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行家】司馬遷

(2010-10-02 23:59:49)
标签:

司駌遷

南郡

史記

屈原賨生列傳

太史公行年考

旅游

中國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司馬遷

 

 

 

 

 

 

    司馬遷是漢代著名的曆史學家,他的不朽曆史巨著《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且“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能寫出這么一本書與他一生遊曆有著密切關系。

 

    據司馬遷自己介紹,他“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闕九疑,浮於沅湘”,以後又曾“西至空同,北過涿鹿,東漸於海……”遊蹤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他以博大精深的學識,融祖國山川靈秀於《史記》,以雄肆豪放的筆觸,描繪了氣象萬千的錦繡江山和奔騰不息的曆史長河。您要認真讀讀《史記》,就能體會到他“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學識。

 

    司馬遷的父親做過太史令,從小對司馬遷的影響很大,司馬遷從小就立下志向要子承父業,著書寫史,自從司馬遷立下這一志向,就發奮苦讀。為了更好的了解各地的寫好史書,必須到實地去考察,於是司馬遷親自到名山大川和曆史勝地去考察,去熟悉那些要寫的曆史人物和事件產生的地理背景和社會環境,去訪問還健在的曆史人物及他們的家人,朋友和有關人員,去搜集官方書擋中不予記載的,但更接近曆史真實的民間對曆史人物的評論和傳說。司馬遷這個想法頗具前瞻性。這種重視民間史料和口述曆史的研究方法早已成為史學界的傳統,並對當今曆史學家有著很大影響。唐德剛教授當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搞的那個口述曆史項目就是繼承了這一傳統。

 

    司馬遷出門旅遊,不是簡單的遊山玩水,也不像現在打著開會名義行遊山玩水之實。他是實打實借著遊曆的機會做學問,在實地考察中檢驗書本上的知識正確與否,搜集曆史材料著書立說。因此,他的旅遊計劃得到老爹司馬談的贊同和支持。就這樣,他在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元朔三年)開始了他的全國性大遊曆。

 

    這次遊曆他都去哪了?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交待:大致路線是“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闕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峰,困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您要是拿地圖一對照,一准認為司馬遷走了不少冤枉路。事實上,他的旅遊路線的確曾經遭到人們的質疑。清末民初有個愛較真兒的學者叫王國維的,在其所著《太史公行年考》裏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說,“考《自序》所記,亦不盡以遊之先後為次。其次,當先浮沅,湘,闕九疑,然後上會稽,探禹穴;自是北涉汶,泗,過楚及梁而歸。否則,既東複西,又折而之東北,殆無是理。”看來,王國維的分析頗中肯綮。

 

 

    讀書不能讀死書。我覺得,司馬遷將其旅遊路線上的地名如此排列,是因為行文的方便,大可不必拘泥。您想想啊,司馬遷是自費旅遊,家裏也不是忒有錢,這從他後來在李陵案中獲罪而不能出錢自贖便可證明。太史令的工資不是很高,也不是什么油水大的肥缺,靠自己那點積蓄出門旅遊,能不好好算計嗎?再說了,司馬遷年紀輕輕的,那年剛剛二十歲,決不會有老年癡呆症,在重大問題上犯糊塗。再說了,古時候人們寫文章愛講究對仗工整,合轍押韻,司馬遷也不例外。反正這些地方都去過,誰知道你們這幫後人那么講究排名啊?懂了這層道理,我們用不認真的態度對待司馬遷這段話反倒是認真對待曆史了。

 

    那么,我們現在來看看司馬遷在這次旅遊中都光顧了哪些名勝古跡?有沒有必要請旅遊局搞旅遊線路規劃的同志們弄出一條司馬遷之旅來多吸引點兒遊客?咱是不是放假抽空也踏著司馬遷的足跡遊上一圈呢?值不值得,咱先跟著司馬遷在書上走一圈就知道了。

 

    司馬遷從長安出發,第一個目標是奔著屈原的老家去的。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對漢賦的興起和發展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個文學青年,司馬遷對屈原那豐富的想象力,驅雷電,駕龍鳳,遨遊於天地之間的浪漫形象心馳神往。屈原文采絢爛的詩歌,剛直不阿的人格和懷才不遇的命運對司馬遷產生過宿命般的影響,我們從《史記》的文采和他對曆史人物的臧否及其晚年忍辱著史,便可看到二人之間諸多的相似性。怪不得魯迅將《史記》評論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憑吊屈原,很早就成為司馬遷的夙願。所以,他一出門兒,就先奔楚國而來。

 

    司馬遷自長安出發向東南,出武關(今陝西省丹鳳附近),經南陽(今河南南陽),南渡漢水,取道南郡(今湖北江陵),在此處越過長江,抵達長沙北面的古羅城。在這裏,司馬遷瞻拜了屈原“所自沉淵”之處。波濤洶湧的汨羅江依舊波濤洶湧,念及屈原對楚國的一腔熱血和忠貞,竟為讒佞詆毀,致使“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身為屈原粉絲的司馬遷不禁觸景生情,“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屈原的不幸遭遇使司馬遷臨江愴然流涕。

 

    辭別汨羅江,司馬遷南下長沙,前往憑吊他心目中的另一位英雄—西漢政論家賈誼的遺跡。說起賈誼,所有胸懷大志的年輕人無不把他當成學習的好榜樣。賈誼少年得志,二十多歲就當了博士,得到漢文帝的越級提拔,沒本事行嗎?“是時賈生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人,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以為能,不及也”。賈誼曾向漢文帝提出許多政治建議,主張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匈奴,實行重商政策。按說,在搞改革開放的當時來說是用得著的人才。但是,他的政治主張很快和當朝權貴周勃,灌嬰等人發生沖突,您說漢文帝能不站在輔佐他上台的老臣一邊嗎?結果,賈誼被貶謫長沙,給長沙王當家教。

 

     剛來長沙,賈誼的心情很消沉,在渡湘水時,想起屈原,作了一首吊屈原賦,發牢騷。後來,想開了,齊生死,齊貴賤,淡然處世,得以善終。屈賈二人對待逆境的不同處理方式,使司馬遷對人生又多了一層感悟。因此,他在《屈原賈生列傳》裏寫道,以前讀屈原的《離騷》等作品,感到很悲傷,到了汨羅江,還為屈原哭鼻子。後來讀了賈誼的吊屈原賦,才知道屈原不投江的話,可能還有另外的活法兒。再讀賈誼的《服鳥賦》,看到他“同生死,輕去就”的坦然,自己一下子也找不著北了。人生就是這么複雜,年輕人咋能一下子看透呢。看幾本書,聽幾個人的故事,就想悟出人生哲理這門大學問,沒門兒!

 

    司馬遷在史學上的成就與他年輕時的這些遊曆是分不開的,這也難怪現在很多高校都把旅遊和曆史專業放在同一個學院,兩者之間的關系可見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