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绒布寺经幡夕阳星空心情西藏阿里大北线旅行旅游 |
分类: 行走--西藏 |
http://s3/middle/620bb63dn924458e5a622&690&690
这张夕阳下的珠穆朗玛是此次阿里之行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如今手中端着茶杯坐在写字台边再看一眼黄昏时的珠穆朗玛,山峰已被夕阳染成了金黄色,山脚的营地在雪域高原的劲风种闪烁着桔黄色的微光,浪漫而温馨,我的思绪好像又回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珠穆朗玛身边,一切都如此真实而动人心扉。
曾有人议论去珠穆朗玛营地的意义大于其本身,可之于我,除世界之巅以外,可谓意义深远。与她的一次邂逅而魂牵梦萦,多少次梦回西藏皆是为她,我想那是因为心中有感动驻存,这种感动有时候甚至是难以名状的,有对世界第三极的敬畏,有对这里月光与星空的怀念,有对为攀登珠穆朗玛而长眠雪山勇士的缅怀,也有对登山精神的赞叹,还有对人性圣洁光辉的崇敬......这些感受交织在一起,幻化成为心灵的守望。此进藏我心里有两件事,其一就是再次踏足这片令我眷恋的土地,望一望这里的浪漫星空,听一听这里的猎猎风声,住一住这里温馨的帐篷,看一看亘古壮丽的珠穆朗玛。
到达营地已经是傍晚了,黄昏的珠穆朗玛是异常柔美的,夕阳将她连同周边的云彩一起染成了金黄色,我极力仰视珠穆朗玛的美丽与神韵,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日照金山”,这是雪域高原特有的景色,也是一种心有彩霞的柔美意境。http://s10/middle/620bb63dn924459045379&690&690
直到最后一抹残阳逐渐隐去,珠峰恢复了原本的颜色,环境所赋予的孤独感伴着西下的夕阳与升腾的暗夜悄然而生。脑海中浮现出第一次遇见珠峰的那天下午。我正在从日喀则赶往樟木去尼泊尔的路上,当时天气不是很好,许多雪峰都被云挡住了,我正在车上发呆和打盹,同行突然喊道珠峰出来了,我往侧面看去,巨大的锥形山顶竟然就矗立在那里,出现的既突兀又真实,我跳下车失魂落魄的望着巨大洁白的山顶,甚至忘记取出相机,同行的人说我看的太入神喊我两声才回过神来,我这才想起拿相机,拍着拍着,看取景器的眼睛变得模糊,泪水打湿了眼眶,我想这是为大自然的力量所震撼,为珠穆朗玛的壮美而激动,我仿佛看见了正在向上攀登的勇士与长眠在雪域高原的生命,我被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所感动。那天也是傍晚到达的营地,加了保暖的衣服后我们四人就开始往里走,大约六小时,我行走在那大片荒原之上,听着风声与绒布冰川融水流动的声音,爬上一个又一个的小山顶试图开阔自己的视野,坐在那里发呆、冥想,经历了日落、夜幕降临、漫天的星空,回到温暖的帐篷,而如今依旧会想起。
http://s13/middle/620bb63dn92445922effc&690&690
“还往前走吗?”岚的话打断了我的回忆,她明显有点累了,我说还想再待一会,然后回去吃点东西吧,晚上可一定要出来走走,这里的星空很美,像银河一样。看着天空的颜色更加黯淡,我停下脚步,前方是通往珠峰的路,冰冷而孤独,身后是归去的指引,远处跳动的微光仿佛在呼唤早归,为空旷冷寂的雪山脚下带来一丝暖意。http://s1/middle/620bb63dn924459419600&690&690
吃了点东西后再走出帐篷,夜幕已经来临,珠峰的夜晚是恬静与安详的,这里没有初上的华灯,也没有街边的喧闹,只有悬挂在天边的月亮和照耀山巅的星辰,营地正在夜空下沉睡,整个人都沉浸在星空的夜色中,思绪在强劲的风中飞舞,银练似的星光肆无忌惮的撒在身上,仰望天边的银河,漫天的星星都在眨着眼睛,诉说着亘古的故事。
流星!浮云指着远处的天际兴奋地叫喊着,是哦,我也看到了,啊,我又发现一颗。哈哈,运气真好,一连看到两颗流星,真是远在星辰之外的好运,灿烂而美丽,当我看到流星划过苍穹的瞬间,我许下了一个愿望,这个愿望虽遥远但仍可追寻,那一刻纯真而美好,似乎有一种感动触摸到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视线变得略微模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无法表达,只知道任何书面的记录都显得多余,而我只愿它永存心中。
http://s15/middle/620bb63dn9244597ed42e&690&690
