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二)

标签:
爱情性爱的艺术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沟通审美疲劳 |
分类: 婚恋情感 |
——每天专门沟通半小时
一些观点
说起亲密关系的经营,总会不由自主地首先想起电影手机里费墨的话:“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这句话乍一听觉得不无道理的,的确是二十多年都和同一个人朝夕相对,熟悉到差不多要知道他身上有多少颗痣,有多少条纹,光靠嗅觉都能辨认出他来。面对这样一个熟得不能再熟的人,那种左手摸右手的感觉想象起来的确会有些乏味的,很无趣的。
记得在一次小组活动上,有个朋友也是抱持这样的观点,我当时就问了她一个问题:“你知道你老公的指甲是什么形状吗?”
她一愣,说:“指甲还能有什么形状?不都是那样吗?”
我立刻让其他人伸出手,让她看。每个人的手指甲形状都不一样,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方形,有的长,有的短,还有个朋友的指甲类似三角形的感觉。
她一脸讶异,说从来没有留意过老公的指甲形状,晚上回去一定专门看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很了解对方了,但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的,当然我要说的不是指甲的问题,这个看起来是个很小的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的细胞每天都在新陈代谢,它们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诞生,新代替旧。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将历时七年。也就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一个人。
然而生理层面的蜕变还只是小意思,更重要的改变是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在这个信息大爆炸,各种知识、文化、技术综合冲击的年代,很可能有人只是花几分钟浏览一下互联网上的某条信息,或者无意之间参加了某个培训课程,甚至只是看了某本书,他的性格、行为习惯乃至价值观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些改变都是发生在无形之中的,有些时候根本连他自己都无法觉察到——但是没有觉察到,不代表改变没有发生。
基于以上从生理到社会层面的分析,想像一下某对夫妻竟然长达几年不去关注对方,不去了解对方的想法,也不沟通双方对共同生活的感觉和期待,天真地以为对方仍然是当初刚结婚时的那个人,仍然是刚结婚时的想法,仍然是刚结婚时的期待,仍然是刚结婚时的性格,然后拿旧有的模式去对待他,拿旧有的形象去想象她……如果此时双方都是如此,并且坚持不沟通……多么可怕!
一些规律
这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一如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且不说男人和女人的生理差异,以及生理差异所带来的思维模式、心理需要、表达方式等的差异,光是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这一点所造成的差异,就足够我们深入研究的了。
但是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最初的时候,我们总是被对方与自己相像的地方所吸引,如果对方没有地方与我们相像,我们硬安也要给他安上一个与自己的相同之处。比如一个香港的男人爱上了山东的女人,他很可能会对朋友说:“我们真是有缘,她是山东人,而香港又叫东方之珠,我们俩的出生地都有个东字”。虽然这个说法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因为他很爱那个女人,他就会对自己的解释深深着迷。
新鲜感和神秘感会带来未知,而未知是可以带给人激动和新奇感的,那就是热恋的时候所谓“心跳的感觉”。但两个人相处得久了,新鲜感和神秘感自然就会消失,因为“新鲜”是有时间期限的,没有任何人或物可以永久地“新鲜”下去。
生活本身就是平平淡淡的,有很多的日常琐事需要处理,那是生活的本质。
平淡的日子长了,新鲜感和神秘感消失了,那因为新鲜感而带来的激动、刺激和想象空间,都会一并消失。此时真实的对方就会开始呈现——其实对方一直是那个样子,只是我们只有在此时才愿意去看而已。
