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畔鲟鱼

(2021-10-30 21:07:56)
江畔鲟鱼

水之今古
人类社会从诞生以来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不断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人们逐水而居,水退人进,水进人退,始终保持着相互敬畏、相互依存的关系。叮叮咚咚的流泉,哗哗作响的溪流,静水流深的湖泊,碧波万顷的水面,直至奔腾咆哮的长江黄河、浩瀚无垠的大洋大海,都与人类的生息紧密依存,是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是人类敬畏和尊重的一抹深蓝。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去亲近水,改造水,保护水,让水也产生了梦一样的追逐、诗一样的激情。古往今来,作为华夏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长江,更有无数的人物留下了记忆的诗篇。文人墨客如屈原,王勃,杜甫,李白,杨慎,苏轼,刘长卿,张籍,张若虚……历史人物如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苻坚的淝水之战,孙权和刘备的火烧赤壁……而那些与长江有关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巫山神女、挥鞭断流……一直还在人世间流传。那些深情的赞歌,那些深长的忧悒,也都还在滚滚的江流之上飘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人们与长江一道生息繁衍、相依而生,从最初的种植养殖、到后来的水运交通,到都江堰、葛洲坝、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到引江济淮的伟大壮举,滔滔的长江之水正按照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开启着一场又一场伟大的变迁。

鲟鱼古今
鲟鱼本是一种长江和大海里生存的脊椎鱼类。但一说起鲟鱼,我一定只会想起江边的那个小镇——在800里皖江的岸边,它像一座安静无语的小船,500年来,一直悄悄地泊在长江之畔,安宁娴静,默默无声。
鲟鱼镇是一座袖珍小镇,因地形酷似鲟鱼而得名,面积只有2.8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一千。都说鲟鱼是长江之畔的一座明珠,但在我的印象里,鲟鱼和其他地方一样,除了水乡特色的村庄风景宜人、老百姓更加淳朴真诚以外,并没有其他太多的特色。而我知道鲟鱼也只是因为工作关系——我每年都要来两趟这里,也曾经为了它的小而精致,动过要去写一些文字的念头,可最终还是放弃了——对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镇来说,我的认识确实太肤浅,因为对它的以往我基本上一无所知,怕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或者是亵渎了它的历史和尊严。
但鲟鱼确是与众不同的,它是桐城通江入海的重要口岸,在历史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贸易和交通作用。这里停留过无数依依惜别的身影,停留过无数来来往往的商品,也停留过无数夜泊舟头的感慨。鲟鱼是传统的水乡渔村,这里的人们靠着长江资源,世世代代过着平淡的日子,码头运输、渔网编织、造船造舟、直到后来成立航运管理局和航运公司。和其他水乡一样,人们更多的是顶着日月之光,摇着小船打渔为生,他们在江面上长大,在江面上老去,在江面上点亮一盏又一盏摇曳的灯火,去照亮脚下的道路,照亮那些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日子。
鲟鱼更有过英雄的过去和不能磨灭的历史功绩。它的不远处就是1949年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作战前线旧址。在那个烽烟滚滚的年代,渔民们为了配合新四军作战,把生死置之度外,穿着蓑衣,摇着小船,冒着国民党江防守备部队猛烈的炮火在漆黑的江面上来回穿梭,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军战士横渡长江,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之中,有壮年的小伙,有年轻的夫妇,有战场父子兵,有大义的兄弟……
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原属于桐城的罗岭、杨桥和罗塘公社被划到安庆。由于鲟鱼悠久的历史和作为桐城唯一通江口岸的地理意义,鲟鱼镇的建制得以保留,成了一块飞地。正是因为鲟鱼镇的存在,让桐城人民始终还记得那些历史,记得解放战争时那些摇着小船横渡长江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人们,记得从这里穿梭而过的青衫、商贾和布衣的身影——谁能数得清,有多少的人们从这里告别了家乡、远走高飞?有多少身影走下船头踏上阔别的土地掬下的行行热泪?这是一份关于土地的情结,这是一份关于故乡的眷恋,是桐城人民对时代和历史无法忘却的尊重与忆念……
水是这个世界上最豁达的事物,它将一切都滚滚带走,你看不出一丝痕迹,看不到一点留恋——它带走了时间,带走了历史,带走了人们无数漂泊的思绪。水又是最宽厚的,它将这一切都深深蕴含在心里,从来都没有忘记,就像是鲟鱼镇水乡陈列馆里的那些留下过时代印记的老物件:残旧的马灯、黝黑的鱼盆、百年的木船和船桨,还有渡江战役中留下来的老证件和老照片……

