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论自杀,顺致我的两位朋友

(2013-05-18 00:35:39)
标签:

杂谈

心理

自杀

分类: 一言堂
闲论自杀,顺致我的两位朋友

文/乔淼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听到两个朋友自杀的消息。都是有一段时间不曾联系的朋友,所以等听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没有新鲜的回忆可以付诸泪水,只剩下慢慢开始尘封的故事和由此带来的沉重。青年期才刚刚走过一半,已经要开始以如此的方式直接面对终点的问题,死亡,想到这儿,沉重的感觉就只有加倍。

一位朋友,最后一次见面还是不久前,在北京的街头偶遇,顺路就被拉去一起看电影。彼时还一切如常,约定有空时再联系,不想就这样成了永诀。另一位朋友远在他乡,改换了联系方式,近一年来都不知音讯,从第三人那里得知噩耗,已相隔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前一位也许是因为对未来的迷茫或者对当下的无意义感,后一位大抵是因为失恋后的愤怒或者悲哀,……我并没有在现场,也不知他们留下的直接言语,然而原因已经不重要--这些往事,除非活着的当事人再想起,否则终将会随着逝者的身躯化为一缕轻烟、一抔黄土,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让我们感叹,悲哀,愤怒,作为谈资,甚至作为笑料?自然死亡、病故或事故死,多少有“命运”的成分在内;而自杀,是“自己杀死了自己”的行为,是个人意志的选择。无论出于什么做了选择,已经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作为从来没有死亡过的活人,谈论死亡,怎么说都是苍白无力的啊。

可我们也确实是自己选择活着,并没有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选择杀死自己作为结束。如果还有机会对亡故的友人说些什么,我大概第一句话会说“试着理解你”,第二句话就忍不住要说“傻瓜”了吧。--他们的死,一定有在他们看来完美无缺的、至少是不容辩驳的理由。可是,真的必须要死吗?

被绝症折磨的人选择加大麻醉剂的用量,或者从病房的窗子里跳出去,以便显得更有尊严,我们应该表示充分的理解,这是不可以用“傻瓜”两字来指责的。如果抱着同样的思路类推,人从生下来开始不也就罹患了同样的、称之为“必死”的慢性病吗?我们一定会死,这个结局是无法逃避的;每当想到这一点,或者在活着时遇到种种让人讨厌的情境,我们也会觉得痛苦,甚至想”如果能来个解脱就好了“。既然如此,自己选择死亡,来对抗这种慢性疾病带来的痛苦,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被丈夫毒打、虐待的妇女会毅然喝掉致命剂量的毒药;受到无法忍受的冤屈或折磨的人,会用汽油浇在身上自焚;被过重的担子压垮的孩子会用红领巾上吊;不接纳理想和现实差距的学生,会从高层的窗子里一跃而下……每一种死亡的方式都是在向活着的人诉说,诉说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和感受。受了特别强烈触动的人,甚至会将死亡彻底变成一种表演、一种行为艺术……我们很难与之辩驳,因为死亡本身已经是他们对世界最后的一次胜利。可是,就算要死,就算希望用更有尊严的方式结束”活着“这个绝症的折磨,必须是现在吗?非得今天选择死亡不可吗?

万物之中,我们眼下只能确认人类是有意识、有灵魂的。换而言之,能在活着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必然的死亡,这是人类的特权。其他生物对死亡的觉察仅仅停留在本能层面,它们对此的回应是拼命地活下去,试图繁衍更多的后代,让自己的基因得以永续。可是即便像昆虫一样的动物,在面临难以抗拒和逃避的危险时,也会有”放弃希望“的一刻--如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被捕食者抓住的猎物,挣扎了几次,无法逃脱,突然就一动不动了--尽管肉体上还没有死亡,但它其实已经与死了无异。

而人的情况往往比这复杂得多。有的人一天接一天地活着,至少以肉体的形式存在,但也许在心灵的层面已经”放弃了抵抗“;也有的人虽然肉体死去,哪怕是自杀,精神层面上还有各种不甘愿。比如,用锐器自杀的人,身上往往有”试探伤“的存在,那是下不了狠心一下子杀死自己的证明。又如,有些跳楼自杀的人,在死之前会在高楼上呆立一段时间,于是有的就被及时赶到的人救了下来。用刀子轻轻戳刺自己,在高楼上看着下面的行人,或者夜半打给熟悉的人电话、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语句,都是自杀者最后的求救:如果这时候有人出现,或许就不会死了。那些最终还是死掉的人,大多是因为”求救“无门,或者一上来就决心坚定、不打算给别人任何反应时间的吧。

