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必居的匾
六必居,北京的酱园店,创于明朝中叶。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相传是明朝大学士严嵩所题写。六必居原是山西临汾西社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专卖柴米油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一说初开业时六人入股,严嵩提笔为之写了“六心居”三个字。但转念一想,六心岂能合作,便在“心”上加了一撇,便成了“六必居”。一说此店起于酿酒,提出“黍稻必齐,曲种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故名“六必居”。
http://www.chinanews.com/cr/2014/0604/2225550055.jpg
都说“六必居”这三个字是明朝时的宰相严嵩所题,可也有人说现在挂在六必居酱园的这块匾并非严嵩真迹,是块假匾,那真的到哪儿去了呢?
有人说,高丽人在海边看海市蜃楼的时候,从海市蜃楼里面瞧见了六必居。他们不光看见了前门大街上的车水马龙,还看见了一个酱园子——六必居。日本侵占北京后,高丽人就到前门外找六必居酱园。六必居的老板听说高丽人在海里头都看见了六必居,心说:“这可了不得啦。外国人全知道六必居,我这匾神啦。”他就把匾摘下来偷偷运回了山西老家。还有人说那匾并没弄走,清康熙年间六必居酱园着大火,把匾给烧 了。后来挂着的那块匾是铺子里的学徒写的。
早年间,这酱园子、油盐店有种好习惯,那学徒全写得一手好字。为什么他们的字写得好?因为他们天天开菜单子练习的。店里下板关门后,掌柜的让学徒的练算盘,开菜单子,练习写字。这是多少年留下的老传统。于是,酱园、油盐店的徒弟大多能写一手好字。六必居有个学徒偏偏喜欢严嵩题的匾上的这仨字,因此,每天扫地的时候,他拿着笤帚一边扫地一边比画:六必居,六必居。晚上练字还是六必居。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大火把匾给烧了,东家吓坏啦。
“这是严相国写的,他要是知道咱们把他写的匾给烧了,那咱们还不要掉脑袋吗?”
那学徒说:“照着那字再做一块不就成了吗?”
东家说:“你脑子被火烧坏啦?要让严大人去重写,那不等于告诉他匾给烧了吗?”
学徒说:“不用找严大人,我能写得和他的一模一样,不信您看看。”
他把写好的字拿出来让东家一看,东家大喜,说:“行啊,就照你写的重做一块。”
现在这匾就是照着学徒写的字做的。店里北墙上的“六必居”三个字,也是从那匾上拓下来的。
还有一说,说是民国年间,六必居的隔壁失火,大火蔓延殃及六必居,店内的伙计们纷纷抢救财物及账簿,唯独一位老伙计,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将牌匾抢了出来。店主为此重重奖励了老店员。您想,如果这要是一块假匾,老板还用得着花这份儿钱吗?
摘自《前门传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