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某位朋友过得不太顺,有点低沉,有点困惑,跑来问我怎么办。我建议她考虑去看看心理咨询师,结果被她一口回绝。“我又没病,干嘛要去看心理咨询师!”
这样的事我遇到过不止一次。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和精神科医师的受训背景、工作职责不尽相同,但有时候经常被大家统称为“心理医生”。既然叫做“医生”,按照传统的观念,就一定要等到有了“病”才要去看医生;或者反过来说,去看“医生”一定说明我自己“有病”。承认身体有病有时尚且面子上挂不住,何况承认自己“心里有病”!讳疾忌医,也就不足为奇。
除了面子上过不去,经济上的考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身体有病毕竟看得见、摸得着,“不治将益深”,硬着头皮也得去看医生。心里有病呢,找同事、朋友谈谈心,出去透透气,好像也不是非得去接受治疗。如果说治身病的医生像药,那么“心理医生”大概更像调料。不吃药会死人,不吃调料最多缺一样味道。何况医生真的是给我们开药的,而“心理医生”就未必。坐在那里,和我们聊一个小时,要收三四位数的人民币,想想看就觉得心疼。所以咬咬牙,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很多心理问题确实会随时间而自然疗愈,但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因此额外承受的痛苦和折磨又有多少呢?好像很难单纯用金钱来衡量。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放着不管的问题变得更严重了呢?到时候就不是去看“心理医生”那么简单了。
“君有疾在心,不治将恐深”。如果这句话不够形象,我愿意借用另一句话来谈谈“看心理医生”这个话题:“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心理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于口腔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口腔问题不会死人,只会让人烦躁。轻微的龋齿要发展到牙神经暴露要很长时间。坏了的牙放着不管,照样也活得下去。当然,看牙也很贵。补一颗龋齿动辄就要三四位数的人民币。但我们该看牙的时候还是会去,而且去口腔科就诊也不都是因为“有病”。
既然如此,为什么去接受心理咨询,就一定意味着自己“有病”呢?类比一下口腔科的诊疗,我想,这个污名化的(Stigmatized)观念大可不必有。
我们每天都要刷牙、漱口,有时候还会用牙线。心理咨询师会写各种各样的宣传文章,有时候出版一些自助类书籍,你读文章、读书,试着付诸实践,其实就是在给自己做心理保健。
大体健康的人会定期去医院洗牙、做检查。心理咨询师也能提供类似的服务,我们称之为“个人体验”。通过个人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潜在的问题或者不良倾向,及时做出改变。
想让自己的牙齿更漂亮的人会做牙齿矫正(戴牙套),或者做美白、洁牙。心理咨询中也有“发展咨询”“成长咨询”和“生涯咨询”。换句话说,没病去做咨询,可以让你心理上变得更“好看”、更健康,更明确自己的方向。
当然,这都属于锦上添花。如果真的遇到问题呢?我们有龋齿的时候会找牙医补牙,心理有“漏洞”当然也可以去“补心”的。我们称这种“小漏洞”为“一般心理问题”,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亚健康”状态。所谓一般心理问题,就是只局限于一件特定的事,这件事引起了我特定的困扰。比如我一向是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最近刚刚和恋爱两年的女朋友分手,每当想到她我就情绪很低沉、很难过,勉强还能上班,但脑子里全是她的影子,如此持续了一周……总之,我希望自己能从这件事里走出来。这就可以称为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师针对一般心理问题所做的工作比较简单,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咨询师帮我处理掉失恋直接带来的悲伤、愤怒和失落,补上这个窟窿,让我把这件事放下,咨询就可以结束了。
如果这个漏洞更大一些,我们就称之为“严重心理问题”。我吃东西把门牙崩掉一大块,别说吃东西,喘口气都觉得别扭,那当然就严重一些。所谓严重,就是这个问题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吃东西”这一件事,而同时还影响到了“喘气”的感觉,我们称之为“泛化”。比如我最近失恋了,情绪特别冲动,不但听不得恋爱这件事,简直看到姑娘就气不打一处来,动辄想拍桌子骂娘……那就至少是严重心理问题了。
牙崩掉一大块,就要去做修复,要把这个窟窿打磨一番,填一大块材料进去。严重心理问题当然也需要咨询师多花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双方要讨论的问题也就不仅限于“失恋”。也许双方要先理清这段恋爱的来龙去脉,弄明白我的愤怒因何而起,为什么会迁怒到所有女性身上,这种迁怒的根源是我的哪种不良倾向……直到我把这些事都梳理清楚、情绪差不多平静下来,这事才能算完。事实上,很多因为心理问题来求助的来访者都属于这个层次;就像我们很少在刚出现小窟窿的时候就去补牙一样。
如果早发现、早治疗,那该多好啊。
要是再拖得久一点,或者伤得重一点呢?牙医可能会给我们拍X光片,给我们做检查、做诊断,然后视情况做各种复杂的处理(比如根管治疗)。同理,心理问题严重到这个层次,就不会只局限于一个事件,也不会只表现为一种反应,那么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就要用各种方法给我们做诊断。我失恋到现在过了三四周,每天吃不下睡不着,不能上班,很少跟别人交流,有时候突然大哭,对什么事都失去兴趣,甚至有点想自杀……我的咨询师也许就会让我填量表,结合观察和对话,最后对我下一个结论(精神科医师叫“诊断”,心理咨询师叫“评估”),认为我这是重性抑郁发作……
然后就是时间比较长、工作量比较大的咨询(或者治疗)过程了。如果对方是精神科医师,也许会先给我开一些百忧解。如果对方是心理咨询师,也许会建议我找医生做诊断、开药,同时也跟我谈话,拉着我从头开始梳理我的整个成长史,帮助我发泄积压的情绪,说服我改变那些”我真没用,我活该去死“一类的观念,甚至分析我做的梦……就像牙医拿探针帮你疏通根管一样,有时候即使打了麻药,都会觉得很痛苦。然而治疗完成之后呢?坏掉的部分会被清除,问题会被修复,我们可以照常吃东西、照常过日子。
很多小的心病被放着不管,一拖再拖,最后终于想到要去看心理咨询师,却已经超出了哪怕是精神科医师力所能及的范围。几乎没有人会因为牙疼就自杀,但是每年有多少人因为不堪心病折磨而自杀呢。如果我们看心病也像看牙一样,不要那么讳疾忌医,那该多好啊。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心里有了”小窟窿“的时候,当你明知道这不是病可又觉得这样很不舒服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去找个可靠的咨询师谈谈呢?如果你一定觉得“我没病所以我不去找咨询师”,不妨试试看换个观念吧:这一次你去看的不是“心理医生”,只是个”心理牙医“;我们为你做的事也不是”治病“,只是洗牙和补牙而已。
如果这能让你感觉好受点,我们会非常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