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崔邑故址在崔八
(2011-08-31 14:01:08)
标签:
崔氏魏桥镇《黄鹤楼》故址《齐鲁晚报》文化 |
分类: 崔氏踪迹 |
崔邑故址在崔八 |
|
近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华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代表360余人,齐聚邹平县魏桥镇崔八村,举办中华崔氏崔邑故址纪念碑揭碑、祭祖典礼。崔氏文化园内,拱门耸立,彩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邻近八乡的百姓相约而至,文化园上空一直回荡着浑厚有力的《崔氏祖歌》。
崔姓以邑为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姓氏的来源有多种,其中崔姓起源是因先祖让国,以邑为氏。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姜尚(即姜子牙,史称姜太公)因辅佐周武王灭商得天下有功,故周武王在分封诸候时,将位于东方诸候国之首的齐国赐给他。姜太公有个儿子名叫伋,是齐国第二代国君,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国君之位,但宽厚、与世无争的他,却主动将父亲传下的国君之位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即叔乙),自己只要了一个叫崔的地方为食邑,享受侯爷待遇。朝阳城西北(现魏桥镇甜水村一带)的崔邑即史书所记山东济南崔氏城。从此姜季子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氏,他也就是崔姓的始祖——崔季子。崔邑是崔氏得姓之地,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渊源的古老地区,崔姓以邑为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现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崔氏后裔约五百八十多万人
崔氏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曾为北方高门望族和全国著名的姓氏,在当今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七十四位。据中华崔氏历史研究会成员介绍,现在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崔氏后裔多达五百八十多万人。宋代《广韵》一书说,西汉时期崔氏分祖“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博陵两支分出许多支派,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地。魏晋至唐初非常讲究士族门第,按士族门第排列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尊崔氏为首位。崔氏望族在唐代达到高峰,唐初有人撰写氏族志,列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生气地说:“崔氏自负门第,我贵为天子,难道还比不上崔氏吗?”于是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氏为第三。由此可见唐代崔氏名望仍然很高。仅唐代就有崔姓宰相二十多人,状元二十多人,因此曾有“宰相之姓”的说法。历经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如今,崔氏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同朝鲜、韩国的崔氏是一家。
崔氏始祖及其后裔,辉煌传世,辈出贤良,文韬武略,史不绝书,对中华文化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东汉有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后人有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颢、崔护;其后的北宋时期,崔氏后人有著名画家崔白,擅画花竹、禽鸟,还有经学家崔子方;元朝有书画家崔彦辉;明代时期还有有吏部右侍郎崔恭、安庆卫指挥使崔文、名臣崔呈秀、画家崔子忠;清代有学者崔述、经学家崔纪;近代有经学家崔适。唐开元年间进士、诗人崔颢在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的黄鹤楼留下一首《黄鹤楼》。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却见崔颢诗在,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崔邑故址在崔八村的最终确认颇费周折
对于崔邑故址的最终确认,是颇费一番周折的。多年来,崔氏后裔有识之士一直在苦苦查找得姓之地,但由于历史沿革和相关资料的匮乏,总是无法确认。2003年12月,《齐鲁晚报》发表了济南崔兆森的《寻访三千年崔氏故地》一文,他考证认为崔氏的发祥地应该在章丘市黄河乡的土城村。邹平县魏桥镇千年古村崔八村年逾七旬的农民收藏家傅延常先生,看到此文后立即与本村退休语文教师王乐斋沟通,并给崔兆森去信进行商榷。值得一提的是,王乐斋有着很好的古文基础,对史料类文章情有独钟,多年来一直潜心于中华崔氏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整理。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执笔整理出了《崔氏故里浮沉记》,交与傅先生和笔者进行商讨定稿。那段时间,我们经过查找资料、缜密研究,进行修改后交由《今日邹平》报予以全文发表,随后第十三辑《邹平文史》也予以刊登。为了扩大影响,随后笔者将稿件发给原在《渤海晨刊》任编辑的朱庆光老师,于2005年3月份发表。
正是由于朱庆光老师将此稿发上其敏思博客,最终得以继续将此文影响扩大到全国,《中华崔氏网》也全文予以转载。今年春天,中华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崔相臣专程来到崔八村,与村领导咨询崔邑故地事宜。王乐斋老师以其详实可靠的资料,无可辩驳的事实确认崔氏崔邑故址在崔八。崔相臣大喜过望,当即表示向研究会成员通报此事。3月14日,在魏桥镇政府会议室,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代表、当地县人大、政协部门的领导,听取了王乐斋老师的《崔氏故里今何在》论文汇报,并最终确定崔邑故址就在邹平县魏魏桥镇的崔八村。这次论证会,除了由参会崔氏后裔到崔八村植树纪念外,还确定了建设中华崔氏文化园的决议。
水有源,树有根。不仅仅是崔氏,泱泱中华都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正如《崔氏三千年》碑文所写:“中华崔氏,今居八方,炎帝后裔,源出于姜……培才育德,永续书香,振兴中华,崔族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