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草原的危机
---走在希拉穆仁草原上
2009年8月10日


昨天晚上,接待方提醒我们,你们要去的希拉穆仁草原,可能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美好。我不以为然。
虽然我去过新疆和西藏,看到过青藏高原上的茫茫草原,特别是藏北的羌塘草原,但一直觉得不够味。对于内蒙古草原,总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每每心驰神往。离开呼和浩特,翻越大青山,奔向大草原,我们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大青山,是阴山山脉中部的一段。最早知道大青山,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学课本上选读的翦伯赞的《内蒙访古》。这篇作品是翦伯赞应乌兰夫的邀请,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一起访问内蒙古之后写的一篇散文。当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同志曾赋诗《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称颂赵武灵王:“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汽车行进在大青山崎岖的山路上,满眼看到的是青色的石头,还有间断的淡绿色,山上树木不多,草也不茂盛,牛羊更是稀少。修桥铺路的人们在忙碌着,扩建的高等级公路伸向远方。

大青山

大青山

厂汉桃力盖镇

蒙古包
在大青山与草原之间,是一片庄稼地,路边或水塘边散居着一些村庄。向前走,渐渐地出现了不少蒙古包。

大青山脚下的村庄

路边的蒙古包群
经过两个半小时,七八十公里的翻山越岭,希拉穆仁草原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希拉穆仁草原,是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大草原的一部分。希拉穆仁河(蒙古语意为黄河)流经此地,故得名希拉穆仁草原。河畔有一座清代喇嘛召庙“普会寺”,建于乾隆34年(1769年),本是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小召寺)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宫。此地地名“召河”,亦与召庙“普会寺”有关。

飘动的幡

“天堂草原”

后视镜中的迎宾座骑

迎宾礼节
我们重点游览的希拉穆仁草原的一个景点“天堂草原”。从公路上刚一进入草地,汽车所到之处,尘土飞扬,顺着大风,弥漫过去,倒像是大沙漠一般。就连骑马、摩托车所经之处,也是犹如刮起沙尘暴。由于乱开发,不加节制地利用,人为破坏,草原沙漠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祈祷仪式


分而食之

草原儿女载歌载舞

敬酒
午饭安排在蒙古包。接待方安排蒙古族的一道大菜“烤全羊”。祭祀仪式十分隆重。主持祈祷念念有辞,贵宾划十字、行大礼,众人欢呼,然后大餤一顿。品味美餐的时候,欣赏马头琴演奏,蒙古民歌演唱及歌舞表演。

马儿啊,你慢些跑!
草原牧歌
刚下过雨的草原,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水。希拉穆仁河没有断流,“天堂草原”上,美丽的“天鹅湖”,一汪碧波点缀其中,增添了不少北国韵味。可惜的是,牧民在此私设的“收费点”大煞风景,竞然无人过问。
马场上,马、牛、羊数量不多,仅有的牛羊不肥,马儿也缺少精气神。牧民们开发的“骑马”旅游项目,收费过高,因此少有游客问津。
我抓紧时间,一边拍摄,一边欣赏蓝天白云下映衬的草原马群和牛羊。

草原上的路标:敖包

相会在“敖包”

在祭祀、祈祷的场所敖包山
敖包山,是天堂草原的主要景点。其实,它本是路标。我过去与不少人一样,不知敖包为何物。听歌曲《敖包相会》,只知是首爱情歌曲,但对“敖包”,我没有妄加猜测。2004年在新疆,从乌鲁木齐去伊犁的路上,到赛里木湖,目睹实物,才真正把它搞清楚。在少数民族地区,敖包不但起到路标的作用(包括约会地点),还是祭祀祈祷的场所。
“天堂草原”,已成历史的回忆。如果继续过度开发,不加保护,加重荒漠化,牧民赖以生存的最后一块土地将要失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