应、环境的影响等等因素,让孩子们要么合理化、要么努力地忽略那些伤害。如此种种,使得那些因侵害而起的情绪能量无法被很好地认可和接纳,更没有安全的机会被宣泄出去(心理治疗可帮助她们做到这些,以减轻成年后可能的创伤感),于是它们只能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待日后的某个让人淬不及防的时候再用其他形式表达出来,到那时人们才会见识到那伤害的威力:

她们可能无法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和感觉,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显得麻木而冷漠,而这会影响她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她们可能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太过强烈,强烈到无法承受,于是只好自残身体以转移注意力,因为身体的疼痛比心理的疼痛比较容易承受;

她们可能发展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用歇斯底里的情绪表达和频繁的自杀威胁来获取注意力,以驱赶“我没有价值”的恐惧;

她们可能发展为性滥交者,误以为性关系就是亲密关系,用性的连接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感;

她们可能发展为自闭症或广场恐怖症,害怕与人接触,难以信任别人,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她们可能会有性心理障碍,比如性冷感或者性交障碍,进而影响她们的婚姻关系;

她们可能……

最最值得提及的是,若没有在童年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那么这些创伤会跟随她们一辈子。

心理治疗只能做到让她们释放和转化淤积在身体里的情绪能量,以及重新看待自己,重新看待当初发生的那可怕的事,重建自尊和自信。可是心理治疗无法改变那件事的发生,心理治疗只能帮助她们去接纳它已经发生的事实,以及接纳那事实给自己的生命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种种影响。

所以,当儿童被成年人性侵犯之后,决不可以认为孩子们只是身体上的损伤那么简单,相关部门应该及时为孩子提供完善的心理治疗,最大程度上淡化事件给她们心理和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好让她们的自我可以继续健康发展。

 

童年的心理创伤,伤的不只是当事孩童

几乎所有人都听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这句话,可是人们却并没有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孩子应该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所以瑞昌副市长才会说出“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了这样的事情……”的话,因为她错误地认为孩子属于他们的父母而不是属于整个社会。

孩子属于社会,而不是仅仅属于他们的父母。这一点,除了孩子将成为未来社会良性发展的力量,更多的还体现在如果孩子受到心灵上的创伤,发展出不完善的自我和人格,日后因他而受到伤害的人,将不只是一个两个。

那身体健康但是心灵满目疮痍的人长大后,她会恋爱结婚,会参加工作,会与整个社会进行互动。由于没有力量爱惜和保护自己,他自然也无力去爱自己的伴侣(想想那些手刃熟睡中的伴侣的人),更无力去爱自己的孩子(想想南京那两个被饿死的可怜的孩子),也可能会由于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伤害无辜(想想那忍心杀害熟睡中婴儿的人)。

而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童年期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人,并不是天天都做出让人震惊的伤害性事件,她们更多的是怀揣不为人知的残缺的心灵隐秘地在人群中穿行,她们热爱生活,有自己的理想,渴望幸福亲密的关系,然而却每天生活在黑暗的漩涡里不可自拔:明明是想要去爱,可发出去的却是伤害,明明想要站起,可是却无法抑制地跌倒在地。

如果人们能知道,当初由于他没有及时援手那些正在受伤害的“别人的孩子”,最终可能导致这孩子将来回头来伤害到“我的”孩子,他还会不会继续袖手旁观,还会不会继续仅仅将新闻当做谈资,还会不会想尽办法逃避自己应当尽到的救助责任呢?

孩子属于社会,女孩子尤其是属于社会。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谈到“一个好女人,三代好儿孙”。有个无需争论的事实是:所有的人都是女人生的,并且在生命的前三年女人也是他们主要的抚育者。试想象一下,当一个女人自我混乱,情绪不稳定,自我价值感低,每天生活在恐惧和焦虑里,她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这个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又生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

若不及时对那些经历严重伤害事件的孩子们进行心理救助,她们究竟要用几辈子才能彻底消融那些伤痛呢?

 

 

 请关注我的新书:

童年的性创伤:要用几辈子才能彻底消融?

滚床单心理学

当当网购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3059725#catalo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