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锡文的博客
陈锡文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39
  • 关注人气:3,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4694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09-2194

(2022-04-08 08:02:32)
标签: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人类

自然

分类: 读书

第十卷:幸福,第九章:对立法学的需要:城邦学引论【1179a34 – 1181b22】,读法典能学会立法吗。

 

1181a22】法律似乎可以说是城邦社会活动的产品。1181b法律汇编怎么能够使一个人懂得立法学或者判断哪些法律最好呢?从未见过有人靠阅读手册就成为医生。

οι δε νομοι της πολιτικης εργοις εοικασιν· 1181b πως ουν εκ τουτων νομοθετικος γενοιτ' αν τις, η τους αριστους κριναι; ου γαρ φαινονται ουδ' ιατρικοι εκ των συγγραμματων γινεσθαι.

Laws seem to be the products of political science; 1181b how, therefore, could one develop a capacity for legislation, or judge which are best, from laws alone? For neither do doctors appear to acquire their skill from books.

这是第十卷[快乐]的第九章,在这里讨论的是第十卷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幸福”,而这一章的主题是:对德性只知道还不够,还必须努力去获得。德性以好品质为前提,而好品质需在好法律下养成。这种教育可由公共制度或个人来实施。但懂得立法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还必须懂得立法学。

这一卷所讨论的内容比较多,前面五章讨论的是“快乐”,从第六章开始的三章讨论了“幸福”。

这里是最后一章,要讨论一下如何实现德性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好人,亚里士多德指出了三个方式,有些人认为一个人好是天生的,有些人认为人是通过习惯,另一些人认为是通过学习,而成为好人的。

接着亚里士多德继续讨论与道德德性养成相关的内容,这里提出的是关于法律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些人认为,一个立法者必须鼓励趋向德性、追求高尚或高贵的人,期望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公道的人们会接受这种鼓励;惩罚、管束那些不服从者和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并完全驱逐那些不可救药的人。想成为好人就必须预先得到高尚或高贵的哺育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将继续学习过公道的生活,而不去出于意愿或违反意愿地做坏事。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还要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的观点,斯巴达似乎是立法者关心公民的哺育与训练的惟一城邦或少数城邦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应当有一种像斯巴达城邦那样共同的教育制度,但当这种制度还不存在或不健全的时候,每个人就似乎应当关心提高他自己的孩子与朋友的德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对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公共的和私人的两种方式,家庭就是小城邦,或者,城邦在治理的意义上就是大家庭,所以立法学可以通及这两者。

那么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比究竟哪一种更优越呢,这与医疗中的情形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像斯巴达那样形成共同教育是好的,但个别教育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城邦不关心共同教育,那么只能个别教育,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是好的。但当共同教育形成后,在这样的环境下,亚里士多德又讨论了个别教育的问题,那么这种个别教育与没有共同教育规定的地方的个别教育是不同的,在共同教育的制度下,以共同教育的方式对个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

从前面讨论的斯巴达式的共同性教养与其他城邦的个人教养,到具体教养方式上的集体化方式与个别化方式。进而转向到例如医生医治的只是个别的病人,所以在这里则讨论医学作为学问是怎样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一个医生或一个体育教练,虽然在对具体的病人或学生进行工作时是以个别化的方式对个别的人进行的,但如果他懂得医学或体育训练,那么他其实是以普遍的学问对个别进行的指导。

那么一个新问题就是一个人从哪里以及如何获得立法学的知识?是从城邦管理者们那里,就像所有从专家那里获得知识的例子一样?因为我们已经看到,立法学是城邦社会学的一个部分。对于这里的问题还要深入讨论,或者,城邦社会学与别的科学和能力的情形有所不同?因为,在别的科学和能力方面,传授能力者,如医师和画师,同时也是实践者。但是在城邦社会学方面,声称教授城邦学的智者们从来不实践。从事实践是城邦管理者们,但他们所依赖的是经验而不是理智。因为,我们从来看不到他们写或者讲城邦社会学的问题,尽管这种活动比写法庭辩词和公民大会演说词更高尚和高贵。我们也看不到他们让自己的儿子或某个朋友成为城邦管理者。这里的新问题是官吏只有经验没有理论,而教授城邦学的智者却从来不从事管理。

