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史探】东台-西溪

西溪泰山庙
稍微知道东台历史的,必定知道“先有西溪,后有东台”的过程。因此,西溪对于东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上的西溪究竟是什么样的,今人已无法描绘原貌,只能从历史记录的一些零碎的文字及图片中加以探索。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存在。汉高帝5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平楚,次年封刘贾为荆王,东台为荆国东阳郡广陵县地。汉高帝12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市),东台属吴国,因其地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西汉元狩6年(公元前117年)建海陵县,领海安、西溪两镇,西溪之名也始见于此。

西溪塔影
西溪海春轩塔,“东台八景”之一。
西溪历史上是盐税的主要征集地。北宋的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都曾在西溪做过盐税官员盐仓监。
晏殊的到来,使得西溪声名远播,其地域文化品味也得以提升。晏殊的一生,历居显官要职,声名显赫。作为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晏殊在西溪写下了千古名句,让文人传颂至今。这便是《浣溪沙.春恨》: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经独徘徊。

泰山庙小石桥
范仲淹初到西溪上任之际,有人曾劝他不要在这个小地方做税官,范公不以为然,笑而答道:
谁道西溪小,
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
曾向此间来。
范仲淹在监西溪盐仓任上,目睹挡潮堰久废不治,卤水所灌,毁坏灶亭,便具情呈摺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请修海堤。张纶上奏朝廷并荐范仲淹主其事。朝廷遂委范仲淹为兴化县令,主持筑堰。于是便有了从西溪往北延伸长达数十公里的巍巍长堤,惠泽于盐海灶民。
后人曾赞范仲淹说:“公以一盐官寄迹西溪,西溪四境之民,即食公无穷之利。”
西溪的“仰止亭”、“奉先亭”、“博望亭”以及“三贤祠”等都成为以后西溪人对范仲淹的情感寄托所在。
仅北宋三相就足以令西溪傲然环顾,然而她的人文积淀又何止于此:
东台历史上有古八景,西溪则占其四:范堤春树、董墓夕阳、西溪塔影、范亭曲水。
西溪景区内现有海春轩塔、凤凰泉、度假村及北宋丞相范仲庵的读书堂。《天仙配》中董永的家乡传说也在这里,现仍保存着董永墓、董永祠、老槐树、土地庙、辞郎河、送子头等遗迹。“凤凰池”中留下了董永、七仙女天上人间的美丽佳话。
“到唐观”中传播着唐王李世民一段天助神佑的非常经历。
就连《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也留下了《棹返西溪,喜闵义行移舟相访》的诗句。
而“海春轩塔”则引来了“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的吟颂,“八字桥”幻化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兔亳盏”再现了北宋“茶百戏”的妙趣场面。
西溪实在太让人心动、心醉,让人神向往之。你无法拒绝她的诱惑,无法不为她厚实的地域文化内涵惊叹和折服。
你只有走近她,才能理解为什么清初诗人程岫万里而至,并拄着拐杖于西溪郊野雕像般伫立。一阵轻风仿佛从远古飘来,吹动着他的心绪,他不禁大声而吟:
策杖烟畦去路赊,仙姬遗庙杂田家。
一泓清水荒榛里,半亩闲庭落日斜。
钟鼓忽鸣游客过,碑铭已没昔人遐。
悠悠时代须臾事,莫怨浮生须有华。
面对西溪,难免会有诗人般的冲动。虽然西溪的喧嚣已成过去,先人的足迹也已久远,但沿着时光隧道,我们依稀还能聆听到古镇所灵动的声韵,并从中感悟到魅力无穷的地域文化信息……
西溪泰山庙玉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