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指南】重庆磁器口

标签:
朱棣金钱板磁器口古镇龙隐镇宝轮 |
分类: 旅游指南 |
http://www.51766.com/img/whktlxs/1167374342051.JPG
重庆磁器口,昔日这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水陆码头,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那经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
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在此中转集散,重庆城的一些大商客在码头设店收购。输出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和特产烟丝等为大宗。在重庆作为陪都时期,据统计有商号、货栈和各种作坊达1670多家,摊贩760多户。 每天都有300多艘(船均载重10吨)货船进出码头。全年中商贸最兴旺的是枯水季节(旧历八月至次年四月),码头河坝搭建起临时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码头上万商云集,拥挤不通。除大码头外,还有历史悠久的4家丝厂,一家制呢厂,24兵工厂(现特钢厂),25兵工厂(现嘉陵厂),都设有自己的货运码头。码头上从早到晚,水陆两路,商旅川流不息,装卸搬运,络绎不绝。行商坐商,批零量购,货畅其流。大码头右侧的豆芽湾,是米粮帮、木材帮、篾货帮、煤炭帮的地盘。与码头河街相邻的是铁货街、猪市、鸡鸭蛋市和盐市口。各行业的同业公会都有事务所,食品糕点业26家,棉纱布业20家,茶馆酒馆116家。昔日磁器口码头的繁荣景象,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老重庆”的记忆里。当年留传这样一首民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有上千只船上的舶公和船夫划着船向码头停靠。“万盏明灯”:是指形容码头上商贾云集,入夜后各自点亮油壶、电石灯和汽灯如繁星闪烁。1997年,重庆新发行的一套《最后的回忆》地方磁卡,与解放碑、通远门、临江门并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码头,有“小重庆”之称。
古镇的来历
龙隐镇改名为磁器口,源于瓷器。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在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在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镇上瓷器业鼎盛时达七十余家,外地装运的船只停满了大码头,繁荣了古镇的经济。后来,就将龙隐镇改为了瓷器口;再后来,因 “ 瓷 ” 字通 “ 磁 ” ,便叫做了磁器口。
庙宇多 在磁器口,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宫十八庙”之说,宝轮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不一而足。在小巷穿行,只要发现残墙断垣,向居民打听,准会得到这样的答复:“这里原来是个庙子。”昔日,在这里香会、庙会、花会,以及正月龙灯、清明风筝、端午龙舟、七月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一年到头从不间断。在老百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拜佛请进来。”现在得以保存下来且较完好的只有“宝轮寺”,“宝轮寺”建于唐初,大雄宝殿正梁上刻有“尉迟恭建修”字样。寺地范围较大,由大雄宝殿,至马鞍山,一直到童家桥,都是宝轮寺范围,到处都修建有神殿庙宇,气势恢弘。有僧侣300多人,香火旺盛。此寺毁于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时,把庙宇几乎烧尽,仅存大雄宝殿。后经培修川主殿、观音阁、天王殿及禅房。大雄宝殿的殿柱是约两人合抱的马桑树,其余殿宇的柱子直径不过一尺大小。而大雄宝殿的建筑内外结构未用一颗铁钉,且是全木结构。殿中两桩刻有盘龙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两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许,一柱凹下几寸,但两柱平衡,历时千年之久,全殿无歪斜之影,真可谓天工巧匠,堪称一绝。大雄宝殿佛爷座像前一井,可通嘉陵江河边的“九石缸”,曾有人以鸭投入井内,事后在“九石缸”发现。此井在平时用石鼓盖上的。最使这千年古镇增色不少的是,有不少的名人来过磁器口古镇,不少已成为老人们回忆的佳话。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孙允炆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发为僧来重庆,隐避于宝轮寺,天王殿墙上有“龙隐禅院”四个大字。故将原“白岩镇”改名为“龙隐镇”。龙隐镇方圆三十余华里,上至井口,下至李子坝为界。
