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婚恋情感 |
但是素素一直顶着压力,很仔细地寻觅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他的年龄一定要在32-35之间,本科以上学历,身高176-178cm,职业最好是私营业主,这样车子房子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就不是问题了。
有句很激励人的话叫:“不怕你想,就怕你想不到”。这句话在素素身上应验了,因为不久前,她终于遇到了一个基本符合上述条件的男人,并且那男人还对她一见钟情,积极而热烈地向她示爱。
他们两个人就开始了约会,像一般谈恋爱的男女一样,吃饭、散步、逛公园、看电影……有一段时间,人们经常见到这对很般配的男女手拉手在河堤上散步,大家都觉得看来这段关系是八九不离十了。可是当朋友们等着素素的结婚请帖时,素素却宣布她和那个男人分手了。
原来,素素是很认真地在谈恋爱没错,可是她却总觉得无法享受其中。她对自己的不在状态感到很心烦,可是又无法假装很高兴,因为她不是那种会假装的人呀。虽然男友高大帅气,对她出手也很大方,比如短短几个月里送了她很多昂贵的礼物。可是这一切只适是让她很感动,却无法对他升起爱意,导致整个恋爱的过程索然无味。男友也感受到了她的心不在焉,觉得强扭的瓜也不会甜,所以主动提出了分手。
对于分手的事实,素素感觉又轻松又有几分沮丧,轻松的是以后再也不用忍耐约会的无聊,沮丧的是好不容易遇到的金龟婿现在却要主动放手。她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她困惑地说:"我等了这么些年,不就是想等到这样的人吗?可现在他在我面前了,还很喜欢我,我却是一点感觉都没有,我是有毛病吗?"
对呀,素素等了那么久的梦中情人终于出现了,可是她为什么却爱不起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来探讨爱情是怎样发生的。
爱情有时候起源于激情——对对方的好奇心以及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包括性别差异、个性差异、背景差异等等)所引起的强烈向往和渴望;有时候它起源于亲密——基于深入的了解和精神共鸣所带来的依恋感;还有种理论认为爱情的发生不能由当事人控制,而是一种叫做费洛蒙的化学物质在起作用。当一对男女在人群中相遇,他们身上携带的费洛蒙会自动识别对方身上的信息,然后自动决定是否要他们相爱。
总的来说,无论促发爱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它都是感性的,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感觉,而非理性的头脑判断。
由内心感觉而来爱情,是自然地被对方的性格、情趣和思想所吸引,忍不住就想要更多地了解他,接近他,与他进行深入地交流。所以与之相处时会非常享受,随着了解的深入,会有一种幸福的迷醉感,社会心理学认为这样的爱情比较容易让关系长久;而那由理性的头脑判断而来的“爱情”呢?更多的是被对方的外在条件,比如社会地位、金钱、外表等因素所吸引。在最初的新鲜感和浮华热闹的约会散去之后,回到平凡重复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东西并不足以让人产生恋爱的感觉,当然也无法使关系长久维持。
回到素素的困惑上。素素的头脑认为那个男人具备她想要的条件,是个适合的结婚对象,所以决定与他谈恋爱。这意味着素素是被他的外在条件所吸引,而不是被他的性格、思想等内在因素所吸引,那么很可能他们约会时,在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无法产生共鸣,自然也就无法产生爱的感觉了。
这么说来,他们的分手其实是好事,要值得庆幸,因为失恋总好过离婚。
婚姻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它能够带给我们许多好处,比如身份感、亲密感、连接感、健康、财富等等。但婚姻同时也有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缺点,比如它漫长而繁琐,有很多的挑战和课题需要人们去面对和解决,比如个性差异、期待差异、男女差异、金钱、孩子、婆媳关系、事业、朋友等等等等,如果两个人在步入婚姻时爱情的基础并不牢固,那么日后在遇到挫折和矛盾时,势必就比较不容易有很多耐心去慢慢解决,也比较不容易用很多的爱去包容和理解对方。
素素慎重挑选配偶,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这很值得择偶期的朋友们学习。但是在挑选配偶时,过于强调外在的条件,就会容易堕入和条件谈恋爱的误区。这样一来,在择偶时就容易导致只看到对方的条件,而看不到对方这个真实的人。这样的结果,要么会像素素一样明明觉得对方很好,却无法产生爱意;要么就会酿成爱情悲剧:顺利地和一个并不真正了解,当然也谈不上爱的人结了婚,就像给婚姻埋下了看不见的不定时炸弹。
如此说来,素素是不是还应该暗自庆幸,她的男朋友及时地向她提出了分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