所以在此还要对官吏的状态说几句话,亚里士多德对官吏不能传授城邦学感到很遗憾,在这里表达了这种婉惜之情,如果他们能够的话,他们倒是最好能这样做。因为,除了城邦替国家能力之外,他们既没有更好的东西留给城邦,也不能为自己及朋友们带来什么好的东西。

城邦中的那些官吏虽然没有什么理论的理智的建树,但治国的经验还是有意义的,经验在从事城邦管理方面的作用却相当不小。否则,和城邦管理打交道的人也就成不了城邦社会家了。所以,想懂得城邦社会学的人还要具备城邦管理的经验。

那么那些以教授城邦学为生的智者又是如何的呢,关于智者的状况,亚里士多德认为,另一方面,那些声称自己教授城邦社会学的智者,却远不是在教援城邦学。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城邦学是什么以及关于什么。否则,他们就不会把城邦社会学看作修辞学或比它更低,也不会认为立法就像把以往的名声好的法律汇编在一起那么容易。他们觉得他们能挑选最好的法律,好像挑选本身不需要融汇贯通,好像正确的判断不是——就像在音乐上那样——首要的事情。其实,在每种技艺上,只有有经验的人才能正确地判断作品,才能理解完成一件作品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懂得什么与什么相配。没有经验的人则最多能看出一件作品,比如一幅绘画,完成得是好还是糟糕。

因为有智者对法律汇编这样的东西很感兴趣,亚里士多德在此还要就这个问题说一下,这一句话一共三个分句。

在第一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οι δε νομοι(法律)της πολιτικης(城邦)εργοις(活动)εοικασιν(看来是)· 法律似乎可以说是城邦社会活动的产品。 Laws seem to be the products of political science;

这是对前面说的话的一个小结。法律是一种对于人的活动的制约,人类社会从形成就对人有所制约的,这是生物发展过程中就形成的一种本能,在最初的制约是通过血缘与亲属关系中的禁忌而产生的。例如猴山上有一群血缘相关的猴子,它们也有禁忌,猴王是这个群体的老大,它可以霸占一切,别的猴子不服就打,老大就是这样打出来的,老大老了被儿子一辈的猴子打败了,那么新一代猴王就登基了,这就是猴子世界的王位继承法。古代社会似乎也是这样的,在古希腊神话里,这种子代打败父代的现象是非常典型的,而且出现过两次。希腊的第一代天神是乌拉诺斯,后来被儿子克洛诺斯打败,克洛诺斯就成了第二代天神,后来他的儿子宙斯又打败了它,宙斯成了新一代天神,至今这个宙斯还没有被推翻的迹象,地上已过几千年了,对宙斯可能就只是打个盹的功夫,时间还早。

这种规则就是用来制约人的行为的,当城邦形成后在城邦中生活的不仅是一个家庭,一个种族的人了,而是各式人等杂牌的地域化的环境了,为了维护这个共同地域中的稳定,在城邦生活的实践中一点点地形成了各种规则,这就是法律,希腊人称之为νομος,其最初的含义就是习惯、习俗、惯例,引伸后就是法律、法令、法规。随着生存环境的复杂化,需要作出规定的约束条件也越多,这就形成了法律与法典。可见这些法律就是城邦活动的产物,或者说就是治国术的业绩。

在第二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πως(怎样)ουν εκ τουτων νομοθετικος(法典)γενοιτ'(成为)αν τις, η τους αριστους(高贵的)κριναι(区别); 法律汇编怎么能够使一个人懂得立法学或者判断哪些法律最好呢? how, therefore, could one develop a capacity for legislation, or judge which are best, from laws alone?

法典能不能使人学会立法,法典能不能使人判断什么是最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出了两个疑问。一个人能不能只通过法律而把握这两个问题呢。

在第三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ου γαρ φαινονται ουδ' ιατρικοι(医生)εκ των συγγραμματων(手册)γινεσθαι(认识). 从未见过有人靠阅读手册就成为医生。 For neither do doctors appear to acquire their skill from books.

没有看到过ου γαρ φαινονται,一个人可以通过阅读εκ των συγγραμματων医学手册而认识医学成为医生的。其实,不仅是医生,凡是技术活都是如此,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说的治国术同样是一种技艺,同样是需要通过实践的行动而完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