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京西千年古寺--潭柘寺镇寺之宝与溥儒《释迦牟尼坐像图》

标签:
历史文化佛学图片旅游 |
分类: 寺庙与道观 |

P1
潭柘寺有一幅镇寺之宝的画名叫《《释迦牟尼坐像图》。《释迦牟尼坐像图》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溥儒先生之作,溥儒先生在乱世中避居戒台寺,为什么没有为戒台寺留下时光的痕迹,却为潭柘寺画出了镇寺之宝却是个秘。(潭柘寺观音殿下)

P3 按照佛家传统,取舌血作画是一件艰辛的事情,首先作者必须提前半年禁食盐和辛辣食品,以保证血色的鲜艳;而在作画阶段,每天都要用针刺舌尖滴血入砚,蘸笔而作画,充分显示了溥儒先生对佛祖的诚心和对母亲的孝心。(潭柘寺的楞严坛院内)

P4 溥儒先生一家当年隐居在戒台寺,而号称“清朝皇家第一寺院”的潭柘寺离戒台寺不远,所以溥儒先生也不时来潭柘寺小住,所以这幅画极可能是先生在小住期间所作,可见当年溥儒先生与潭柘寺的渊源甚深。(潭柘寺的楞严坛院内)

P5 溥儒一生画佛教人物不少,其中又以菩萨、观音为多。这位清宗室的后人笃信佛教,所绘佛像一方面寄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表达了祈福的愿望。(潭柘寺的楞严坛院内)
P6 我国舌血的经书在佛教文化中尚屈指可数,舌血所绘的释迦牟尼画像在所知的史料当中,几乎是绝无仅有。著名画家侯一民先生评价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时赞叹道:“它是潭柘寺所藏文物中的珍品,是溥儒先生一生作品中的绝品。”(潭柘寺的楞严坛院内)