反过来这也就提醒了我们:即使是意志上选择”杀死自己“的人,也不是必须马上就要死掉,甚至不是非死不可。挽回他们心意唯一的办法,必然是有旁人及时赶到吗?也未必。自己能不能救自己呢?当然可以。

有的人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都已经绝望到那个程度了,还怎么救自己?”不过,这确实是有可能的。如果我们在巨大的压力(不可以完全绝望)中仍然能保持一点自知,能够让自己暂时地从那个情境中“抽离”出来,就有自救的可能。就像陷入困境中的一休用手指绕着头转,然后就想出了主意一样。这个仪式本身不起任何作用(所以我们学了,多半想不出主意),但它让一休离开了当时的那种焦虑和急迫,得以稍稍冷静。同理,如果我们在陷入绝望时也有类似的抽离能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拽出泥坑。

而一旦被拽出来,哪怕是短暂的一瞬间,往往也会改变我们“非死不可”的念头。恐惧也好,焦虑也罢,当达到极致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当即被它压垮,就会自然过去。鬼片里的鬼最吓人的时候,往往也就是它快要败露的时候。所以挺住也很重要。就像健身房里的杠铃,我们咬牙切齿地扛着它站起来,在一瞬间会有濒死的感觉;而只要没被当场压垮,等一阵卸下它的时候,就成了我们的滋养和训练。下次再遇到同样的分量,还可以更轻松地加以应对。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杠铃的分量,在生活中或许不尽然如是;但我们至少能选择扔掉一部分扛不动的重量,把它控制在我们可承受的范围内。

有些人觉得,只有不断地强化自己,增加自己抵抗负担的能力,才能不被生活的重负压垮、变成强者而生存下去。殊不知有时恰恰因为我们“表现得很强”,压在我们肩头的担子反倒更重,直到超越我们的抵抗力。让自己变得坚强是没错的,但是,也没必要因为自己“需要坚强”,就时刻告诉自己“必须坚强”:有时候找个人帮自己分担,或者推卸一部分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也是在挺住之余必须要考虑的。

刚开始健身的人面对健身房里的彪形大汉们是容易自卑的。但从五磅、十磅开始锻炼,循序渐进,总会让自己一天天强壮起来。经年累月之后,回过头再去看,会发现当初压得自己喘不过气的那个重量,如今一只手就能轻松地解决掉。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灵就得到了坚实的成长。说难也容易,需要的只是耐心和一点点勇气:哪怕被彪形大汉嘲笑,哪怕被五磅的重量弄得肩酸背痛,也要按照自己的计划,一天一天地练下去。

以自杀为目的制造其他人的死亡,无论是约定好的或者暗示性的集体自杀、自杀性恐怖袭击,又或是“将旁人拖下水”的行为,则毫无疑问是愚蠢且胆怯的表现。既然目的是夺取自己的生命,为何要好几个人一起死呢?自己一个人死掉不就够了吗?大概还是因为“一个人走夜路怕黑”吧。如果是由于自己的暗示或教唆,让本来不那么坚定的人也陪着自己一起死掉,更能够产生一种权力欲得到满足的快感,“即使死了也值得”。至于恐怖袭击和拖人下水,为什么要强制拉着不想死的人一起陪葬呢?与其说是“自杀”,还不如说是“想杀掉那些人”,又缺乏直接杀死对方的能力(或者勇气),于是只能以自己的陪葬为代价,将对方的生命也一并夺走。这比用智谋或武力先杀死对手,然后再自杀或者赴死以明智的“革命者”,在心理能量的强度上,至少又要差一个档次。

看来,只有一种自杀是无可辩驳且无可指责的,那就是明确以夺取自己的生命为目标,不带任何留恋,也不给任何人添麻烦,干脆利索,毫不犹豫。可是,能把死亡这件事都想得如此明白,而且又如此敢于直面的人,又有多少会放弃继续明白地活着呢?

或者说,选择了自杀的人,有多少是彻底放弃了生的希望,一心想要求死,又想明白了前因后果,从而毫不犹豫、从容赴死的?

倘若几乎没有,那么,回到前面,我的两位朋友啊,我只能称你们为“傻瓜"。既无法回头,只能作为活人,更明白地追求自己所期望的生活。也唯有这样,才是对你们最好的纪念吧。

201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