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与艺术创作力

标签:
肖雪萍心理咨询艺术创作灵感情绪王菲唱歌写作杂谈 |
分类: 生活感悟 |
在所有的女歌手里,我最喜欢的是王菲,常常觉得她非常有个性,唱起歌来声线也很特别,尤其是她的大部分歌都透出一股莫名的淡淡的哀伤,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每去卡拉OK,她的歌都是必唱曲目,因为觉得那曲调,那歌词,常常能很好地表达彼时的感觉。在那个时候,朋友们常常为我能唱出那样的歌而表达诧异,如果闭上眼睛听,会以为音箱里播放的正是原唱,常常连我自己也陶醉其中。
然而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自我成长之后,我发现自己再也唱不了王菲的歌,每每唱起来,自我感觉是干巴巴的,首先是我自己再无兴趣去唱,其次是朋友们也觉得听起来也再不是当初的韵味。于是开始改唱类似《死了都要爱》,《冬天里的一把火》这样让声音贯穿周身的歌,也是别有一翻好玩的感觉。
然而在文艺领域的表现力方面,变化还不只是唱歌方面。
从上初一开始我就有写散文的习惯,常常是只要拿起纸笔,优美的文字自己就能从笔尖流出,不需要我去思考。及至有了电脑和网络,有段时间我更是成为某论坛的著名写手,在那里开专栏,以每周两篇的速度赚取了不少人气。后来由于工作忙碌,专栏不再继续,然而那段时间的散文出品量却是最多的,之后也陆陆续续地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字给了我许多生活的力量,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的感觉也常常给我很多存在感和情感安慰,现在回忆起来,写散文其实是我给自己补充心理能量的方式。
没错,我的另一个变化是很难再写出让人感动的有着优美文字和情怀的散文了,所以现在写的大多数文字都属于杂文性质,更多的充满哲思,却缺少散文的韵味和美感。
究其原因,无论是唱歌,还是写作的变化,都是因为我再也没有那伤感的情怀,情绪的起伏越来越少,大部分时候都处在一个宁静的心境,无喜无悲,无苦无甜,偶有情绪起伏,正想记录的时候,却不料迅速就在内心里消化开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林文采说过的话:“我已经很久没有再写书了,不是不肯写,是写不出来,因为我没有情绪”,她的这个话,我如今真是感同身受。
情绪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作料,记得看过的一个典故,说是某著名作家常年处在极大的内心痛苦中,他常常被那痛苦折磨得夜不能眠,因而到处寻找可以脱离痛苦的方法。不久他遇到一个著名的心理治疗师,那位治疗师说有办法帮助他脱离痛苦。这位作家思考良久,却选择了退缩,他的理由是:“我担心如果没有痛苦,就再也无法写作了”。
昨晚我和我的先生受朋友邀请,一起去看了一个叫《蚂蚁没问题》的话剧,话剧的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人,全程都处在极富情绪张力的状态,主人公从头至尾都在歇斯底里地表达着他的愤怒、无奈的情绪,从无停顿的时候,配合着压抑的灯光和音乐,使得整整一个半小时都显得疯狂之至。期间我的先生两次问我:“你还好吧?”,我都微笑着回应他:“没事”。却不知道每当他问我时,都是他自己正感到极大的不适。
回到家两个多小时后,我的先生说他仍然感到胸口闷闷的,想要呕吐的感觉。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直觉,我知道这个话剧勾起了他童年记忆里被压抑的情绪,但是却不能说破,只是试探着问他:“这感觉让你联想到什么?”,他摇头。我又问他:“或者那话剧让你联想到你曾经历过的什么事吗?”,他先是摇头,然后说道:“想到小时候爸爸妈妈吵架,就是那样歇斯底里的样子”,我又想再问他,他却摆摆手:“想到这些让我很不舒服,我不想谈了”。
我没有勉强他,就起身先去洗漱睡觉了,我知道他想自己待一会儿,自我消化是他一贯处理自身情绪的方式。
在我刚刚走上心理咨询这条路的时候,见过不少夫妻二人共同走上心灵成长之路的朋友,我也曾试图把我的先生也拉过来参加心灵成长的课程,觉得夫妻一起同修,是一件蛮美妙的事情。然而他屡屡都不“就范”,对于我的邀请他总是置若罔闻,那时我还曾经绞尽脑汁想要说服他。然而到了去年,我彻彻底底放弃了想要他来了解心理学的想法,再也不邀请他和我一起参加任何成长课程,也不再动不动就试图引导他去探索他的内心——在经历了自身创作力的丧失之后,我开始想到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作为艺术工作者的我的先生身上,那该是一个多么大的不可弥补的灾难!
此际想起在一个成长课程里遇到的女孩,她在某艺术院校任职台词教师,她说当看到导师在为其他学员做治疗时,其实也有勾起她的一些伤心往事,最初她也想过请老师给她治疗一下,但转念就想到:正是那件事出现在她的人生经历里,使得她在教课时能轻易地调动起相应的情绪,悲伤的,愤怒的,痛心的,然后引导学生去揣摩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变化,如果把那件事给处理得平静了,以后再需要调动这些情绪时力度不够怎么办呢?
“反正那件事的伤痛我早就能看开了,虽然想起来还是难过,但我现在过得很幸福”,她说,“所以我想还是留着比较好,让我工作时可以用,那都是宝藏”。
我一直想写关于母子关系缠结的书,因为觉得这是现在,以及今后的15年或更久的时间里,是整个社会都在面临的难解难分的问题,却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迟迟不肯动笔,现在这篇文字写着写着,却有一种紧迫感觉得必须要尽快动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