P7 溥儒天资颖悟,用有极高的文采与艺术成就展现。他自许生平大业为治理经学,读书由理学入手及至尔雅、说文、训诂、旁涉诸子百家以至诗文古辞,所下功夫既深且精,因此不免视书画为文人馀事。这使他毕生未能将全付创作精力投注于绘画之中,然而这虽是他的不足,却也因此使他的画风露出一种高雅洁静的人文特质,为常人之所不及。(潭柘寺内)
P8 溥儒的画风并无师承,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以及书香诗文蕴育而成,加以他出身皇室,因此大内许多珍藏,自然多有观摹体悟的机会。他曾经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画家的山水手卷,细丽雅健,风神俊朗,俱是北宗家法,一种大气清新的感觉满布画面,溥氏的笔法几全由此卷来。(潭柘寺)
P9 溥儒一生画佛教人物不少,其中又以菩萨、观音为多。这位清宗室的后人,曾在北京西山戒檀寺隐居十年,笃信佛教,所绘佛像一方面寄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表达了祈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饱含了对于母亲的孝思。除了在精神层面的倾注,溥儒的佛像在画法上也颇有特色。此画是以工笔重彩法为之,在溥儒的作品序列中是极为少见的。画中菩萨闲坐在地上,法相端严,体态丰腴,姿势随意,神思安详,其后面有圆形背光,再无其它背景。画法上,面部塑造饱满,五官刻画细致,细长的眉眼,丰满的嘴唇,圆润的鼻子颇具异族风貌;头冠与衣服上的璎珞、饰物华丽精致。整幅造型严谨精确,笔线细劲流畅,色彩鲜艳亮丽,在用色上尤其注重搭配协调,既浓淡相宜,又有冷暖对比,整体色调丰富而和谐,端艳而庄重。(溥儒《观音坐像》绢本设色)
P10 溥儒学画可谓无师自通,以其身份地位,过目经手历代名画佳作数不胜数,于潜移默化之中便能得书画之真谛。溥氏从传统立基,其摹古的功力可谓出神入化。据传溥氏尝命门人就画片以比例放大成稿,再将画纸绢蒙上作画。此件《听泉图》则是以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之元代孙君泽《楼阁山水》为本作之,细对此作,可知溥氏门人所言非虚。画中一松斜出,枝干有棱有角,似精心雕琢过的盆景;远景山石仅勾勒轮廓,棱角分明,带有典型的南宋马夏风格。对比原作,此件《听泉图》色彩更为鲜明,画中画一高士凭栏远望,怅然若失。所表达出的是溥氏去国怀乡,心中一份淡淡的忧思。此作由藏家悉心保藏,使我们能得见溥氏摹古山水的之绝佳风致。此作完成之后,由国民党元老张群亲书签条赠与“伯聪先生”,伯聪先生即魏道明,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国民党台湾省政府首任主席。后赴南美洲和美国等地进行考察,1954年返台。1963年任台湾驻日本大使。(溥儒《听泉图》题 识 云里行松色,空青满客衣。闲吟不知远,听泉入翠微。心畬。)
P11 溥儒这幅绢本设色的《胡人驯马图》讲诉了辽人在战事稍息的生活中放牧名驹的场景。宋元时期的辽人都是以牧马为生,当时的辽国皇帝觊觎大宋疆土,想借此扩充实力。溥儒笔下的人物、走兽取法高古,不落时俗,观此画可知。画面中这匹高头大马名叫紫骝,鬃毛飘逸,皮色发亮,四肢强劲,蹄声阵阵,马嘶不断,甚是喜人。马尾上也让主人挂上装饰,显示出主人对他的热爱。对于这样一匹健硕的良驹,似乎旁边经验丰富的牧马人在拉其转身的时候也要费些力气,这种一拉一抻的力量感从这小幅作品中显现的非常明显。再细看这幅作品本身,良驹紫骝和人物形象古朴,特别是马身鬃毛和和马尾线条劲脆干练,根根分明。整幅画面设色细腻典雅,马鞍处的纹饰涂抹的清晰自然,凸显出溥儒的工整细致的画风。溥儒从小学习骑射,长期观察接触,对于马的体态与动作十分熟悉,加之早年藏有韩干的《照夜白》(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名作,观摹良多,自然可以做到刻画传神。画面左上和右下的半边山石和竹节,从构图上讲烘托了画面的主体,从技法上也可以看出溥儒远追宋人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之意,又参以斧劈皴的刚劲笔法。种种这些,都是他在深得传统正脉后的运用自如。溥儒自幼天资聪颖好学,诗文古辞更是不下于画艺,看似边塞诗,实则寄托了溥儒内心的文人心灵。秋日边塞的草原迎来久违的宁静,牧人带着紫骝奔驰在草原上。一方面是他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另一方面是他对亲近自然的文化观追求,这种文化观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本位,主要是以农业文化为社会基础。这幅作品也正是溥儒作为一位历经朝代更迭、时代变迁的王孙的内心写照!(溥儒《胡人驯马图》款识:落日平原塞草秋,戌楼芦管动边愁。沙场万里无烽火,野水寒烟牧紫骝。心畬。)



P2 溥儒(1896-1963),字心畬,号西山逸士,清道光皇帝曾孙,后移居台湾,与张大千、黄君璧三人,成为岛上画坛中的三座大山,影响巨大。传说中的这幅是《释迦牟尼坐像图》,是溥儒先生用舌血画的,画中佛祖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之上,笔法细腻,呈现的是一种藏传佛教的风格。(潭柘寺的楞严坛院内)


P4 溥儒先生一家当年隐居在戒台寺,而号称“清朝皇家第一寺院”的潭柘寺离戒台寺不远,所以溥儒先生也不时来潭柘寺小住,所以这幅画极可能是先生在小住期间所作,可见当年溥儒先生与潭柘寺的渊源甚深。(潭柘寺的楞严坛院内)

P5 溥儒一生画佛教人物不少,其中又以菩萨、观音为多。这位清宗室的后人笃信佛教,所绘佛像一方面寄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表达了祈福的愿望。(潭柘寺的楞严坛院内)

P6 我国舌血的经书在佛教文化中尚屈指可数,舌血所绘的释迦牟尼画像在所知的史料当中,几乎是绝无仅有。著名画家侯一民先生评价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时赞叹道:“它是潭柘寺所藏文物中的珍品,是溥儒先生一生作品中的绝品。”(潭柘寺的楞严坛院内)


