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催眠大师》催眠
(2014-05-02 08:08:31)按:本文是作者在看完《催眠大师》之后从咨询师的专业角度对电影的分析。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本片包含大量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包括催眠)的艺术化呈现,使其与现实大相径庭。作者无意讨论电影的艺术价值,而着重于探讨其技术细节,特别是催眠和心理治疗的相关设置。
本文包含大量剧透,请有意观看本片的读者慎重。
抛开种种为视觉化呈现而设计的场景,这部电影的剧情实际上很简单。徐峥扮演的催眠治疗师同时是一个相当严重的PTSD(创伤后应激综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患者,伴有自伤行为,急需要接受治疗;但另一方面,由于他精通治疗过程且防御非常强,使得一般的治疗对他无法生效。为此他的老师派出他当年的同学、莫文蔚扮演的另一名催眠治疗师,假扮成病人与他进行沟通,以“斗法”的方式突破他的防御,实现治疗的目的。最后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徐峥获得了一定的领悟。电影到此结束。
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电影对我们这一行的工作环境和设置做了不少改动(不客气地说是扭曲或歪曲)。首先,当代的咨询师一般不会把办公桌和沙发放在同一个工作空间,也很少使用电影中略带弗洛伊德式的装饰风格。我们不会用沙漏计时,也不会让来访者看到我们做笔记—即使真的需要记,也不会用卖弄的、幅度过大的动作。徐峥的表演很不错,但实际工作中的咨询师是不可以这样表演的。
其次,电影中的催眠操作手法和现实是不一样的。电影中表现催眠时最常用的道具莫过于怀表(或者任何发光的、摆动的物件),而这是我们在催眠诱导(引导人进入催眠状态)时很少用的。数数字唤醒来访者当然没问题,但电影中的徐峥数得未免太快了些。人在催眠状态下反应速度会变得很慢,如果十秒钟而不是三秒钟数到三,就会更令人信服。
最后,徐峥扮演的治疗师在工作态度和风格上也与实际情况相去较远。从我的角度看,这个治疗师至少有三点问题。其一是在莫文蔚叙述“我真的能看见鬼”的时候,徐峥抱着一副科学家的态度,告诉对方“鬼是不存在的”“你要给我证据”。莫文蔚的回答在我看来则很有说服力,“重要的不是我看到什么,而是我为什么会看到这些”。莫文蔚所说的“鬼”是一种“心理现实”,即她的创伤和未处理的负面感受。而徐峥只强调“客观现实”,无视莫文蔚的这些感受,治疗当然进行不下去。
其二是徐峥在工作中始终缺乏共情。他一再严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人死了是回不来的”“你要给我证据”“凭什么要我相信你”,却不接纳莫文蔚的感受和想法。如果我们的亲人去世,带着创伤和负面感受去求助,面对咨询师这样生硬冰冷的教导,我们会怎么想?共情并不是装出来的感情泛滥,而是我们所谓的“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在治疗中的体现。离开共情,治疗师和患者就很难建立互信的关系,还谈得上什么治疗呢。
其三是徐峥对自己的问题缺少接纳。而这也为本片后半部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两个治疗师斗法,徐峥以为自己催眠了莫文蔚,实际上却反被莫文蔚所催眠。这很像是两个大侠比拼内力,徐峥在这儿就是内力差的一方。我们时常强调咨询师要先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本片为这个观点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徐和莫经历过同样的(其实是同一个)创伤,所以当徐以为自己给莫进行治疗的时候,他自己内心未解决的问题就容易被激发出来,产生强烈的反应(例如片中徐对莫产生的反移情)。这种反应在治疗师缺少觉察的情况下,会严重破坏治疗关系,甚至危及双方的身家性命。
好在电影的情节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这种反移情正是莫文蔚所需要的,也正是借助这种反移情,她成功突破了徐峥的阻抗。最终,徐峥和莫文蔚经历过的创伤事件被交代清楚,徐峥的问题也就有了转机。—但这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艺术表达。《当尼采哭泣》是一本很好的小说,但若放在今天,一个被女病人的移情吓坏的布洛伊尔是一定不合适继续从事咨询行业的;同理,当徐峥开始有自伤行为时,一个成熟的行业协会(或者方教授们)应当强制中止他继续行医,要求他先行接受治疗,而不是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让尼采和布洛伊尔进行互动。而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另一个问题,即电影在表现心理治疗时遇到的困难。
真实的心理治疗是很难被拍成电影的,或者反过来说,想以电影的方式表现心理治疗真的太难了。真实的心理治疗是很平淡的,从电影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显得太过平淡。你不能把五十分钟的治疗一句台词一句台词放到大银幕上播,咨访双方一直坐着不动也很难挂关系、切视角来保持观众的新鲜感。只截取一句一句的台词碎片也不够:咨询师在工作时的语气和语调远不像徐峥那么铿锵有力,真实,但不戏剧。总的来说,真正的咨询像水,常人饮之无味,需者才甘之如霖。像水一样的电影是不会卖座的。
同时,心理治疗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以电影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一二,有时甚至足能吸引眼球,却只能算是皮毛。比如以精神分析为背景的电影《危险关系》,固然表现出了弗洛伊德和荣格发生冲突时书架隔板的“咔咔”两声响,固然表现出了弗洛伊德的癔症性晕倒……却都只是表象。彼时荣格内心的冲突,荣格的感受和心理的变化,只通过几个特写镜头是很难呈递给观众的,因为实在不够直观。如果想要直观,就必须借助于意象。《催眠大师》在这一点上做了些尝试,比如用“水塘”这个场景来表现莫文蔚对徐峥压抑的创伤情境的不断唤起,用“追杀”表现蕊蕊妈妈对过往自己的不宽容,我觉得就很好。但这毕竟不够。我们做意象对话治疗和体验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的心理现实中发生了特别多有意义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一旦要呈现,无论是绘画还是叙述,都会因为这种“刻意而为”发生一些歪曲;如果要拍成电影,供观众去欣赏和学习,那么这种歪曲就会更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本片一样,讲了一个还算完整的故事,却与现实中的心理治疗大相径庭。
说来说去,费了这么多口舌,到底还是担心流行文化的负面作用。观众看了这样的电影,会不会倾向于把心理治疗简单化?看了徐峥的怀表和响指,会不会想当然地觉得催眠很简单,甚至胡乱模仿?看到徐峥以那样的方式自伤,会不会对我们这一行的职业资质产生种种的怀疑?所以本文虽有剧透,最终还是为了知识普及。国产电影开始关注心理治疗这个题材,这让我很欣喜;而今后若有电影能更贴切、更真实地表现它,我们会更加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