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后反思】 舟曲, 当下最紧要的是吸取教训

(2010-08-17 07:16:28)
标签:

泥石流

县城

灾害

岩体

马东涛

舟曲

杂谈

分类: 热门话题

 【荐】  当下最紧要的是吸取教训

 

            ---专家谈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灾后反思】 <wbr>舟曲, <wbr>当下最紧要的是吸取教训

 

 

   

      藏区江南,泉城舟曲

 

    1949年前,舟曲即有“藏区江南,泉城舟曲”美名。当地县志办主任邹卫东解释说,“藏区江南”指受嘉陵江最大支流白龙江滋养,两岸群山松可参天,绿意葱茏;“泉城舟曲”,指舟曲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县内泉水极多。例如三眼峪,即因著名的三眼泉而得名。

  现代中国新闻界先驱之一范长江,于1935年8月曾到过西固(即目前舟曲县城)及县内白龙江沿岸。他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道:“西固以下,(白龙江)两岸冲积地异常肥美,除耕作外,果木丛生,桃、柿、梨、花椒之产量极丰……”

 

    天灾因素,当为首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下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马东涛,1996年8月至9月曾与同事祁龙一起,受舟曲县政府委托,亲身进入三眼峪调查研究。其时,两人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后变更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任职。

  马东涛和祁龙曾撰文描述当地的地形条件:三眼峪沟流域为白龙江左岸一级支流,流域面积近26平方公里,属西秦岭构造带西延部分,受印支、燕山和喜玛拉雅山等多期造山运动影响,形成高山峡谷地貌,岩体极为松动破碎。流域内最高点海拔3828米,最低处仅1340米,高差达2488米,其沟谷横断面多为“V”字型或窄深的“U”字形。

 

  徐绍史认为,舟曲“山高川深,岩体风化严重”,这样的地质地貌非常容易松散破碎,形成地质灾害。

  徐绍史列举的五大原因中至少四大原因为天灾因素,其他三个天灾因素为:2008年汶川“5•12”地震(舟曲也是地震波击的重灾区)造成新的岩体不稳定;2010年上半年中国西南地区大旱;瞬时暴雨和持续的强降雨。

 

  灾难发生后,马东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此番灾难天灾原因当为首位。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受访时表达类似观点,认为此番强降雨雨量在百年一遇以上,发生泥石流已是必然,非人力可以左右。

 

    砍伐森林,生态恶化

 

    砍伐森林导致舟曲生态恶化的一个标志是,舟曲县年均降水量急剧下降。近年,舟曲境内相当数量泉水停止喷涌。

  三眼峪内的三眼泉,近年多数时间也偃旗息鼓。不仅如此,马东涛和祁龙1996年勘查发现,三眼峪沟内山体崩塌严重,坍塌泥石甚至在两条支沟即大峪沟和小峪沟内,形成四座高达80米至283米的巨型堆石坝。一旦发生泥石流,这些固体物质将成为直接补给物。

  日积月累的生态恶化,使得泥石流规模和灾害风险放大。马东涛灾后受访时说,三眼峪内山体坍塌严重主要因为地壳运动以及1879年的甘肃文县大地震,但与流域内生态恶化也有关系。

 

    挤占河道,盲目扩建

 

    伴随中国人口快速城镇化的浪潮,最近十几年间,县城人口由2万人左右猛增至4万人。显然,这对总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县城来说,挑战巨大。

  马东涛说:“舟曲这样的泥石流地区,用地紧张,城区建设必须重视地质灾害文献性评估,防止在泥石流危险区内进行建设。”

  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舟曲县城集体土地私下买卖盛行,新进城的农民购下原居民的承包地或部分祖宅,而老居民则进一步挤占三眼峪、罗家峪等沟道。县城最北部的三眼村和月圆村,分居三眼峪沟口两侧,近年挤占排洪沟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月圆村在近年几乎扩张到原三眼峪河道正下方,政府修建的排洪沟被居民私下填埋挤占,不少地方沟道宽度不足两米。

  之所以出现乱占河道现象,自有狭小县城面对快速城镇化的无奈,但更主要的则是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

 

    防治不力,悲剧重演

 

    在马东涛和祁龙收集的资料中,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至此次灾难前,三眼峪沟泥石流曾11次给舟曲县城造成危害,仅民国至今即有四次,其中1992年6月4日的泥石流最为严重。当日舟曲骤降暴雨,三眼峪沟内多处滑坡坍塌,从而引发50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共冲毁房屋344间,农田87.73公顷,死伤87人,泥石流使排洪道内淤沙达2米厚,城区淤沙达80厘米厚,损失高达1260万元。

  两人在1997年的论文中,据此次事件提醒当地政府部门,如不尽快采取工程措施防治挤占泥石流,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下一次灾难,损失将远超1992年。