引江济淮
近来,在鲟鱼工作的朋友老是打电话给我,要我去再看看鲟鱼。说那里马上就要江水北调了,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引江济淮工程即将开工,那里是整个工程的源头,今后,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就要从这里调入巢湖、淮河,去浇灌和润泽广袤富饶的江淮大地,再不去,就只能在记忆里看到鲟鱼的老样子了。朋友说要陪我在江边上去走一走,看看这个即将要完全改变样子的地方,看看江岸上的芦苇被风吹得像古老的白发,看看他的鲟鱼镇一天一天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上次我来的时候,朋友带着我在江岸上晃荡,他手指着那一片暮色苍茫的土地说:以后这地方就会成为新的航道了,江水将从这里流到孔城,流到巢湖,流到淮河,流到江淮大地,新修建的调节大闸将从根本上消除内圩的洪涝灾害,到那时候,你可以乘船而行,一路观看美丽的风景,欣赏船帆点点、暮色归航的画图——朋友向我描绘未来图景的时候,比说起自家的任何喜事都还要兴奋。
但我知道,为了响应国家的建设,为了引江济淮大业,为了让菜子湖上游的土地不再被淹没,生息在这里的人们必将又要做出历史性的大义和牺牲:他们即将不得不离开世世代代祖居的家乡,拋别这里熟悉的土地,到另一个地方去客居生活。但是他们知道,这样的牺牲和付出是值得的——尽管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土地更温暖,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根更值得依恋。
2021年深秋的某一天,我和几位朋友又站在了鲟鱼的土地上。
江风吹着,有一股清凉坚韧的味道。江堤上芦花已白,它们在江风的吹拂下,一簇簇地向着同一个方向招手。那些杨树依然安静地立着,一层层一排排向远方而去。内江的水位不低,隶属于枞阳县的铁铜洲像一艘漂泊的航船在江水里沉默。远处,幕旗山山顶上的古塔依稀可见,传说那是汉武帝当年站在那里挽起弓箭射杀江蛟的地方。
但这些并没有勾起我的思绪——铁铜洲是一个交通并不理想的乡镇。而蛟龙也是不存在的,传说只是传说,不可能真实。真实的只是脚下的这一片土地,这是引江济淮工地上最初的、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地方。而我在意的是正这江边的风景:这座只有700多人口的江边小镇,即将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推进而变得渐渐陌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鲟鱼和数月以后、几年以后所见到的鲟鱼将完全不同,这一定比我上次来的时候更加翻天覆地:那座渔网厂的老房子已经荡然无存,小饭店已经被夷为平地,变成了一地宽阔的黄土。稍远处的工地上是忙碌的机器声,钢铁和水泥筑起的桥梁和大闸正一点一点地变得高大宏伟,这让刚刚还沉默在浅浅忧郁里的我,一下子看到了更多的期望。
江风吹着。江岸的河蓼开着紫红的小花,大多数叶子已经焦黄,苍耳子们像一个个小小的狼牙棒,顶在江滩上的矮枝上沉默。我站在浑黄的江水之畔,感受着风吹过面庞的微凉,一株已经看不清生机的枯树立在江面上,随着江风轻轻摇摆。江水一下一下、一遍一遍、一波一波地吻着岸边的泥土,长长的草根在江水的冲击下露出黑色的根茎。
面对滔滔江水,遥想长江千百年的历史。这一条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的巨龙啊,你从青藏高原腹地的沱沱河出发,一路孕育了中华民族从未间断的灿烂文明,养育了长江流域数以亿万计的人民。可是,你何尝又不是一条桀骜不驯的蛟龙,一路曾经摧毁过多少的桥梁瓦舍,淹没过多少的良田,掠夺过多少人无辜的生命?
而此刻,我正站在江风吹拂的岸边,仿佛看到这桀骜的江水像一条温顺的游龙,在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中忽然变得如此宽阔亲切。古有大禹治水,今有南水北调。引江济淮工地上,头顶上飞架延伸的引桥,脚下无数钢筋水泥的建筑,建设工地上忙碌而有节奏的声音,让我仿佛看到了鲟鱼即将拥抱而至的未来。这未来属于鲟鱼人民,属于江淮大地上金色的麦田,属于江水北调、未来可期的蓝天碧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