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落榜考生的个人悲伤如何释解

(2013-07-04 00:01:50)
标签:

高考

落榜

自杀

杨媛

底层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落榜考生的个人悲伤如何释解
文/时言平
  这是个命运转向集中的季节。高考分数出炉,折桂者享受着荣光和祝福的同时,却有另外一群人躲在冷寂的角落消化着与梦想分道扬镳的悲伤。他们,被叫做落榜者。似乎,他们不但未能得到命运的垂幸,更是被这个喧闹的世界遗忘了。
   《中国青年报》7月3日的“冰点.特稿”《高考落榜生之死》,记录了一场落榜生的悲剧:家住四川崇州一个小村庄的复读生杨媛,就在揭开她人生中第二次高 考悬念之后,亲手给自己的生命历程提前画上了句号。“这一世,你们的恩情我无法回报,只有我死了,你们才能轻松点”,这是她留个父母的遗言,也是对这个世 界最后的告白。
  美丽的青春和旺盛的生命,凋谢在这片铺满浓厚梦想色彩的土壤上,让人心痛和遗憾。面对悲剧,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是杨媛太脆弱,还是背负的压力太过沉重,以至于要以生命的停止来寻求解脱。
  在杨媛可见的思想轨迹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报恩”。甚至,从遗书中“只有我死了,你们才能轻松点”的字句来看,死亡也成为她的一种报恩方式。执着还是偏执?这种殉葬式的报恩,让人觉得有些残酷甚至残忍。
   很显然,高考对于杨媛来说,所承载着的,并不仅仅是个体命运改变的重量。这个机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只是种选择。但对于杨媛极其背后窘困的家庭来 说,这却是改变不堪生活现状的救命稻草。尤其是对于复读生杨媛而言,耽误青春也许并不是最可惜的,最难过的是,为了这次机会,必然加重家庭的负担,而这, 很容易在这个懂事却敏感的孩子内心种下负罪感。
  “‘考’,没有刻度,却可以称量世间任何一个灵魂。”面对关于以“考”为题的作文,杨媛如此写 到。从充满哲思的话语里,流露出她对“考”的憎恨,但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风雨过后,回望的时候能够觉得值得。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废墟里开出花来。在逆 境中她把自己锤炼成一块坚硬的钢板,但在更加坚硬的现实面前,又显得那么脆弱易折。面对高考再度失利的结果,她没有抱怨这个世界没能给她提供更多的机会, 也没有想过家庭窘困现实的改变不该靠她稚嫩的肩膀来承担,这场考试称量出来的灵魂,让她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不必责怪命运,这只是我的个人 悲伤”。杨媛的悲剧,让我想到了作家方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杨媛,不过是众多“徒自强”中的一个,落榜的绝望,也是属于杨媛个人的绝望。他们都 是从机会的盐碱地里钻出来,野蛮的成长,期望撑起生活的一片绿洲。“穷得只剩希望了”,当在过度迷信和依赖的命运路径上发生希望的灭失,“徒自强”们很容 易将自己逼向绝境,要么认命,要么沉沦,要么则选择的殉葬方式,让生命陪着梦想一起消逝。
  对于杨媛选择轻生,也许会觉得她脆弱,是懦弱。但了解她生长的轨迹,背负着改变命运的重担,她又何曾轻松的活过。她是勇敢而坚硬的,但又是悲观易折的。而决定着这个矛盾体偏向的,仅仅是那一缕希望的光芒。
  面对悲剧,我们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永远无法抵达杨媛内心曾经经历的悲伤和绝望。在我们为青春的凋零和生命的逝去而哀伤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何能够让这种悲伤和绝望不再让一个人默默承受,直将自己逼入献祭命运和梦想的死胡同?
  眼前而言,应该强化对落榜考生,尤其是对这次机会寄予厚望的失利者们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高考完了,并不意味着学校、家庭就可以不管了。在命运的转折点上,失利的他们需要有人来分担这种忧伤,需要有人来释解那种无助和迷惘。
  而长远来看,依然是要扩大命运转变的机会,需要有更多公平的上升通道,需要更多的保障救济力量来扶危济困,将深陷于生活泥潭里的人们拔出来。当高考不再成为压垮命运的稻草,个人的悲伤才不会显得如此悲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