茶馆多 在古镇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馆。昔日在这千年古镇,随处可见茶馆。当年的水手、袍哥大爷、闲杂人等都喜爱出入此间,茶馆成了龙蛇混杂之地。在陪都期间,这一个小镇茶馆达100多个。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书场茶馆戏曲品种不少:有川剧坐唱(打围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扬琴)、荷叶清唱更普遍是说书茶馆。坐茶馆的人络绎不绝,座无虚席。卖报的报童:‘卖报,卖报”的喊声不绝于耳。姑娘和大嫂们:“卖瓜子,南瓜子,葵瓜子,卖花生,磁器口的盐花生!”叫卖声清脆响亮。特别是晚上能在茶馆登台说书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们称之为“品仙台”,都是挂牌说书,看谁有绝技高招,谁能争取更多的茶客,谁就能得到“红包”。哪一位说书人讲得好、茶馆的生意必定会更加兴隆、老板自然高兴,说书人得的红包就越厚实。直到如今,茶馆仍是磁器口一景,百来米长的老街便有13家茶馆,家家茶客满座,古风犹存。
磁器口“三宝” 磁器口的名特小吃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被誉为磁器口的“三宝”。
陈昌银麻花俗称陈麻花,味道酥软,口味独特,现在已经成为了重庆的一大特色小吃。古镇陈麻花有四个品种:甜、椒盐、麻辣、蜂蜜。作为现在的主打产品—甜味,香甜可口,入口即化,老少皆宜;椒盐麻花,口味纯正,酥脆化渣,深受广大朋友的喜爱;麻辣麻花,重庆口味,集甜、麻、辣于一体,回味无穷;新产品蜂蜜麻花,口味纯正,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
打火龙 磁器口古镇玩龙灯的方法种类很多,但有种奇特的玩龙灯方法,俗称“打火龙”或“玩火龙”,堪称一绝。每逢春节前,由当地玩龙艺人用竹篾扎好火龙骨架,外面糊以皮纸或纱布,再浆上米汤,待干后画上龙甲并涂好油彩。龙身视表演规模的大小而定,一般以节为称,多用单数,如五、七、九、十一、十七、二十一节等,舞龙时一人一节。通常,在火龙扎好后,要进行多次排练,以使表演者们步伐一致,动作流畅。因要打火花,舞火龙一般选择在晚上进行表演的(也有白天的,但效果不如晚上壮观)。打火花就是将生铁加热熔化成水状后,一人用耐火勺舀出抛向空中,再由一人用板子打散,在夜间,颇有礼花飞溅的味道。因其打出的铁水熊熊如火,所以又叫打火龙。舞龙者一般都光着臂膀并抹上菜油防烫伤,只穿一小裤,起劲舞动,直舞至汗流浃背,灵动自如,快到表演高潮时,即将铁水火花打向天空,一时间,火花四溅,狂蛇飞舞,万人喝彩,很是壮观。同时,还会附带表演一些钻火圈、吐烟火之类的表演以烘托气氛。火龙也不单只在春节时玩,在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也会玩龙。解放前,百姓较信风水迷信,在干旱时,还会不分季节玩龙求雨。磁器口古镇素有“玩龙之乡”的美称,曾于1986年、1987年、1988年连续三年参加重庆市龙狮表演,现场拔头筹而获特别奖。后来由于多种原因,玩龙表演减少,自从古镇保护建设启动后,玩龙的习俗又渐渐火了起来。
磁器口景点
翰林院
翰林旧居“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磁器口翰林院原为鲤鱼石学舍,清末又孙氏以价在此办学授课。其后人在此读书,考中三个举人。另又学生黄钟音、段大章中进士等,授翰林院编修。因此,磁器口的翰林院是当时读书人向往之地。房屋现保存中院,内庭有小拜月台,是当年主人举行家庭祭的地方。
巴渝民居馆
展馆浓缩古镇建筑的精髓,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追忆的长廊,感受木、石、砖的建构,围合的空间,宁静的院落。锺家院钟家大院是慈禧太后管家钟云亭所建,距今有120年历史。该院子兼具北方四合院与南方四合院的特色。
宝轮寺 明朝建文帝避难时曾在此隐居,故宝轮寺又名龙隐寺,磁器口旧称龙隐镇,现存寺内“大雄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汤金大字,是我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该殿为明代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没有一颗铁钉,堪称我国建筑艺术之瑰宝。多年来,宝轮寺暮鼓晨钟,香火不断,每逢春节庙会,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在这里烧几柱香,许个心愿,保全家平安。
深水井 深水井是古镇保存完好的明代古迹之一,相传明建文帝辗转流落到磁器口时,为躲避官府追捕,曾于枯井中藏身,饥渴难耐之时,井中突生甘泉,饮后饥渴顿消,脱险后到磁器口的宝轮寺出家隐居。故乡人们称其为“生水井”、“僧水井”。后误为“深水井”,世代相沿流传至今。
宝善寺 宝善寺的大门不在道观轴线正中,而偏向东南,面向嘉陵江,暗合道家水火相克之意。民国时期辟为嘉陵小学丁肇中在此读了3年小学。宝善宫内可参观陶瓷博物馆,了解制陶全过程。还可以参观丁肇中纪念室。
尿童 尿童塑像,童子JJ不断有自来水流出。相传,明建文帝朱允文避难来磁器口宝轮寺时,仙人托梦,让童子用尿治好了他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