其实,真实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此时开始呈现呢?只有当激情褪去,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爱的本质,当初与这个人在一起,是基于什么样的幻象,是基于什么样的需要,是基于什么样的担心和恐惧。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才是生活的真正开始。如果说爱情就是一部小说的话,之前的激动、浪漫、激情、忐忑只是铺垫,等这些感觉淡去之后,真正的故事才开始浮出水面。我们需要在这个时候学着经营关系,学着去爱,学着去生活,甚至是去学习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然而我们中的有些人并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那真正的故事,他们都喜欢并且只喜欢前面的铺垫,因此很多人认为只有那段铺垫才是真正的爱情,那之后就不是爱情,是亲情了。
一些事实
不可否认,一对伴侣在一起时间越久,他们就会越亲密(当然前提是他们有着顺畅的沟通),而这个时候随着时间的流逝,新奇感和神秘感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淡,到最后几乎消失。这时候性欲望的热度当然无法与热恋时期相提并论,非但如此,他们很可能永远失去热恋时期那种心跳、刺激以及对未知的渴望所带来的兴奋感,这几乎是必然,也比较符合自然规律。
这么说来貌似这是一种损失,因为很多电影和小说作品里都为我们描述了那令人激动的、让人意乱情迷神魂颠倒的爱情,很多人也就误以为只有那样才是爱情,也就将那种感觉作为判断是否还爱的重要标准之一。
有时候我们会忘了这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会忘记导演和编剧为了票房而删去那些平淡的镜头,更加会忘记电影用90分钟讲一个故事,而我们用几十年讲一个故事,所以电影省略了很多吃喝拉撒睡的细节,只留下最唯美最摄人心魂的场景,而我们却永远无法将自己的人生浓缩。
有人说:“命运关上一扇门,必然同时打开一扇窗”,这句话作为下面文字的开头真是再恰当不过。
虽然那类似巅峰体验一般的爱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随之而来的,却是因为亲密感而带来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作为人类,做为每一个普通的人,都渴望的东西。正是基于这份安全感,我们可以有机会体认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的存在感,可以有机会敞开自己的内心而不害怕受伤,也可以有机会与另一个生命共同体验流动着的爱的温暖与细密。从而达到自我的成长,体验生命更深的内涵。
所以婚姻其实是一个人的第二次新生,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童年经历里有未曾弥补的伤,或未曾满足的渴望,良好的亲密关系是可以起到疗癒功能的。
而这一切,都需要等激情逝去,真正的自我和真正的对方逐渐浮现,才能有机会实现。
一些建议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在热恋期过了就选择分手?或者为什么恋爱的时候很幸福但是婚后却整天争吵呢?
因为有一个最简单的经营亲密关系的方式他们都没有重视起来,就是“每天至少半小时专门的沟通时间”。我知道这时候立刻就有人要问:“每天沟通半小时?还得专门的时间?哪有那么多话说啊?”
会有这个疑虑,大概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使我们都不太善于表达情感,总以为很多话自己不说对方也知道。或者觉得表达情感是很肉麻的,没办法说出口的,还有些人是害怕表达情感,因为表达情感意味着可能会受伤。所以沟通的时候只说一些很表面的话,就像我在前一篇副标题为《恋爱之初的界限与关系的发展阶段》的文章里提到的,只停留在沟通的最表面:讲事实。
沟通如果做到位了,想亲密关系不和谐都难。
没有什么问题会在不断沟通的情况下仍然无法解决,即便是事实上无法解决,但起码可以沟通感受,从而得到伴侣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而沟通要做到位,就需要专门的时间去做这件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想法上,或者认为太麻烦,或者认为不需要,这都是亲密关系的大敌。
我们每个人都在变,怀着好奇心,去探索对方,探索对方的身体,对方的想法,对方的个性,对方的愿望。通过每天的沟通让我们可以了解这两个新鲜的人,体会这两个新鲜人的变化,这两个新鲜人的需要和期待,并且在沟通的过程中加深亲密感,逐渐培养“一体”的感觉,“合一”的感觉,从而提升安全感,促进归属感和稳定的感觉。
怎么做才可以收到以上描述的那样的效果呢?
1、
2、
3、
4、
5、
“我不喜欢……,你以后不要……”
“你总是那样,我很生气”
“我很讨厌你那个样子,你得改”
“你才是笨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