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红樱
杨红樱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64
  • 关注人气:5,9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家访谈:关于老师

(2013-02-26 13:12:04)
标签:

杨红樱

儿童文学作家

马小跳

女生日记

男生日记

访问者:乔世华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在《轰隆隆老师》这本书里,你写了三个老师,这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在你的笔下,你把他们鲜明的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出彩的就是轰隆隆老师,我们先来说说这位颇具魔幻色彩的另类老师吧。
杨红樱:轰隆隆老师是教科学课的老师,科学课本来是一门枯燥的功课,这位轰隆隆老师却能上得活色生香,让马小跳以及所有的孩子都爱上科学课。我特别佩服这种让学生学得轻松的老师,我做过老师我有深深的体会,要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其实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那种让学生学得很苦很累的老师,无论是学识,还是素质,都没法跟轰隆隆这样的老师相提并论。
 
2、教美术的林老师在马小跳的心目中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老师”,孩子们都喜欢这种美丽温柔、具有亲和力的年轻老师,字里行间的溢美之情,也读出了你对林老师格外欣赏。
杨红樱:我欣赏林老师,首先是她能够欣赏学生。我常常说老师应该像艺术家一样,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潜质,林老师就发现了马小跳非凡的想象力,还有他身上保持完好的孩子的天性,所以她欣赏马小跳。难能可贵的是,林老师还有一颗能理解孩子的心,所以她能征服孩子的心,孩子们都喜欢她。
 
3、你有一个观点:作为一个好老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是不是喜欢你。你在做老师的时候,你自己认为你是好老师吗?
杨红樱:我小时候的心愿是当老师,当了老师后的心愿,就是要当学生喜欢的老师。孩子们一般都喜欢上体育课、美术课、体育课,但是我班上的孩子最喜欢上的却是语文课,因为我是教语文的,孩子们是因为喜欢我而爱上语文课。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么强调一定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完全可能喜欢这位老师,而爱上这位老师教的那门功课。   

4、秦老师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她这个老师当得好辛苦,可以说呕心沥血,可你却用讽刺的笔触在写她,这是为什么?
杨红樱:秦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但她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学生,特别是像马小跳这样的不是传统意义的好学生,她总是带着偏见,给马小跳造成了伤害,她自己是不知道的。秦老师肯定是爱马小跳的,所以我对秦老师的讽刺,也是善意的讽刺。

5、马小跳对秦老师最不满的是她“偏心眼”,对秦老师的“偏心眼”,你精彩的描写可圈可点。我想知道的是,你也做过老师,有没有偏心眼的时候?
杨红樱:很多老师习惯性地会把一个班的学生划成三个等级: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给学生带来许多不利于成长的负面的心理暗示,还会影响老师的判断力,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偏心眼”就是这样产生的。我小时候,是一个笨小孩,很怕老师把我划为“差等生”,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我当老师了,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个笨小孩。所以,我站在教室里,面对全班48个学生,我经常这么说:在我们班上,没有优等生,也没有差等生,你们都是我最最亲爱的宝贝儿。

6、那么你当小学生时,遇到过像你那样的老师吗?
杨红樱:有一位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她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我上学早,比同班同学小一二岁,都读二年级了,写“3”还反着写。这位数学老师对我说:不会写,是因为你还小,等你长到跟班上的同学一样大了,就会写了。果然,到了三年级,我就把“3”写正了。后来我常想,如果当时这位数学老师训斥我,骂我笨,我的童年一定会有自卑的阴影。

7、可见老师,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起着怎样关键的作用。也许一句话,一个做法,就可以让一个孩子自卑,也可以让一个孩子自信。
杨红樱:一个自信的孩子的人生和一个自卑的孩子的人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我小时候笨,可能好多孩子会的事情我都不会,但我会去做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情。比如我们去苗圃除草,老师布置写一篇劳动心得的作文,我却写成了一篇童话,写一棵小树的心情,在除草前和除草后的不同心情。这其实是一篇跑题的作文,老师不仅没有批评我,还当范文在全班念了,表扬我的思路宽阔。从此,我的作文越写越好,天天都盼着上作文课,盼着老师再念我的作文。我后来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是我最想感谢的两个人。

8、您当老师是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现在是中国孩子热爱的童书作家,您常说有一条通向、向孩子心灵的道路,您是怎么找到这条道路的?
杨红樱:有个词叫“同情心”,也可以理解为“同理心”。我一直抱着一颗同情心来面对孩子的成长,面对他们成长的烦恼,面对他们所犯下的错误。马小跳对秦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您不要着急,我会慢慢长大的。”除了同情心,孩子们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用爱和温暖慰藉着他们慢慢长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