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峪关明长城遗址
明长城遗址西起嘉峪关市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东至山海关。甘肃境内长度约为1000公里,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杂草或沙夯实。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墙,设有垛口。底厚5--6米,顶宽2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高10米以上因黄土夯筑,俗称烽火墩。墩间距约为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有了望台。嘉峪关,山丹,永昌,古浪等市县境内保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气势雄伟。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9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景点内有多种娱乐项目可供选择,除附近居民提供的骑马、骑骆驼、沙地跑车和滑翔机之外,还有官方组织的仿古出关仪式。
嘉峪关悬壁长城

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峡南侧的山头上开始,监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工程完成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使关城防御更加严密,古称“断壁长城”。因城墙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从山上陡跌而下,封锁了石关峡口,俗称“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原墙现只余一截,底阔4米,上宽2米,高0.5-6米不等。片石层厚10-15厘米,土层厚10-12厘米。现存750米长城经1987年重修,其中有231米城墙悬挂于高150米,倾斜度为45’的山脊上,高达6米,片石、土层厚度如旧。在墙头增筑垛墙和宇墙,首尾各添筑一墩台,在首墩和山坡上筑台阶式馒道。游人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险峻处如攀绝壁。颇似北京八达岭长城。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
嘉峪关东长城
东长城的走向是,从西长城北部城墙中间的新腰墩起,折而向东北,与北边城墙成“丁”字形。整个东长城踏查有24,378米,与历史记载出入较大,主要原因是通过农田和居民点的一大段,具体走向多数已无法顺迹查明。
从新腰墩起到野麻湾堡这一段长城,因是通过戈壁,虽经四百余年风蚀,但人为破坏较少,故基本完整。这段长城总长为18,760米,其中存墙13,660米,残基5,100米,墙残高2.45米,上部宽1.3米,底宽3.5米,为黄土掺沙后夯筑墙,夯土层19~13.6厘米不等。墙内也有松、杨、柳木桩和芨芨草。
这一段长城上,据传有墩台12座,现在较完整的9座,已毁3座。墩残高9米,底长10米,底宽7米,上宽5米,上长7.5米。每个墩台之间的距离为1700米,比较均匀。墩台内侧常见有烟燧,因天长日久,风吹雨淋,已成为土堆状。
从野麻湾堡到新城堡这一段长城,多是从农田、居民点经过,自然和人为的损坏比较严重。尤其从野麻湾向东北到长城大队,全部是烂草滩,遗迹已看不清。这一段长城上,共有4个墩台,2个完整,2个已拆毁。墩残高5.9米,底宽10米见方,均为白焦土所筑,夯土层厚25厘米。墩台附近无烟燧。
嘉峪关西长城

关的左翼一段长城,叫做明墙。在关城南侧,紧靠讨赖河北岸80米悬崖之上的边缘有一墩台,叫做讨赖河墩,这里开始,长城象一条卧龙,伏于戈壁之上,向北横穿甘新铁路和兰新公路,直爬到嘉峪塬上,与关之外城相接。这一道黄土夯筑的长城保护较好,除公路、铁路穿行的地方有残断外,基本完整。
明墙总长6,559米,其中断缺265米,占全长的百分之四强。长城残高3.5到4米不等,有些地方显山宇墙的痕迹,已看不清。底厚4米,上宽2.5米,有的段落底厚3.5米,上宽2米,均为黄土夯筑,夯土层13厘米到19.5厘米不等。这一段共有长城墩三座,比较完整。基本上是四五里左右设一墩台,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长城线上。
从关城向北的一段长城叫暗壁。长城从关城东北角上的“闸门墩”起,沿黑山内侧向北伸展,与黑山一带的九沟十八坡口成平行线,经过嘉峪关公社嘉峪关大队第二、第四、第五生产队,穿过戈壁,在嘉峪关公社黄草营一队附近直插黑山山腰,挡住了西面的大小山口。为了防止敌人从黑石峡口进入长城之内,又在黑石峡口修了一道东西走向的断壁,长约750米,高3米多,宽4米,从西面山坡上向下直插暗壁城墙,封锁了山间通路。
这段暗壁共长8,200米,其中断缺1,610米,占总长的将近百分之二十,断缺处都是经过农田的部分。因是就地取材,故有三种夯筑方法。连接长城的一段约5,700米墙为黄土夯筑,墙高4.6米。
明墙与暗壁,犹如给关城增添了两支铁翅,使关防更加严密。为了使这一段城墙更加牢固,和长城平行,在长城外39~60厘米处,挖有一道沟(亦称外壕),虽经数百年风吹沙填,但在山头仍可看到沟的遗迹。壕沟从关南的北大河沿向北伸展,遇山爬山,遇戈壁穿戈壁,一直到关北的黑山上,长达6,000米。沟上宽9.8米,下宽3.5米,深2.1米。这条壕沟,当年起了保护西长城的作用。
嘉峪关北长城
从新城堡往东到酒泉县的下古城界,称做北长城,与西到瓜州县境内布隆吉城,东到武威县境的明长城相接。据传为明万历年间所筑。据《重修肃州新志》云:“州(肃州,今酒泉)北三十里之长城,中有暗门军戎出入,东西长七十里。先时参将彭清所筑,仅高一点三丈,厚五点六尺,嘉靖中杨清重修”。
这条长城,在嘉峪关市境内很短,从新城公社新城大队和中沟大队交界处,东西走向,一直向东,约两千余米就出了市地界,一直向下古城方向伸延,眼见到酒泉县怀茂公社六分大队第一生产队饲养场附近还有遗迹,比较连贯。残高1.5~3米不等。这条长城,在古代起着御东北之敌的作用,维护着关城的安全。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位于嘉峪关市新华南路西侧,建成于1988年底,于1989年10月正式开馆,是我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2,312平方米,陈列面积1,766平方米,主体建筑外形呈烽火台式,恰似烽燧相望,长城相连。
内设7个展厅,以“伟大的长城”基本陈列为主体,分“春秋、战国长城”,“秦、汉长城”,“北魏、隋、唐、辽、金长城”,“明长城”四部分,集中国史学界、文物考古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长城研究成果于一体,将从战国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构筑史,作图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图片形式浓缩在1,100多平方米的展厅空间中,既为长城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时间内,对中国长城在时间、空间演化上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
博物馆还设有“中国古代兵器装备展览”、“嘉峪关文物展览”、“名人书画展览”,收藏各类历史文物和长城书画作品7000多件,其中“长城工牌”、“永乐铜炮”、“嘉峪关关照印版”等都是研究长城的珍贵资料。长城博物馆以其直观的形式和丰富的收藏内容,被誉为长城文化的教科书。

http://www.itravelqq.com/uploadfile/2010/0818/20100818021831453.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