不一会浮云与岚就冷的吃不消了,考虑到连日的奔波,我让她俩早点回去休息了。我与海边继续留在这里欣赏这里的星空。其实我也很冷,只是我不愿就这样轻易回去,我喜欢仰望星空,因为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只有在天气好的时候才能见到为数不多的几颗星星,而且还离我特别遥远,而这里的星星感觉是如此的清晰和亲近,这里漫天的星海驱走了暗夜的孤单与寒冷,让我感到宁静与自由。在拍摄这两张星空轨迹与珠峰照片的时候,因为要用到B门,我没有带快门线,只好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一边用手按着快门曝光,一边看着手表,手都快冻僵了,可是这段记忆很值得回味,现在回想起来心里很温暖。
http://s9/middle/620bb63dn9244599d7a58&690&690
需要提一下的是这里缺少生活用水,所以洗漱是成问题的,我借着昨天剩下一点水完成了洗漱工作,还有洗手间在帐篷的后面,偶尔也是需要排队的。
此时帐篷外已经聚集了许多人观看美丽的景色,岚他们也都起床出来了,可以看出第一次来到这里让他们或多或少的有些兴奋,也许这成为了某些人对抗高反的一剂良药。
初升的朝阳将数千万年前形成的远古山脉与玫瑰色的山石映成了金黄色,在四周在云雾缭绕间若隐若现,增添了一份神秘,这正是大自然的光影魅力。时间的积淀为这里的山石赋予了一片历史的古老与厚重,沉淀下来而显得更加雄伟、沉稳与深邃,唱响着一曲亘古而又壮丽的歌谣,不断吸引着人们前来仰望。海边说他曾遇见两个女孩在大本营看到珠峰的一刹那而激动地抱头痛哭,我又何尝不是,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的激动依旧历历在目。http://s8/middle/620bb63dn924459cb67e7&690&690
http://s12/middle/620bb63dn924459ea068b&690&690
厚厚的云雾依旧遮档着正前方的珠穆朗玛,并不露一点痕迹。除了北极、Silence和飞刀我们决定继续乘车去更近的地方看珠峰,两地之间约约半小时车程,我想或许到了以后还能看到。
下车后发现云层已被强劲的喜马拉雅风吹开一条缝,珠穆朗玛的侧峰正开始显露出来,洁白的雪山在被朝阳映射的暗红与深蓝色云雾中若隐若现,我极目远眺,远方的飞鸟在穿过云雾飞向雪峰,神秘而又令人期待,没有任何矫情,反而是饱经沧桑般的气势磅礴。
http://s8/middle/620bb63dn92445a08bd37&690&690
绒布冰川的融水汇聚成的绒布河在河谷中蜿蜒流淌,看似很容易蹚过可走近就会发现水流湍急,冰冷刺骨,不是轻易就可越过的。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绒布冰川的加速消融,河床边裸露着被冰川融水长期冲刷而成的圆形石头,可如今却暴露在空气中,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对作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保护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http://s7/middle/620bb63dn9244b0287d46&690&690
在绒布河边,有喜马拉雅的亘古山脉相伴,一座座相连起伏绵延到云端深处,心情顺着河水在这条神奇的道路上肆意奔跑。
http://s1/middle/620bb63dn9244aebdcfb0&690&690
跑过了悬于天空的经幡。
http://s15/middle/620bb63dn92445a27656e&690&690
沿着时光的轨迹,穿越了沿途的古老山系。
http://s15/middle/620bb63dn9244b01288fe&690&690
来到了这于千万年前形成的平原。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到达这里,我想这里带给他们的震撼也是无以伦比的。望着眼前的场景,子陌惆怅了,海边马不停蹄地拍摄,岚一个劲的惊呼赞叹,浮云则到处找人帮她拍风景人像。
http://s16/middle/620bb63dn9244cb18692f&690&690
雪山脚下星罗棋布的玛尼堆见证了那些走向皑皑雪山的身影,也有对逝者的缅怀。
http://s2/middle/620bb63dn9244af476691&690&690
凛冽的空气中透露着喜马拉雅山脉的荒芜寒冷与坚韧自由。虽然珠穆朗玛没有出现,可面对眼前幽蓝的天空与苍莽的土地,我体会着恍如隔世的感觉,生命的坎坷、旅途的风景,还有那壮丽的歌谣,它们穿越了时空的束缚而彻底唱响心扉,久久回荡,心路的历程与一些永久的刻骨铭心再次绽放。
http://s15/middle/620bb63dn9244cd58381e&690&690
