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昙华林历史寻踪(一)


分类: 江城武汉 |
P1 在武昌老城区东北角有一个小山包有,那个小山包名叫花园山,小山包坐落在昙华林旁,明初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建治武昌,后来朱桢的第五子朱孟炜又被封为崇阳靖简王,王府就设在此处,所以小山包也叫崇府山,因为是王府花园,也叫花园山。(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P2
花园山山顶上也是一座教堂,名为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建于1888年。嘉诺撒仁爱修女会1806年创立于意大利,1868年应明位笃主教邀请,派遣教会人员来汉。1888年在此创建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分院,开办育婴堂、教理班等公益事业,
1948年宗教活动终止。(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是个天主教的国际性修会,1806年创立于意大利。1868年(清同治七年),该会应湖北代牧区主教明位笃的邀请,共差派6位修女,从意大利来到了武昌,很快就在昙华林街区的花园山南麓,创办了一间小小的圣约瑟诊所。这是天主教传入湖北以来首次出现的外国修女,湖北有关修女的历史便从此开始。
P4
在6位修女来到武昌之后,嘉诺撒仁爱修女会从意大利差派来汉的修女逐年增多,最多时达到40余人。1880年,明位笃主教主持兴建的汉口圣约瑟医院(该院1914年改名汉口天主堂医院,今武汉市二医院的前身)正式落成,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的工作重心,便从武昌圣约瑟诊所转移到了汉口圣约瑟医院,从此汉口也正式有了外国修女以及她们所经营的医院。(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明位笃主教于1883年病逝于武昌花园山,继任主教是意大利籍方济各会会士江成德。江成德主教精通建筑设计,1888年,他在任期内主持扩建了汉口圣约瑟医院和武昌圣约瑟诊所,并将扩建后的武昌圣约瑟诊所改名为“汉口圣约瑟医院武昌分院”。同时在分院周边,还帮助修女们陆续开办过育婴堂、教理班和工艺所等。
P6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江成德主教接受了数名中国籍贞女,计划成立教区修女会。于是,他委托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在武昌嘉诺撒堂举办修女培训班,这一办就办了十几年。到了1911年(清宣统三年),在这个培训班的基础上,由继任的鄂东代牧区主教、意大利籍方济各会会士田瑞玉批准,正式在武昌花园山祝圣成立了“中国训蒙修女会”,该会是湖北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组建的修女会。随后,该会总部在武昌大堤口天主堂挂牌,1926年迁往汉口。(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P7
1862年至1923年的61年间,武昌花园山一直是天主教的权力指挥中心,1923年12月,该权力指挥中心正式转移到汉口上海路,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在武昌花园山的总部也随之转移到此。(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P8
1926年,北伐军快打到武昌城时,嘉诺撒仁爱修女会赶紧将武昌的教产,处理给了刚成立不久的天主教武昌监牧区,并将该会在武昌的修女也全撤到了汉口,至此,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在昙华林的历史便画上了句号。
P9
1928年,美国俄亥俄州天主教地方修会,受武昌监牧区监牧、美国俄亥俄州方济各会会士艾原道的邀请,差派了“北美仁爱修女会”来到武昌,接管了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已作处理的教产,并以此为基础,在武昌花园山南麓,兴办了比以往规模更大的“武昌圣约瑟医院(今湖北省中医院的前身)”和“花园山育婴堂(今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前身)”。(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P10
1929年,艾原道以北美仁爱修女会为核心,然后吸收中国籍贞女,共创了美中结合的“圣约瑟善功修女会”。从此,该会便一直在武昌花园山经办医疗与慈善事业。1948年,武昌圣约瑟医院进行改扩建,新建了一栋平面为飞机型的住院部大楼,这栋楼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武昌兴建的唯一高层建筑,因临近全国解放,物价飞涨,于是将原设计的6层楼改为了4层。1948年底,圣约瑟善功修女会的美国修女全部回国,该会的中国修女数人,亦随她们去了美国。(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P11
P12 2005年初,这栋百年老房子终于受到关注,被列入了武汉市第二批颁布的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P13 在嘉诺撒小教堂外右侧,花园山上还有一座小型天文台,是3米高的柱形废墟,这是武昌花园山天文台遗迹,武汉最早的天文台遗址。其前身是天主教堂的“气象哨”。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时,天主教堂仍有少数美国传教士维持,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传教士抓至上海关押,花园山天文台也遭到破坏。这个天文台在中国近代气象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被载入《中国气象志》。(武昌花园山天文台遗迹)
花园山对面,是当年基督教英国伦敦会所在武汉创办的仁济医院的一组建筑。它们站在这里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仁济医院是武汉近代颇具规模的教会医院。1931年武汉水灾,曾在此设武昌赈灾指挥机构。
P15 (花园山牧师楼)
P16 武昌花园山牧师楼,建于1937年前。二层砖木结构,对称式平面,这栋楼正面均等五开间,红灰两色相间的清水砖外墙,通透式外廊采用连续性平券拱及砖柱等分,北欧风格的斜坡屋顶、尖尖的老虎窗与铁艺栏杆围绕着的阳台,这栋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是北欧风格。(武昌花园山牧师楼)
P18
1862年起,花园山一直是武汉天主教的权利指挥中心,从花园山看这座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瑞典主任牧师的府邸建筑,通过它北欧的建筑特色,可以看出当年天主教在湖北地区发展的鼎盛。(镶有“优秀历史建筑”花园山牧师楼的标识)
P18 (花园山牧师楼)
P31 武昌昙华林翁守谦的故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武昌昙华林翁守谦的故居)
P32
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镶有“优秀历史建筑--翁守谦的故居”的标识)
P38 (武昌昙华林的老街)

P39(武昌昙华林小学)
P42
崇真堂是中国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位于武昌区戈甲营44号,由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兴建于1864年,为省城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堂。是著名传教士杨格非来武汉后建造的湖北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崇真堂。该教堂为一层砖木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两坡屋顶。平面为拉丁十字形,门窗采用二心尖券和彩色玻璃,曾作改建,可容2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