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4672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09-2172

(2022-03-15 06:34:32)
标签: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人类

分类: 读书

第十卷:幸福,第九章:对立法学的需要:城邦学引论【1179a34 – 1181b22】,立法者应当奖善惩恶。

 

1180a5】所以有些人认为,一个立法者必须鼓励趋向德性、追求高尚[高贵]的人,期望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公道的人们会接受这种鼓励;惩罚、管束那些不服从者和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并完全驱逐那些不可救药的人。因为,公道的人会听从逻各斯,因为他们的生活朝向高尚[高贵];坏人总是追求快乐,应当用痛苦来惩罚,就像给牲畜加上重负一样。

διοπερ οιονται τινες τους νομοθετουντας δειν μεν παρακαλειν επι την αρετην και προτρεπεσθαι του καλου χαριν, ως επακουσομενων των επιεικως τοις εθεσι προηγμενων, απειθουσι δε και αφυεστεροις ουσι κολασεις τε και τιμωριας επιτιθεναι, τους δ' ανιατους ολως εξοριζειν· τον μεν γαρ επιεικη και προς το καλον ζωντα τω λογω πειθαρχησειν, τον δε φαυλον ηδονης ορεγομενον λυπη κολαζεσθαι ωσπερ υποζυγιον.

This, some people think, is why legislators ought to urge people to virtue and encourage them to act for the sake of what is nobl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ose who have been trained well in their habits will respond but ought also to impose punishments and penalties on those who disobey or whose nature is more deficient, and completely banish the incorrigible. For, they think, the good person, since he lives with a view to what is noble, will listen to reason, while the bad person, since he desires pleasure, is chastened by pain, like a beast of burden;

这是第十卷[快乐]的第九章,在这里讨论的是第十卷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幸福,而这一章的主题是:对德性只知道还不够,还必须努力去获得。德性以好品质为前提,而好品质需在好法律下养成。这种教育可由公共制度或个人来实施。但懂得立法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还必须懂得立法学。

这一卷所讨论的内容比较多,前面五章讨论的是“快乐”,从第六章开始的三章讨论了“幸福”。

这里是最后一章,要讨论一下如何实现德性的问题。在第一句话里就提出了这个如何实践沉思与认识的主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了幸福和德性、友爱与快乐的主要之点。我们应当认为这个题目已经完成了,还是像所说的那样,在实践事务上,沉思和知道还不算完成,实践沉思所得的和所知的东西才算是完成呢?如果说仅仅知道德性是什么还不够,我们就还要努力地获得它、运用它,或以某种方式成为好人。在此亚里士多德先要分析言语的作用,如果仅仅逻各斯就能使人们变得公道,那么讲授它的人就可以公正地,如塞奥哥尼斯所说,“获得大笔丰厚的报偿”了。而且,他们也应当讲授这种课。但是事实上,逻各斯虽然似乎能够影响和鼓励心胸开阔的青年,使那些生性道德优越、热爱正确行为的青年获得一种对于德性的意识,它却无力使多数人去追求高尚或高贵和善。因为,多数人都只知恐惧而不顾及荣誉,他们不去做坏事不是出于羞耻,而是因为惧怕惩罚。因为,他们凭感情生活,追求他们自己的快乐和产生这些快乐的东西,躲避与之相反的痛苦。他们甚至不知道高尚和高贵和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类快乐。亚里士多德指出一本万利的言语逻各斯可以鼓励人、影响人,而不能决定让人去行善,那么有没有可以产生实现效果的逻各斯呢,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就要讨论这个问题,那么,何种逻各斯能够改变这些人的本性?用逻各斯来改变长期习惯所形成的东西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困难的。

因此,当具备了做一个公道的人的那些条件时,如果我们能够有一部分德性,我们就应当感到满足。

既然上面说到,“如果说仅仅知道德性是什么还不够,我们就还要努力地获得它、运用它,或以某种方式成为好人”,那么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是什么样的方式呢,在这里就要讨论这个问题。什么是好人,各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说来好人就是:一心向善, 除暴安良的人。最主要的一种就是品行好的,对他人没有侵害思想、侵犯行动的人。一般认为健康的人也可以称为好人,就是好的没有伤、病、残疾的人。还有指老好人,怕得罪别人的人。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阴暗的一面,但是只要自己尽力不把他暴露出来去伤害别人,能够这样善于掩饰,那他就是好人。群体中方便好使的人,没有心机权谋而容易被人差谴的人。在道德伦理方面要讨论的好人就是γαθος,从γαθος的角度看,就是一心向善的人,他的表现可以有除暴安良的行为,也可能是伤残疾病中的人,《庄子》书中那些得道高人大多是肢体残疾的。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好人,亚里士多德指出了三个方式,有些人认为一个人好是天生的,有些人认为人是通过习惯,另一些人认为是通过学习,而成为好人的。因为如何成为好人是这里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在说了这三种方式后,亚里士多德还要对这些方式作深入的讨论,先讨论自然本性的方式与逻各斯的教育认知方式,本性使然的东西显然非人力所及,是由神赋予那些真正幸运的人的。逻各斯与教育也似乎不是对所有人都同样有效。学习者必须先通过习惯培养灵魂,使之有高尚和高贵的爱与恨,正如土地需要先耕耘再播种。然后讨论与情感相关的习惯养成问题,因为,那些凭感情生活的人听不进说服他改变的话。处于那样一种状态,怎么可能让他改变呢?而且,一般地说,感情是不听从逻各斯的,除非不得不听从。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有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一种爱高尚和高贵的事物和恨卑贱的事物的道德。

