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童工不能只纠缠于吃肉的问题
(2014-01-15 01:08:08)
标签:
童工吃肉人口红利产业升级公平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解救童工不能只纠缠于吃肉的问题
文/时言平
近段时间,深圳一电子厂涉嫌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事件,引发舆论的关注。媒体曝光后,孩子们被送回家乡,但家境贫困的孩子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打工,因为打工可以挣钱还可以经常吃肉,而且在家只有过年和来客才能吃腊肉。有孩子还恳求记者不要拍照,“你拍我是要上电视的吗?不要让我上电视,不然出去打工他们就不要我了。”(1月14日《人民日报》)
听到孩子这番话,人心被刺痛了,甚至停在快门之上的手,也难免迟疑。一场善意的拯救,在这群孩子留恋一口肉的哀求中,被绑在了道德的十字架上,是出人意料的结果。而这一幕,与北京“井居者”报道遭遇的尴尬,何其相似。
快门的按下,断了这群贫苦孩子常有肉吃的梦想,似乎是残忍的。但,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而忽视童工的问题,又何尝不残忍。他们本该享有无忧无虑的童年,稚嫩的小手也不应天天触碰那冰冷的机器。贫穷的孩子为了一口肉,成为流水线上的劳力,不仅仅是荒诞的风景,更是法治和社会对未来的辜负,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这种痛感的消失,需要来自于广义社会的拯救,而不是当它不存在,任这些孩子为了一口肉而艰苦,成为无良企业的廉价劳力。消除贫困土壤自不待言,法律落实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也是正义使命,至于来自于公众的扶助,则是社会应有的温度和情怀。但,不公的消弭总是需要时间的,制度的完善总是需要过程,救助机制的成熟也是渐进的……解救童工,现实可行的路径又在哪呢?
无论中考高考,镜头总是属于那些通过“独木桥”的孩子,而那些没能挤过来的孩子呢?他们去了哪里?他们人生上升的通道又在哪里?面对工厂里的童工,社会应该对这个群体的忽视感到愧疚。那些求学之门被关上的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初中毕业,大多数尚未成年,失去上升的机会,他们的际遇本该获得更多关注的。走向成年之前,留下了这个空档,人生无路可走之下,进入工厂的流水线,正是这个群体大部分人的选择,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孩子。
而从深圳这些童工来看,大多数来自于贫困山区的女孩子,很多都是小学生。按理说,她们并不处于这个空档呀。但在重男轻女的思维以及单一的上升通道中,无论是她们的家庭还是她们自己,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都难免陷入这样的逻辑:打工之路,无论迟走早走,迟早要走。家庭陷入困境,打工既能挣钱周济家庭还能养活自己,为什么不早点走这条路。这样的选择,也许是残酷的,却是真实的。
因此,解救童工,并不是讨论让他们常常吃鲜肉还是偶尔吃腊肉的问题,其实质,是通道太窄的问题。鉴于此,不妨想象另外一种可能:
如果法律严格查处企业使用童工问题,严格保障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并督促学校和家庭履行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那么辍学打工的问题,或许能够得到尽可能的遏制。至于完成义务教育到成年的这段空档期,针对那些没能挤过“独木桥”的孩子,如果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那么这些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人生是不是意味着多了一种选择,命运也多了一道出口?可现状却是,公办的职业教育始终没能发展起来,民办的职业教育机构又太费钱,这不是逼着贫困家庭的孩子往流水线上走吗。
随着产业的升级以及人口红利消失,一方面我们抱怨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我们又不重视并利用这个成长的空档期和命运的转折点,完善人力升级的机制,创造更多的通道。如此,未能通过“独木桥”的孩子们也委屈,而社会的发展也遭遇瓶颈。而让这群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实际也是为发展拓宽道路,为社会转型提供思路。
因此,探讨这群童工的命运,绝不能纠缠在这帮可怜的孩子当下能不能继续吃上肉的问题。而解救童工,甚至关注这个长期不受重视的、命运大门因单一上升通道被堵上的群体,看似残忍,却是让隐藏的社会问题浮现出来,倒逼社会的重视,制度的解决。否则,让这些可怜的、被机会遗忘的孩子,长期隐藏在工厂的噪声之中,那么他们的未来,也势必埋葬在流水线上。
解救童工的行动,也许堵上了孩子继续打工吃肉的路;但揭示童工背后的通道逼仄问题,却是为了给这群孩子打开机会之窗。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漫画家几米这个充满童真的问题,放置在公共问题上,答案或许是肯定的。我们怜悯孩子的现实痛感,更要看到他们无从选择的未来。
前一篇:爆燃事故:央企地方博弈的次生灾害
后一篇:听官员哭穷,难忘事应成平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