 

    马东涛和祁龙在勘查三眼峪后,向县城府提交了防治泥石流的一揽子工程方案,包括固坡稳坡工程、泥石流淤停场和泥石流排导沟三部分。但十年之后的2007年,舟曲县水保局的一份书面资料显示,这个工程成为了一个“半拉子”工程。

  该份材料称,1997年至1999年,该县完成了三眼峪泥石流灾害治理一期工程,修建了九座拦挡工程,但由于后续资金问题,排导工程(泥石流排导沟)一直未能实施。

  不仅如此,上述拦挡工程由于在本次泥石流中不堪一击,崩溃后反而成为泥石流助力器。

 

    预警系统,无法监测

 

    实际上,地处泥石流高发地带的舟曲县,早就建有一个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站。从1990年起,按照“十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在长江上游重点防治区范围内,组建了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

  “这是中国首个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也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滑坡泥石流监测系统。”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高级工程师、监督处处长张小林如此形容。除了舟曲县的二级站,陇南地区还建有一个相对规格更高的一级站。

  不过,在他看来,预警站点的失语,恰恰祸起局地性强、降雨强度大的“点降雨”。这套建于上世纪后期的预警系统,仅能预警“点”上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并不能覆盖整个“面”上发生的险情。而8月7日的降雨在整个舟曲县内分布不均,“预警点监测到的雨量,不足以预警泥石流的发生”。

  同属于一个监测预警系统的舟曲县锁儿头和泄流坡监测预警点,虽然离事发地不远,但监测设备也仅仅针对滑坡现象,无法进行泥石流监测预警。

 

    当搬则搬,当治则治

 

    事实上,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后,同样作为重灾区的舟曲县受到国内外媒体和学界关注。震后一月,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怀录曾到舟曲调研,发现舟曲地质灾害严重。他从城镇规划的角度,向舟曲县人大的一位负责人提出迁址建议

  陈怀录在此次泥石流灾害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位人大负责人将他的建议带到了县委、县政府层面。不久后,陈怀录在县政府举办的舟曲重建规划会议上,再次提出搬迁建议。但最终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政府与其沟通后道出了三大原因,一是县上没有资金搬迁;二是搬迁需要民政部批,手续很繁琐复杂;三是实在没有发现更好的地方可以搬。

  曾向舟曲提出搬迁建议的,并非只有陈怀录一人。多位舟曲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还告诉本刊记者,搬迁还是复建,注定是两难抉择。如果选择县城原地重建,200万立方米淤泥清理就是现实难题,相当于普通渣土车拉13万车才能运走。最关键的,原地重建无法保证泥石流不再发生。

  如果搬迁,过去几十年城市公共设施将成为沉没成本,人们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情感上也难舍。最关键的是,在舟曲建县,历史上本就是优胜劣汰的结果,遍查该县所有沿白龙江乡镇,其面积没有超过舟曲县城的,而且同样面临泥石流威胁。

  县政协常委张斌认为,舟曲县城已有2000多年建城史,这说明这里是适合人类生存的,现在问题出在城市布局和城区人口过多上面。因此可以折中,即大幅削减县城人口,留下部分人口,将现舟曲城建成一个中心城镇。削减的人口可以尝试搬至离现舟曲城较近的城镇,如15公里外的峰迭乡,未来可以两城联动。

  或许,对于中国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当下最紧要的是吸取舟曲教训,全面勘查中国泥石流、滑坡高发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形,当搬则搬,当治则治。

 

 

   《像舟曲一样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劣的高风险区域,还有多少?》

 

             《新世纪》周刊记者 宫靖 王和岩 张瑞丹 )

 

 

多栽树,少作孽

 

    舟曲一帶,1949年以前曾是舉世聞名的原始森林,但是建国後,舟曲以豐富的森林資源支援國家建設,數十年開發、濫伐的結果,舟曲森林覆蓋率由原先的67%,下降至現在約20%。

   1998年禁伐之後,舟曲縣「捨木就電」,開始利用流經白龍江的豐富水力資源,大建水電站,短短10年之間,舟曲縣獲審批大小水電站55座,已建成27座,在一些河段上,幾乎每隔10公里就有一座。大興土木建水電站,與伐木一樣,都是走榨取自然資源的老路。當地官員說,修建水電站要炸山闢地,岩體因而鬆動,植被遭到破壞,引起新的滑坡,廢料堵塞河道,在溝道把胡亂堆積,也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鬆散的團體物質。

   除了伐木、水利,破壞舟曲土地生機的還有採礦。舟曲發現有金礦,據知,雖然現在只得一個集團動工開採,但是到去年為止,已有29家企業獲得礦產開採權,他們一旦全部動工,舟曲本來已經被弄得五癆七傷的水土,不曉得還要遭受多少折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