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问祖】崔氏远祖炎帝陵在哪里?

(2011-10-01 00:22:33)
标签:

酃县

宝鸡炎帝陵

炎帝神农氏

陵殿

分类: 崔氏踪迹

  崔氏远祖炎帝陵在哪里?

 

 

 

http://attach.bbs.china.com.cn/forum/201107/04/0808168h6n9z31h9hu7nft.jpg

 

 

 崔氏远祖炎帝神农氏

 

 

    炎帝姓姜,名柱,又名石年。《春秋命历序》云:“炎帝传八世”。这里所说的“八世”,即《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所载:炎帝“纳奔水氏曰听谈,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衷,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就是说,除炎帝外,其后裔临魁、承、明、直、厘、衰、榆罔继续担任部族首领,直至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导权被黄帝轩辕氏取代。

 

 

 

http://s1.zimgs.cn/tn?imgurl=1A3D9E96D318CC6AA06674B31AADA57F&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9/11/26/1639253716.jpg 

 

     

   湖南株洲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湖南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
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 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第一次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第三次是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第四次是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 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史载炎帝神农氏为百姓治病,在湖南采药时因尝了毒草而殁,葬于长沙。历史上曾多数修建炎帝陵,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炎帝陵是1988年6月修复的,建筑仍按皇宫式样,重修后的陵殿共分五进,前几进为各种殿廊,第五进才是炎帝陵寝。环绕炎帝陵殿,筑有丈余高的红色围墙,附近还有鹿原洞、霞桥、洗药池、龙脑石等名胜,在参天古木和环绕山水的陪衬下,整个陵殿显得气势宏伟,庄严肃穆。逢年过节时,前往拜谒进香的人不计其数。

 

 

 

 

 

 

    陕西省宝鸡炎帝陵

 

 

    宝鸡炎帝陵座落在宝鸡市南郊七公里处的常羊山顶。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

 

    宝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典籍记载,考古发掘佐证,距今约五千多年前,炎帝部族就繁衍生息在这里,被誉为“炎帝之乡”。宝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典籍记载,考古发掘佐证,距今约五千多年前,炎帝部族就繁衍生息在这里,被誉为“炎帝之乡”。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史书载:帝在位百二十载,传八世五百余年。始祖身号炎帝,代号神农,母任姒游常羊(山)感生帝,长於姜水,因以为氏。炎帝以农为本,制作耒耜,教民耕稼;创立日中为市,开创原始贸易;遍尝百草,和药济世,发明原始医药...... 并为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因此,被我国民间尊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 之神,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


  黄帝之方志载:神农生于蒙峪,沐浴于九龙泉,长于姜水,采药天台之山。其地均在姜水流域。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有规模宏大的神农庙、炎帝祠,今神农坑、九龙泉、神农骨台等遗址依然可见。从古至今,每逢古历七月七日炎帝祭日,这里祭奠者络绎不绝。天台山也以其优美的原始景色及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于一九九四年二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山西省晋城高平炎帝陵

 



    高平炎帝陵位于高平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俗称“皇坟”。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晋长二级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陵区之内。小东仓河涓涓地在脚下流淌,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

    陵后有庙,谓之五谷庙。
        五谷庙建筑规模庞大,原有城墙,分上下两院。其中轴线上分列有舞台、献台、山门、甬道、正殿等。现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为元代所建。明万历三十九年申道统所立,炎帝陵石碑一通。传说该石碑后面有一甬道可通墓穴,墓内有万年灯,常年不熄。五谷庙正殿原有炎帝及夫人后妃塑像,还有炎帝神农氏种五谷、制、尝百草等为内容的壁画。
    轩辕氏黄帝,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元成宗大德九年曾祭祀每年的四月初八庙会,当地村民杀猪宰羊,举行祭祖活动,热闹非凡。当地有句民谣:“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就是形容当时庙会的盛况。历朝历代,岁时致祭。
     在庄里村西北一公里处,故关村有炎帝行宫,并且有卧龙湾、跑马岭、换马等许多传说。除庄里村外,高平境内还有许多祭祀炎帝的庙宇。除庄里村炎帝陵外,高平境内还有许多祭祀炎帝的庙宇。庄里村炎帝陵是炎黄子孙祭祖活动的主要地方。

 

 

 

    湖北 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相传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而得名。炎帝神农踏遍神农架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品尝出了数百味草药和粟、麦、稻、豆、粱五谷,并就地播种。后将收获的五谷和采集的药物标本带回家乡教民种植,解救了黎民饥荒和病痛。这些草药和五谷都由后人编入了《神农本草经》和《神农五谷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