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4692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09-2192

(2022-04-06 07:12:13)
标签: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人类

社会

分类: 读书

第十卷:幸福,第九章:对立法学的需要:城邦学引论【1179a34 – 1181b22】,经验也是需要的。

 

1181a7不过经验在从事城邦管理方面的作用却相当不小。否则,和城邦社会打交道的人也就成不了城邦管理家了。所以,想懂得城邦社会学的人还要具备城邦管理的经验。

ου μην μικρον γε εοικεν η εμπειρια συμβαλλεσθαι· ουδε γαρ εγινοντ' αν δια της πολιτικης συνηθειας πολιτικοι· διο τοις εφιεμενοις περι πολιτικης ειδεναι προσδειν εοικεν εμπειριας.

Nevertheless, experience has much to contribute, for otherwise people would not have become politicians through familiarity with politics. So it seems that those who seek to know about political science also need experience.

这是第十卷[快乐]的第九章,在这里讨论的是第十卷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幸福,而这一章的主题是:对德性只知道还不够,还必须努力去获得。德性以好品质为前提,而好品质需在好法律下养成。这种教育可由公共制度或个人来实施。但懂得立法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还必须懂得立法学。

这一卷所讨论的内容比较多,前面五章讨论的是快乐,从第六章开始的三章讨论了幸福

这里是最后一章,要讨论一下如何实现德性的问题。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好人,亚里士多德指出了三个方式,有些人认为一个人好是天生的,有些人认为人是通过习惯,另一些人认为是通过学习,而成为好人的。因为如何成为好人是这里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在说了这三种方式后,亚里士多德还要对这些方式作深入的讨论。

接着亚里士多德继续讨论与道德德性养成相关的内容,这里提出的是关于法律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些人认为,一个立法者必须鼓励趋向德性、追求高尚或高贵的人,期望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公道的人们会接受这种鼓励;惩罚、管束那些不服从者和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并完全驱逐那些不可救药的人。

在此还要就想成为好人的人指出一个前进的方向。想成为好人就必须预先得到高尚或高贵的哺育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将继续学习过公道的生活,而不去出于意愿或违反意愿地做坏事;如果只要具有努斯,生活在正确的制度下,并且这个制度有力量,一个人就能够这样地生活。然而,作为表达着某种明智与努斯的逻各斯,法律具有强制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由父亲或男人,而由法律来体现的,因为法律表达了某种逻各斯。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还要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的观点,斯巴达似乎是立法者关心公民的哺育与训练的惟一城邦或少数城邦之一。在大多数其他城邦,它们受到忽略。每个人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应当有一种像斯巴达城邦那样共同的教育制度,但当这种制度还不存在或不健全的时候,每个人就似乎应当关心提高他自己的孩子与朋友的德性。他应当能做到这一点,或至少应当选择这样去做。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对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公共的和私人的两种方式,家庭就是小城邦,或者,城邦在治理的意义上就是大家庭,所以立法学可以通及这两者。既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家庭与城邦可以有可比性,那么在此就要对在这两种环境中的共同体问题作一些分析,正像在城邦生活中法律与习惯具有约束作用一样,在家庭中父亲的话与习惯也有约束作用。由于有亲缘关系,由于父亲对子女的善举,这种约束作用比法律的更大。

那么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比究竟哪一种更优越呢,这与医疗中的情形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像斯巴达那样形成共同教育是好的,但个别教育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城邦不关心共同教育,那么只能个别教育,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是好的。但当共同教育形成后,在这样的环境下,亚里士多德又讨论了个别教育的问题,那么这种个别教育与没有共同教育规定的地方的个别教育是不同的,在共同教育的制度下,以共同教育的方式对个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

所以看起来是对一个人教育,其实反映的却是不关心共同教育与在共同制度下的个别化教育的差别。而在共同教育制度下,对具体的个人进行个别化教育这是应该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情况个别对待效果更好。因为这样,一个人更能够得到适合他的对待。这种个别化是在共同体制下的个别。

