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器刻款 极品鉴赏(四)

标签:
乾隆瓷器款识香炉纯一浙派丁敬西湖 |
前不久收到一个小香炉,这香炉小巧玲珑,为三足乳炉,炉口径约7cm,腹径8cm 耳高7.2cm
此等香炉本无所奇,明宣德年间曾大量制作,后朝直至民国,以及近几年仿者无数,在当今文物市场上是常见的东西,真假难辨(据说真品约是赝品的四十万分之一)。我本无辨别真假宣德炉的本事,因一时性起便将此炉纳入囊中,然我也不是完全无缘无故的接受它,我接受它的主要原因是其落款,请看:
http://s7/middle/6205a38agd88098b0dd96&690
四字刻款内容清清楚楚:“御赐纯一”。
这个刻款不是铺天盖地的“大明宣德年制”,而是没头没尾的御赐,这个“御”是谁,“御”是皇帝谁都知道,是哪个皇帝?再者纯一是谁?我想先查查这个纯一吧,当得皇上御赐的绝非一般之人,现在电脑资讯这么发达,查吧!一查,查掉我好几天,为什么?电脑信息中无纯一此古人(今人有,是个有名的佛家主持)。
我想如果后人仿制香炉,没有必要去造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名出来,为名为利皆不得,而且此款刻得十分精到,似非一般庸手所为。因此是我查的方法或途径不对。由此一想,再细看此款,“御、赐、纯”三字皆缺一笔。
御字双人旁缺一竖,赐字日中缺一横,纯字屯上面一横缺一半,这时我忽有所悟,这三个字都缺一笔,那么最后的“一”字是否也缺一笔呢,想到此便有了新的思路,于是首先查有没有“纯二”此人?查了几百条信息,没有(有几个日本人)。再查有没有“纯十”这个人,还是没有,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
决定暂时休息,歇了一天还是心不甘,继续查,这大概是搞收藏的人的通病,不搞清一件收藏品的来历心里总是有所不甘。忽然受到儿子的启发,他说:“一加一笔,还有个丁字”。对查“纯丁”,果然,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桥头自会直,皇天不负苦心人,查得纯丁乃丁敬之号。
丁敬字敬身,号砚林、纯丁、丁居士、龙泓山人等。此人乃一赫赫有名的篆刻家,浙派开山鼻祖目之。推为西泠八家之首。
见百度百科丁敬条目:
“丁敬[1](1695—1765), 清篆刻家。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年,年七十一岁。出身贫苦,但生性耿介。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举“博学鸿词”科,不赴而归,在江干市肆酿酒为生,以布衣自乐。晚年家道衰落,贫困交加,但仍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兼工诗书画,敬诗造语奇崛,最工长篇;与金农友善,常相唱和。一生清贫,又好金石,工篆刻,家富收藏,篆刻宗秦汉印篆和前人长处,又常探寻西湖群山、寺庙、塔幢、碑铭等石刻铭文,亲临摹拓,不惜重金购得铜石器铭和印谱珍本,精心研习,又不囿成规,因此技法大进。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开“浙派”之先河,世称“浙派”鼻祖,与蒋仁、黄易、奚冈等并称“西泠八家”,为“西泠八大家”之首。他的印谱,海内奉为圭臬,日本名士也争相高价购买。善写梅,亦擅兰、竹、水仙,清新有致。著有《龙泓山馆诗钞》,《清史列传》,《砚林诗集》等传于世。所辑《武林金石录》,为广搜博采西湖金石文字汇集而成,凡碑铭、题刻、摩崖、金石铭文等,搜罗殆尽,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浙派兴起于清代中叶,与皖派一起被称为清代最主要的两大流派,其开山祖就是丁敬。”
到这个时候,余心中之快可想而知,古人真有意思,跟我们这些后辈出了个如藏头格般的缺一笔之谜。
那么我为什么如此肯定香炉上的纯一就是那纯丁呢,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大家请看纯丁先辈的一些作品:
http://s13/middle/6205a38ag8d9a94301a8c&690
此章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馆
章面:寄酒赋于闲情
再看三件丁敬的作品:
http://s1/middle/6205a38ag8d9a995615d0&690
章文:卧翰晴雲日卷舒