接着亚里士多德继续讨论与道德德性养成相关的内容,这里提出的是关于法律的内容,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是在健全的法律下成长的,就很难使他接受正确的德性。因为多数人,尤其青年人,都觉得过节制的、忍耐的生活不快乐。

所以对于法律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所以,青年人的哺育与教育要在法律指导下进行。这种生活一经成为习惯,便不再是痛苦的。如果法律变成了习惯,那么对于法律的制约他就不会感觉到痛苦了。但对一个人而言仅仅在年轻时将法律的制约内化成为自身的习惯还不够,还应当进一步地将法律作为终身的习惯,但是,只在青年时期受到正确的哺育和训练还不够,人在成年后还要继续这种学习并养成习惯。所以,我们也需要这方面的,总之,有关人的整个一生的法律。因为,多数人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逻各斯,接受的是惩罚而不是高尚或高贵的事物。

在这一句里继续讨论的还是这个问题了,这一句话一共两个分句。

在第一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διοπερ οιονται(好像)τινες τους νομοθετουντας(立法者)δειν(应该)μεν παρακαλειν(规劝)επι την αρετην και προτρεπεσθαι(鼓励)του καλου(高尚)χαριν(优美), 所以有些人认为,一个立法者必须鼓励趋向德性、追求高[高贵]人, This, some people think, is why legislators ought to urge people to virtue and encourage them to act for the sake of what is noble —

立法者应当规劝παρακαλειν鼓励προτρεπεσθαι趋向于επι την αρετην德性的人,鼓励追求高尚καλου与高贵χαριν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ως επακουσομενων(听从)των επιεικως(公道的)τοις εθεσι(赞同)προηγμενων(带路在前), 期望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公道的人们会接受这种鼓励;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ose who have been trained well in their habits will respond —

廖译本说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大概是从英译的who have been trained well in their habits来的,苗译本说“因为人们一旦形成习惯就容易接受影响”,邓译本说:“因为在那些已经习惯于向善的人那里,这种动机是不会推动其效果的”。其实这里的原文从字面看是说πακουσομνων对于已经遵从了规范的人,他们就会一路向前的。

亚里士多德说:απειθουσι(不服从)δε και αφυεστεροις(放纵)ουσι κολασεις(指责)τε και τιμωριας(惩罚)επιτιθεναι(致力于), 惩罚、管束那些不服从者和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 but ought also to impose punishments and penalties on those who disobey or whose nature is more deficient,

这里提出与前面的内容相反的现象,对于απειθουσι δε και αφυεστεροις,英译为who disobey or whose nature is more deficient不服从的与本性中有更多缺陷的,邓译本说“不服从的和天性顽劣的”,苗译本说“天性卑劣的人”。对于这些人的方式是κολασεις τε και τιμωριας指责和惩罚。

亚里士多德说:τους δ' ανιατους(不可救药)ολως(完全)εξοριζειν(驱逐)· 并完全驱逐那些不可救药的人。 and completely banish the incorrigible.

对于这些不服从与天性顽劣的人中的最卑劣的人就要驱逐出去。流放这种现象古代就有,希腊城邦都是小群体,所以就以驱逐出境来惩罚,中国是大国,就以惩罚性的充军当作流放。廖译本在此有一个注解,指出:参见柏拉图的《法律篇》【722d】(《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及以下。中文版的【722d】在第483页上,但关于指责与惩罚的内容,主要是在第485页开始的第三卷里。

这里引用了柏拉图的观点,正是应对这句话开始处说的τινες有些人认为的观点的。

在第二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τον μεν γαρ επιεικη και προς το καλον ζωντα τω λογω πειθαρχησειν, 因为,公道的人会听从逻各斯,因为他们的生活朝向高[高贵]For, they think, the good person, since he lives with a view to what is noble, will listen to reason,

公道的人知书达理,所以可以与他们讲道理,以逻各斯来鼓励他们走向高尚。

亚里士多德说:τον δε φαυλον ηδονης ορεγομενον λυπη κολαζεσθαι ωσπερ υποζυγιον.. 坏人总是追求快乐,应当用痛苦来惩罚,就像给牲畜加上重负一样。while the bad person, since he desires pleasure, is chastened by pain, like a beast of burden;

恶人听不懂言语逻各斯,他们只知道皮肉之苦,所以用痛苦来惩罚他们,让他们像畜牲一样地负重干活。

其实在前面已经说到过,言语也具有力量的,一句好话,虽然并不是金银钱币,但可以温暖人心,鼓励向上,而一句恶语虽然不直接产生皮肉之苦,却可以产生诛心之痛。不过在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好人可以接受言语的逻各斯,所以可以用言语进行鼓励,而恶人不懂言语逻各斯,所以对他们无法言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