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款发霉”不过是慈善资产流失的缩影
(2012-12-26 22:49:41)
标签:
郭美美慈善红十字会红会腐败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募款发霉”不过是慈善资产流失的缩影
文/时言平
近日,网爆成都市红会在汶川地震后设立的募捐箱善款,因多年未取,导致箱内纸币长出白毛。原本应放在公共场所的募捐箱,最终被废弃于仓库。(12月26日《新京报》)文/时言平
自从郭美美揭开红会脓疮的表皮,中国慈善陷入深重的信任危机。民众的爱心,在通往困难群体的路上,要么被私吞,要么发霉,募款的流失,已然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向前发展的巨大掣肘。
募款发霉,无疑是爱心的流失。但仔细去深究“发霉善款”背后的烂尾工程,也许不难发现,善款的流失可不仅仅是那发霉的块儿八毛。为了安置这些募款箱,成 都红会仅前期就投资了500万元,后来因为人事变动,工程难以为继而烂尾,成都红会甚至被合作单位指控单方违约。这些投入,和发霉的募款一样,其实质,都 是善款的流失。
据说,虽然募款箱被悉数破坏神之被盗窃,却无人监管。甚至,四年后,红会才派人到仓库清点募款,总计6116元。由成都红会的态度,不难看出,这个慈善募捐项目,更像是个烧钱游戏。
慈善项目有必要的投入,比如设置捐款箱。但这些投入,显然是靠慈善部门支出已有的善款来负担。慈善固然不是生意,但慈善机构却有责任让善款发挥最大的作 用。无论是劝捐宣传,还是设置捐款箱,必须有成本意识。普通捐款箱能够达到的效果,又为何要支付如此巨大的成本来设置高端的捐款箱呢?
作为救 济资源,每一分募款都弥足珍贵。善款汇集到慈善机构手中,前提是保证这一救济资源不流失,能够悉数到达困难群体的手中。当然,如果募款能够以较小的成本产 生更大的价值,固然善莫大焉。比如低成本的慈善活动吸引更多人募捐,比如通过合理稳妥的理财方式获得额外的收入……但很显然,慈善机构似乎缺少这种成本意 识:办活动喜欢高端奢华,比如这高端的募捐箱;投资缺少风险意识和有力监管,比如郭美美事件身后的商业红会……
现代化的慈善事业中,慈善机构 所承担的也许不仅只是爱心传递者的角色,更充当着救济资源管理者的角色。无论哪种角色,都应该确保善款不被流失,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从募款发霉、物资 腐烂、慈善腐败来看,慈善机构在慈善事业中,似乎已经由管理者蜕变成了硕鼠和败家子,对慈善救济资源的流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慈善事业理应 是全民的事业,善款的监管也理应依靠全民来监管。慈善机构的溃烂以及慈善资源的流失,盖因不透明所致。如果慈善透明,善款岂会霉烂在捐款箱里;如果慈善透 明,又怎么会允许几百万的募捐箱废弃仓库,甚至让这场募捐活动变成烂尾工程;如果慈善透明,商业红会又怎会让郭美美涉身其中……慈善机构无成本意识,将可 贵的慈善救济资源当成可任意支配的资产,甚至成为某些人的囊中私物,慈善资源正是在这种不透明的环境中,才会大量流失。
流失的慈善资源,不仅 仅是那在募款箱里发霉的小额纸币,也不仅仅是那价值几百万却废弃仓库的募捐箱。如果慈善事业依旧不能在透明的环境下运行,可以肯定的是:民众点滴爱心汇聚 的慈善资源,难免被硕鼠吞噬,难免被“败家子”们挥霍。而由此造成的流失,不但辜负广大善众的善意,更是对公平正义的践踏,将给危机中的中国慈善事业带来 毁灭性的灾难。这绝非危言耸听,郭美美事件给中国慈善带来的重创,就是个明显的教训。
前一篇:一个权力信徒的“忏悔书”
后一篇:星爷议政不会“跑龙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