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钱买编制”这笔账该怎么算

(2013-07-19 00:08:08)
标签:

编制

公务员

既得利益者

事业单位

贪腐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花钱买编制”这笔账该怎么算
文/时言平
  漫漫求职路,走法各不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拼的可不只是能力,有些时候更是财力和关系。机会难得,为了求得好的岗位,尤其是福利待遇优越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公平竞争之外的旁门左道并不鲜见。
  近日,西安文女士给算了一笔账:3年前找工作时,父母四处托关系送钱送物,陆续花了9万余元后进了当地一家事业单位,过着清闲又稳定的生活,且福利优厚。“3年多下来,才刚刚把花出去的9万挣回来。”文女士和家人,都觉得“划得来”。(7月18日《华商报》)
  9万块买个“铁饭碗”,把这算盘打得响亮的绝不仅是文女士。不过,文女士的计算方法,还是有些让人看不懂:难道三年多的劳动付出,就不应该产生相应的价值吗?难道,她也自认为,工作的三年里,其实就是在白混日子、虚度光阴?
  否认自身的价值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是定义这场“划算买卖”的前提。或者可以这样说,所有认为进入体制内便是收获了成功人生、坐享其成的人们,实际上是将纳税人当成了为他们清闲安稳人生买单的“冤大头”。
   在紧张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这些年,年轻人“到体制内”甚是风行。透过每年乌泱泱的“国考”大军,就能领略到这种强烈的愿望。这些年轻人,大 多数并不是想到体制内去创造价值和实现理想的,而是为了逃避竞争,意图进入体制享受稳定且有保障的生活。门前竞争激烈,正是因为门内别有洞天:稳定、高福 利、有保障、安全感等眼下看来倍显金贵的的收益,便唾手可得了。为什么不少人花钱买这个机会?为什么这里的竞争会充斥那么多旁门左道?在理想不值钱、未来 少希望的时代,抢一张可享一世安稳的门票,怕是功利时代大多数人的选择。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眼光也不该是如此短浅的。对于个体而言,牺牲志向 埋葬理想,该是多大的损失和遗憾哪。青春是短暂而奢侈的,等到致青春的时候,难道要以毫无作为、毫无价值地寄生在稳定却僵化的体制内而感到荣光和欣慰吗? 并不是说体制内没有广阔天地,不能有大作为,关键是缺乏有效的流动机制、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前途注定要变得僵化,尤其对于那些怀抱 着逃避竞争以求安稳心态的人而言,接受并享受体制化,是种怯懦和逃避。
  而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更不该如此算账。像文女士这样“花钱买编制”的 手段,对公平正义的伤害不言而喻。专业不对口,无法适应且体现自身竞争力,意味着她并不是这个公共服务岗位上最佳的人才选择,这势必影响到公共服务的能力 和效率。如此,不仅对能够胜任这岗位的人不公平,对社会而言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当然,并不意味着通过公平竞争手段进入体制就是社会的福音。 当下,绝大多数考入体制的年轻人,恐怕都是为了福利待遇来的,而不是为了服务公共的平台,甚至借此平台成就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不少人的选择,不是为了创造 价值,而是为了消费甚至贪享纳税人创造的价值。当年轻人都企图寄生体制,而不是想着以实现个人理想的方式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这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 动力又在哪里?
  无论是花钱,还是花时间精力以考试胜出,如果觉得获得编制进入体制是笔“划算买卖”,那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对于整个社会而 言,这笔账无论怎样算,制造的都是多输的局面。牺牲的理想青春、公平正义、创造力……这些代价,怕是比拿公共财政供养一群逃避者和寄生虫还要沉重,还要无 辜。
  “花9万买编制后3年挣回”,真赚了吗?不公环境下,谁又能够成为真正的赢家呢?在体制内享受安稳,接受理想和青春被埋葬的现实,付出的代价难道只是起初的九万块吗?这笔账该怎么算,取舍得失间,便是一个人的一生,便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