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华北第一道观--北京东岳庙(二)

标签:
佛学文化旅游历史图片 |
分类: 寺庙与道观 |


P3 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所需要,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寺庙建筑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北京东岳庙寺庙建筑用螭吻)

P4 寺庙的螭吻,其寓意在佛家为护法,有驱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们常把它用作建筑物的装饰,尤以作屋脊镇火的兽头为多,做张口吞脊状,并以一剑以固定之。(北京东岳庙寺庙建筑用螭吻)


P6 东岳庙中线向北,西有广嗣殿、太子殿, 东有阜财殿、三茅真君殿(供奉茅盈、茅固、茅忠三位神仙)。岱宗宝殿左右还建有吴全节祠堂、张留孙祠堂、山府君祠堂、蒿里丈人祠堂等。(北京东岳庙)

P7 在后罩楼的东北角有一颗槐树,称状元槐。传说每逢大考之年,文昌帝君都会在此树下甄品士人,决定他们在桂籍簿上的名次和仕途。所以常有科考举子来此拜谒。(北京东岳庙状元槐)

P8 状元槐在东岳庙的北京民俗博物馆院内。院内古树参天,环境幽静。古槐上挂满了祈福红条。(北京东岳庙状元槐)

P9 东岳大帝是泰山的山神,又称东岳帝君,简称“岳帝”,古称“泰山府君”。是道教的山神、阴间的统治神,也是汉传佛教奉祀的二十四天护法神之一。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等。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北京东岳庙泰山府君)

P10 古人认为泰山为“峻极之地”,是人与天相通的神地所在,对之特别崇拜畏敬,谓泰山之神即东岳大帝。(北京东岳庙泰山府君)

P11 东岳大帝是我国民众普遍信奉的神通广大的一位尊神,神之 来历据东方朔撰《神异经》所言:盘古终世之时,其子名赫天氏。时有三皇代出,赫天乃人居一山,于此时代代相传,故其山后即名岱宗泰山。(北京东岳庙泰山府君)

P12

P13

P14 三茅君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北京东岳庙三茅殿)

P15 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曲山华阳洞。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建庙山巅,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简称茅山。(北京东岳庙三茅殿)


P17 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北京东岳庙三茅殿)

P18 宋理宗淳佑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真君"。(北京东岳庙三茅殿)

P19 张留孙(1248__1321)又名张宗师,是北京东岳庙的开山始祖,名留孙,字汉师,生于1248年,羽化于1321年。(北京东岳庙张宗师祠(张留孙祠))

P20

P21 后来,他经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备受宠遇,历次加封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开府仪同三司。(北京东岳庙张宗师祠(张留孙祠))

P22 都签押司即签名画押的简称。古代州县衙门的文书公事,从拟稿到正式发出,要经过各道流转 程序,相关的办理人员都要一一签上自己的姓名(也可用姓氏、名字代替), 表示连带责任,然 后由衙署首长用红笔画"行"。(北京东岳庙都签押司)


P24 同样,上司下发或平行衙署平移的机密文件,按规定也必须在签押房里拆阅。惟实 际情 况是官府文书中需要长官朱笔画"行"或钤盖官印的数量极多。(北京东岳庙都签押司)

P25

P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