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求学心路 |
从去年开学开始就开始忙着开题,本来准备今年一月份开题,但是由于导师认为准备不够充分计划搁浅。一直以为开题就跟国内一样填个表格做个报告走走过场,但是这边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首先要定好五个人的committee,然后写开题报告做开题报告。这边的开题报告要求比国内严格的多,国内硕士开题记得只是一张表格加起来几页而已,但这边的开题要求按毕业论文格式写,搞出来几十页基本把毕业论文的introduction和Literature
review部分写完。之所以从一月份拖到现在才开题主要是导师要求一定要有preliminary
results才能开题,这样才能让committee member信服你有能力完成论文。
在搞了半年的preliminary results又修改了几次开题报告后终于在这学期伊始开题。昨天在系里做了一个开题报告,由于我选择的是three-paper类型的毕业论文,即按照三篇可分开发表论文格式写毕业论文,这样基本相当于三篇硕士论文的工作量。开题报告不分博士硕士大家都是15分钟,报告前我排练几次都是超过20分钟,后来committee里一个老师建议我直接忽略掉literature部分,快点过掉这一部分,重点讲研究方法。报告时按照这个办法勉强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报告。
由于系里规定研究生只能在每个学期开始时开题,因而每次开题都有不少学生。这学期开题有十个学生,三个博士生和七个硕士生,分两天才搞完开题报告。总体上看做自然地理的学生基本重点在于出野外采集数据,做遥感的学生基本以方法为主,做GIS的基本就是空间建模和分析。就GIS而言我感觉对小硕而言做做空间分析是首选,又快又好;但是博士生做数据分析感觉就有些单薄了。
做完开题报告后接下来就要根据每个committee member对开题报告的建议接着修改文档部分,直至改到每个人都满意为止。感觉美国博士培养的这套体系真的是十分好,committee里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学生可以集各个老师的所长于一身。我的committee里五个老师背景各不相同,GIS、火灾模拟、空间统计和空间分析、疏散建模和交通建模,在做论文的过程中真的可以受益匪浅。国内的大学大多也借鉴了这套体系,但是大部分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效果大打折扣。
把开题报告搞完下面就要进入qualifying exam的环节了,慢慢的已经开始感觉到所谓读博的亚历山大了。
在搞了半年的preliminary results又修改了几次开题报告后终于在这学期伊始开题。昨天在系里做了一个开题报告,由于我选择的是three-paper类型的毕业论文,即按照三篇可分开发表论文格式写毕业论文,这样基本相当于三篇硕士论文的工作量。开题报告不分博士硕士大家都是15分钟,报告前我排练几次都是超过20分钟,后来committee里一个老师建议我直接忽略掉literature部分,快点过掉这一部分,重点讲研究方法。报告时按照这个办法勉强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报告。
由于系里规定研究生只能在每个学期开始时开题,因而每次开题都有不少学生。这学期开题有十个学生,三个博士生和七个硕士生,分两天才搞完开题报告。总体上看做自然地理的学生基本重点在于出野外采集数据,做遥感的学生基本以方法为主,做GIS的基本就是空间建模和分析。就GIS而言我感觉对小硕而言做做空间分析是首选,又快又好;但是博士生做数据分析感觉就有些单薄了。
做完开题报告后接下来就要根据每个committee member对开题报告的建议接着修改文档部分,直至改到每个人都满意为止。感觉美国博士培养的这套体系真的是十分好,committee里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学生可以集各个老师的所长于一身。我的committee里五个老师背景各不相同,GIS、火灾模拟、空间统计和空间分析、疏散建模和交通建模,在做论文的过程中真的可以受益匪浅。国内的大学大多也借鉴了这套体系,但是大部分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效果大打折扣。
把开题报告搞完下面就要进入qualifying exam的环节了,慢慢的已经开始感觉到所谓读博的亚历山大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