望着眼前绚丽多彩的经幡与玛尼堆,冷风吹过心扉的时候,经幡的声音质朴而沧桑,而玛尼堆沉稳肃穆,在这里风是它们最亲近的挚友,当然还有希望的种子与守望的心灵,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耀眼。
http://s9/middle/620bb63dn9244ccc37248&690&690
看似距离很近,可又是如此地遥不可及,披挂着经幡的玛尼堆,静静地守望在世界之巅的脚下,昼夜在寒风中低声祈祷与仰望,永不背叛。对此,我只能赞叹,路在脚下,心在远方,而如今身已动,心飘远,去追寻梦的足迹吧。
http://s3/middle/620bb63dn7506e1612762&690&690
最喜欢站在飘动的经幡下聆听风的声音,舞动的经幡不仅增添了这片土地的壮美,也为我带来了期盼已久的亲切和内心的感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行进道路上都会遇到挑衅或者是背叛,经幡于我的价值在于其在风雪中消失,而后重生,我为自己的邂逅,相知与固守而骄傲,因为我永远不会忘记经幡在阳光下于我心头那一抹神圣而纯净的色彩。
http://s11/middle/620bb63dn9244ad3c391a&690&690
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只为一睹珠峰真颜,这座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的石碑也是众多旅行者选择纪念留影的地方,在这里记录自己的行程与那份激动地心情。http://s15/middle/620bb63dn9244ce26224e&690&690
回去的时候,珠峰仍不肯轻易露出面目,或许还需要更为耐心的等待。
http://s1/middle/620bb63dn9244ce7797a0&690&690
可就在回去的路上竟发现珠峰已然如此突兀与真实地展现在眼前,真是山穷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http://s8/middle/620bb63dn93078ccc7ab7&690&690
在这里除了雄鹰与野鸽子外我没见过其它动物,雄鹰展翅翱翔于天际的瞬间我没有来得及抓拍,只有这些野鸽子不怕人,即使距离很近也不会惊扰它们悠闲地漫步。每年这里4月到10月是热闹的季节,4、5月是登山的季节,其它时间会有人数不多的旅行者到来。寒冬来临之际这些小生命也将选择飞向远方,留下的只是一片空寂的营地与长眠生命的墓志铭。
http://s11/middle/620bb63dn9244cb8c1f6a&690&690
对于登山者来说,我想更多的或许是对遇难山友的记忆。长期以来从中国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遇难者已有百人,按照惯例他们都被埋葬在遇难地或大本营附近的土坡上,土坡上竖着刻有遇难者生平的石碑,每当登山季节到来之时,前来攀登的登山者都会在向逝去的亡灵致敬。http://s12/middle/620bb63dn7506e198ee9b&690&690
2009年来自江苏盐城的山友吴文洪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吴文洪早在高中时代就许下了攀登珠峰的心愿,他在2008年开始将心愿付诸现实,瞒着父母偷偷报了名,参加了由一家高山探险公司组织的攀登珠峰活动,吴文洪的想法终于在2009年得以实现,去西藏前他曾在博客里写到:“这是我的心愿,今天,终于开始了这个梦幻之旅......”。
http://s3/middle/620bb63dn7506e258e312&690&690
据说在距离顶峰50米不到的地方,离原定最后登顶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吴文洪的向导要求他立即下撤,此时吴文洪留下眼泪跪倒在向导面前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珠峰顶展示他从汶川带来的纪念5月12日地震的横幅,以此来振奋受灾人民”。
http://s12/middle/620bb63dn9244d99f5dfb&690&690
吴文洪在下撤的60米路程中走了6个小时,尽管体力出现了衰竭,但一直与自己的生命抗争,在8750米的第三台阶发生了严重的高原疾病,体力衰竭,于5月19日4时许带着他已经实现的梦想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http://s15/middle/620bb63dn9244cfd5c38e&690&690