从前面讨论的斯巴达式的共同性教养与其他城邦的个人教养,到具体教养方式上的集体化方式与个别化方式。进而转向到例如医生医治的只是个别的病人,所以在这里则讨论医学作为学问是怎样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一个医生或一个体育教练,虽然在对具体的病人或学生进行工作时是以个别化的方式对个别的人进行的,但如果他懂得医学或体育训练,那么他其实是以普遍的学问对个别进行的指导。在这里指出,一个掌握了医学的普遍性原理的医生在对个别病人进行治疗时才会有好的效果,一个懂得了训练的普遍性原理的教练才能在对个别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产生好的效果,才对对个别作出良好的关照。

在这里则接着上一句科学知识的普遍化与个别教养时的个别化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继续在此进行讨论。当然,一个不懂科学的人也能把一个特定的人照料得很好,因为他从经验中了解如何能满足那个人的需要。但是,那些希望掌握技艺或希望去沉思的人似乎就应当走向总体,并尽可能地懂得总体。因为科学是关乎于总体的。所以,假如有人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许多人或少数几个人)变得更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在前面已经说过“如果他懂得立法学,他就更能做到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所有的或所接触到的人的品性变好,只有懂得科学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的话)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正如在医疗或其他要运用关心与明智的活动中的情形一样。

那么一个新问题就是一个人从哪里以及如何获得立法学的知识?是从城邦管理者们那里,就像所有从专家那里获得知识的例子一样?因为我们已经看到,立法学是城邦社会学的一个部分。对于这里的问题还要深入讨论,或者,城邦社会学与别的科学和能力的情形有所不同?因为,在别的科学和能力方面,传授能力者,如医师和画师,同时也是实践者。但是在城邦社会学方面,声称教授城邦学的智者们从来不实践。从事实践是城邦管理者们,但他们所依赖的是经验而不是理智。因为,我们从来看不到他们写或者讲城邦社会学的问题,尽管这种活动比写法庭辩词和公民大会演说词更高尚和高贵。我们也看不到他们让自己的儿子或某个朋友成为城邦管理者。这里的新问题是官吏只有经验没有理论,而教授城邦学的智者却从来不从事管理。

所以在此还要对官吏的状态说几句话,亚里士多德对官吏不能传授城邦学感到很遗憾,在这里表达了这种婉惜之情,如果他们能够的话,他们倒是最好能这样做。因为,除了城邦替国家能力之外,他们既没有更好的东西留给城邦,也不能为自己及朋友们带来什么好的东西。

城邦中的那些官吏虽然没有什么理论的理智的建树,但治国的经验还是有意义的,这里就要说一下这种经验的内容,这一句话的内容一共有三个分句。

在第一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ου μην μικρον(小)γε εοικεν(好像)η εμπειρια(经验)συμβαλλεσθαι(被放在一起)· 不过经验在从事城邦管理方面的作用却相当不小。 Nevertheless, experience has much to contribute,

虽然官吏们只是以经验治国,但η εμπειρια的出现συμβαλλεσθαι在城邦中的意义却不小ου μην μικρον。前面说了官吏只懂经验不懂理智,但这里也说到经验在治国的实现活动中却是有意义的。

在第二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ουδε γαρ εγινοντ'(成为)αν δια της πολιτικης(城邦管理)συνηθειας(亲密)πολιτικοι(官吏)· 否则,和城邦社会打交道的人也就成不了城邦管理家了。 for otherwise people would not have become politicians through familiarity with politics.

如果经验真的没有价值,那么一个与城邦管理的活动打交道的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官吏,正是这种在治国过程中的经验使他成为一名官吏。

在第三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διο τοις εφιεμενοις(盼望)περι πολιτικης ειδεναι(知识)προσδειν(还需要)εοικεν εμπειριας(经验). 所以,想懂得城邦社会学的人还要具备城邦社会的经验。 So it seems that those who seek to know about political science also need experience.

一个盼望διο τοις εφιεμενοις得到城邦学知识πολιτικης ειδεναι的人是需要有经验,不能缺乏经验。

邓译本对这一句话说:“不过经验确实在治国术中意义非凡,否则那些人也不能仅仅通过城邦管理实践的锤炼而成为城邦管理家了。所以追求城邦社会知识的人,看来也需要增加经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