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目不视恶色
(2012-01-13 11:14:13)
标签:
第三课 |
分类: 洪波《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
伯夷目不视恶色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扼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
译文: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的君主他不侍奉;不是他的臣民他不使唤。天下太平时则进阶为官,天下混乱时则退隐为民;有暴政的地方,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居住;他认为和乡下人相处,就好像穿戴着朝服朝帽坐在污泥或黑炭中一样。在商纣的时代,他住在渤海边上,以待天下清平。所以,听闻了伯夷的风范的人,贪婪的人变得廉洁,懦弱的人变得意志坚定。伊尹说:‘为何不侍奉别的君主?为何不使唤别的臣民?’伊尹在天下太平时做官,混乱时也要做官。他说:‘上天生育了这些百姓,就是要使有先知的人来开导后知的人,使有先觉的人来开导后觉的人,我呢,就是人民中的先知先觉者,我将以此来开导这些民众。’他认为天下的民众,如果有一个男子或有一个妇人不能接受尧舜的恩泽,就像是他自己把他或她推入山沟中去一样:他是自己委任自己承担天下的重任啊!柳下惠这个人呢,不以侍奉坏君王为羞耻,不以官小就辞让,当官时不隐藏自己的贤能,坚持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被君王遗忘了不怨恨,穷困时不悲悯自己。和乡下人相处时,自在得不忍离去。‘你是你,我是我,即便你赤身祼体在我身边,哪里能够使我污秽呢?’所以,听闻了柳下惠的风范的人,心胸狭窄的人会变得宽厚,刻薄的人会变得敦厚。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米淘好就走了。离开鲁国时,却说:‘咱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道路啊。’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刻隐居的时候隐居,该当官的时候当官,这就是孔子啊。”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的清高者;伊尹,是圣人中的重任者;柳下惠,是圣人中的和善者;孔子,是圣人中的识时务者。孔子可称得上是集大成者。”
我思:
这个被孟子誉为‘圣之清者’的伯夷,未免太矫情了吧?眼里容不下一颗沙子的他,因不认同新建立的周朝,拒食周朝之粮,就跑到首阳山隐居,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了。假如世间有轮回,伯夷的阿赖耶识(灵魂)在他的身体死后会去寄居新的人身。到那时,记忆被抹杀,一切被推翻重来,岂不是很可能会发生大逆伯夷前生意志之事?与其那样,伯夷倒不如好好活下去,尽量延长其意志可被掌控的时间;假如世间没有轮回,伯夷之死,大概会有人说他死有所值吧,因其行为受儒家大力推崇,其大名亦因之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