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宝通寺

分类: 江城武汉 |
P1
P2 宝通禅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初名东山寺,后唐贞观(627年-649年)年间易名弥陀寺,南宋端平年间(1234一1236年),荆湖制置使孟珙为防范金兵南侵,上奏理宗皇帝颁发带金,下诏将随州大洪山寺迁此,改东山为洪山,赐寺名为崇宁万寿掸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元末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此后几经毁坏。

P4
1332年(元至顺三年)华实任该寺住持,毅然以复兴自任。他筹集几万缗经费,广求大木由江上运归。因原址地势狭窄,不宜扩建,乃夷山填壑,垒石为基,使基宽敞,大兴土木,l334年(元统二年)告竣。时人称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辉映林谷,宏模伟观,人天俱瞻"。随州、许州(今许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黄缙作《武昌大洪山崇宁万寿寺记》记其事。
P5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阳营建楚王府的同时,在洪山重建寺庙。其后楚靖王朱均讹在1457年(天顺元年)又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规模大增,并更寺名为"宝通禅寺",沿袭至今。
P6
P7
过桥数十步为弥勒殿,又称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石狮一只,身高丈余,一戏绣球,一抱幼狮,神态可掬。(弥勒殿殿前抱幼狮的石狮)
P9 (弥勒殿前戏绣球的石狮)
P10 天王殿殿左侧有一口大铁钟,清咸丰年间铸造,由城内铁佛寺迁来。殿内主尊为弥勒佛,金光夺目;佛寺的守护神韦驮亦供奉在此殿内,背向弥勒而立,造像威严。左右有观音、地藏王塑像,两壁立有高大的四大天王。(弥勒殿)
P21
由弥勒殿后拾级而上,即可达大雄宝殿。殿内一口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大铁钟还是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迁寺时铸造的,铁身铜缘,形体庞大,重约万斤,号称:"万斤钟",其声雄浑,可传数里之外。大雄宝殿为正殿,供三位主尊,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居中,身后左右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两厢有十八罗汉。(大雄宝殿)
出后门登山原有玉佛殿,殿内有铁佛二座,均为唐代遗物,系从城内铁佛寺迁来。此殿原为
P32 原建已遭破坏,如今维修复原。该殿右侧有华严洞,深丈余,原供有毗卢佛像,现无存。洞上建有华严亭,为游人休憩之所。(玉佛殿)
P33 玉佛殿最上为灵济宝塔,又称宝通塔或洪山宝塔。90年代初,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湖北省佛教僧才奇缺,许多大小寺庙长期空闲无僧人或无住持,这与湖北在佛教教育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近代以来,湖北有华严大学、法界学院、中江佛学院、武昌佛学院等。其中武昌佛学院贡献最大、影响最大、创立了新型现代的办学体系。(玉佛殿)
P34 (万佛宝殿)
P35 (万佛宝殿)
P36 (万佛宝殿)
P37 (万佛宝殿)
P38(万佛宝殿)
P39 (万佛宝殿)
P40 (万佛宝殿)
P41 (万佛宝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