白岩松曾在《新闻1+1》中评论:“登8000米高的山,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都要分很多年去做。在目前的这种环境下,在哪一个领域恐怕都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这个社会正形成一种合力,把很多人由只能到6000多米给生生推到了8000多米”。
其实当一个脆弱生命陨落的同时,或许我们可以质问组织者的不负责,竟然让一个从没有登上过7000米以上的人去攀登珠峰,也可以去否定吴文洪置家庭责任于不顾去冒险的行为,可是这种对生命的诠释精神让我不得不去仰视。
http://s2/middle/620bb63dn9244d23ee7e1&690&690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的理想被现实世界湮没而变得安于现状,在对那种激情燃烧岁月已成为了一种缅怀的时代,更多人在面临困难时宁可选择逃避,有多少人能做到淡薄明志,宁静致远。这些年来我们似乎总在仰望星空而忽略了脚踏实地,吴文洪的一路跋涉正是为了寻找自己曾经丢失的东西,对他来说,如果舍弃了追求就好比一个人丢失了灵魂,而终究无法面对。择永远长眠在自己心爱的珠峰之上,对吴文洪来说或许是一个理想的归宿。
http://s13/middle/620bb63dn9244dece496c&690&690
去过珠峰的人都知道绒布寺是拍摄珠峰的最佳地点,因为这里有经幡,白塔等前景易于构图,此外由于绒布寺与大本营帐篷区的视角不同,使珠峰看起来更加高大而有利于展现珠峰的雄壮,所谓距离产生美。我想也正是这种距离所产生的高度,鼓舞着众多登山者梦想登顶珠峰。早在1924年马洛里就曾到达过这里,人们只知道他遇难了,他的遗体于1999年被美国的“寻找马洛里”探险队在接近顶峰8150米的地方发现,虽有证据表明他并没有登上顶峰,以此得出马洛里并不是登上珠穆朗玛的第一人,这或多或少为后人留下了无限惋惜与咏叹之情,可是马洛里关于“人类为什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一经典阐述却刻画了一个英雄的不朽时代,书写了一位英雄的传奇历程,不可磨灭。http://s1/middle/620bb63dn9244d6c94f90&690&690
纵观人类登山史不过短短数十年,然而自从四千万年前珠穆朗玛从海洋里升起成为世界的巅峰以来,她已经守望了千万年。从1921年英国探险队首次攀登珠峰到2010年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成功登顶,可他们无一不是用生命在诉说着一路的艰辛,坚持着最初的梦想,阐释着人性的光辉与圣洁。也许他们中有人永远长眠雪山,但他们却可永远守望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亲吻着蓝天白云,昭示着闪亮的灵魂,或许他们是幸福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正是那些故事与感动赋予了珠穆朗玛以生命。
http://s11/middle/620bb63dn9244d5a19e4a&690&690
通过登山,使人开始懂得过程的价值,不仅在于对高度的渴望,更在于精神的体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站在珠穆朗玛的顶端只能是一个梦想。理想在彼岸,现实在此岸,对于珠穆朗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守望,但我想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一片土地的到达实际就是意味着一种家园的构建,一种精神的拥有。在我前进的途中有挫折困难,也有漠不关心引发的内心侵蚀,登山精神让我经常质问自己微不足道的人生旅途,促使我对留有一丝懈怠和遗憾的过去有所思考并醒悟,逐渐明白对抗挫折困难与内心侵蚀的意义,尽管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但那都是为了到达精神与心灵的目的地。
http://s11/middle/620bb63dn9244d88c911a&690&690
在人生命中有无数个凝固的时间点,卓越超群而又瑰伟壮丽,正是这种登山精神使我困顿不前的步伐为之一振,坚定着我前进的步伐,身居高处时可以爬得更高,摔倒时鼓舞我重新站立起来,在心灵的悸动之上获得宁静的回归,使自己的生命如夏花般绚丽,如秋叶般静美。这一切也许在刹那间就已铭记在心,而这源自精神的赞叹,源自责任的敬佩,源自内心的感动,更源自凝结于心灵的守望。
http://s16/middle/620bb63dn9244df0b6e0f&69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