http://s3/middle/6205a38ag8d9a9ba3d432&690
豪游畅比王乔鹤,良唔欣同范蠡舟
各位看了这几幅丁敬作品的图片,再回过头来看看我那个香炉上的刻款,诸位是否觉得如出一脉。时人谓丁敬“分隶皆入古,而于篆尤嗜。”且篆中隶意甚重、
http://s16/middle/6205a38ag8d9aa053575f&690
康熙:官窑瓷器的纪年款主要有两类:一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
http://s11/middle/6205a38ag8d9aa5a1553a&690
一是“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写于珐琅器上。官款绝大部分是楷书,少有篆书款。偶有刻款,如图:
http://s15/middle/6205a38ag8d9acd26f29e&690
雍正: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珐琅彩器款识有“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写并围有方框的楷书款。在茶叶末、炉均及仿钧器上,则见“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http://s4/middle/6205a38ag8d9aada7bda3&690
下面是个香炉上的雍正刻款:
http://s12/middle/6205a38ag8d9ad13d00db&690
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
现在我们来看个乾隆刻款:
http://s16/middle/6205a38ag8d9adab7b8af&690
看到这个刻款,大家马上会感觉到此款刻得刚劲有力,金石味十足,比起康熙、雍正刻款来有天壤之别,显然非常人所刻也。而且懂行的朋友们细细品味这款中有没有丁敬刻章的味道?!
史载:丁敬运刀,从魏植、朱简的“碎刀法”获得启发,每一线条的篆刻都由多次提按起落的切刀来完成,增强了起伏顿挫的节奏,使笔画具有“屋漏痕”式的凝练苍莽效果。‘屋漏痕’源自石鼓文,笔笔内敛圆厚,见下图之石鼓文拓本:http://s2/middle/6205a38ag748f7cab7ce1&690
什么叫碎刀法,看看上面那个刻款吧!也许我的推断有些过于大胆,我说这个刻款应该就是丁敬的杰作。
丁敬生于康熙年间,盛于雍正、乾隆年间,乾隆元年与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同被推举为博学鸿词科。史载其不就,但是不就不见得不为皇上做些事。否则脑袋还要不要。丁敬寿71岁,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当时篆刻大家之首,所以我觉得不仅乾隆朝,雍正朝的篆体款中也有丁敬篆刻的味道。
我的推断是:丁敬篆刻为当时之首,深得皇家赏识,雍正朝甚短,丁敬为乾隆刻款时间应最长。乾隆见其不愿为官,遂赏其香炉,于是就有了“御赐纯一”这么一个香炉,这个香炉上的刻款应也是丁敬手笔,但被修改了,修改成每个字都缺一点,这恐怕不是开玩笑、出谜语那么简单,而是对丁敬不愿为仕作出的一个警告。就是说:你这个人,篆刻不错,但是缺一点,缺的什么,自己去想。再看到那香炉刻款中“纯”字旁的系字中,两圈中均有一园点,如眼睛一般,是否在提醒丁敬:你眼睛要张张大,再联系到另三个字的缺笔,明明是在说他:不要目中无人。http://s1/middle/6205a38ag8d9ae415a7d0&690
但不管怎么说,丁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篆刻。
各位可能要问那个最古朴的刻款是刻在哪件瓷器上的,我想可能不仅一件瓷器上有,但我是从我自己收藏的海内孤品,乾隆仿战国青铜器子乍弄鸟尊上拍下来的,因为是自己的藏品,所以这个款也拍得特别清楚一些。http://s6/middle/6205a38ag8d9b0246b9f5&690
http://s13/middle/6205a38ag8d9b0443ab9c&690
http://s2/middle/6205a38ag8d9b05f92a71&690
最后请大家再看一个也是乾隆朝镀银瓷罐上的刻款,是否也有同工异曲之妙:http://s1/middle/6205a38ag8d9ae78d74c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