P8 溥儒的画风并无师承,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以及书香诗文蕴育而成,加以他出身皇室,因此大内许多珍藏,自然多有观摹体悟的机会。他曾经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画家的山水手卷,细丽雅健,风神俊朗,俱是北宗家法,一种大气清新的感觉满布画面,溥氏的笔法几全由此卷来。(潭柘寺)

P9 溥儒一生画佛教人物不少,其中又以菩萨、观音为多。这位清宗室的后人,曾在北京西山戒檀寺隐居十年,笃信佛教,所绘佛像一方面寄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表达了祈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饱含了对于母亲的孝思。除了在精神层面的倾注,溥儒的佛像在画法上也颇有特色。此画是以工笔重彩法为之,在溥儒的作品序列中是极为少见的。画中菩萨闲坐在地上,法相端严,体态丰腴,姿势随意,神思安详,其后面有圆形背光,再无其它背景。画法上,面部塑造饱满,五官刻画细致,细长的眉眼,丰满的嘴唇,圆润的鼻子颇具异族风貌;头冠与衣服上的璎珞、饰物华丽精致。整幅造型严谨精确,笔线细劲流畅,色彩鲜艳亮丽,在用色上尤其注重搭配协调,既浓淡相宜,又有冷暖对比,整体色调丰富而和谐,端艳而庄重。(溥儒《观音坐像》绢本设色)

P10 溥儒学画可谓无师自通,以其身份地位,过目经手历代名画佳作数不胜数,于潜移默化之中便能得书画之真谛。溥氏从传统立基,其摹古的功力可谓出神入化。据传溥氏尝命门人就画片以比例放大成稿,再将画纸绢蒙上作画。此件《听泉图》则是以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之元代孙君泽《楼阁山水》为本作之,细对此作,可知溥氏门人所言非虚。画中一松斜出,枝干有棱有角,似精心雕琢过的盆景;远景山石仅勾勒轮廓,棱角分明,带有典型的南宋马夏风格。对比原作,此件《听泉图》色彩更为鲜明,画中画一高士凭栏远望,怅然若失。所表达出的是溥氏去国怀乡,心中一份淡淡的忧思。此作由藏家悉心保藏,使我们能得见溥氏摹古山水的之绝佳风致。此作完成之后,由国民党元老张群亲书签条赠与“伯聪先生”,伯聪先生即魏道明,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国民党台湾省政府首任主席。后赴南美洲和美国等地进行考察,1954年返台。1963年任台湾驻日本大使。(溥儒《听泉图》题 识 云里行松色,空青满客衣。闲吟不知远,听泉入翠微。心畬。)

P11 溥儒这幅绢本设色的《胡人驯马图》讲诉了辽人在战事稍息的生活中放牧名驹的场景。宋元时期的辽人都是以牧马为生,当时的辽国皇帝觊觎大宋疆土,想借此扩充实力。溥儒笔下的人物、走兽取法高古,不落时俗,观此画可知。画面中这匹高头大马名叫紫骝,鬃毛飘逸,皮色发亮,四肢强劲,蹄声阵阵,马嘶不断,甚是喜人。马尾上也让主人挂上装饰,显示出主人对他的热爱。对于这样一匹健硕的良驹,似乎旁边经验丰富的牧马人在拉其转身的时候也要费些力气,这种一拉一抻的力量感从这小幅作品中显现的非常明显。再细看这幅作品本身,良驹紫骝和人物形象古朴,特别是马身鬃毛和和马尾线条劲脆干练,根根分明。整幅画面设色细腻典雅,马鞍处的纹饰涂抹的清晰自然,凸显出溥儒的工整细致的画风。溥儒从小学习骑射,长期观察接触,对于马的体态与动作十分熟悉,加之早年藏有韩干的《照夜白》(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名作,观摹良多,自然可以做到刻画传神。画面左上和右下的半边山石和竹节,从构图上讲烘托了画面的主体,从技法上也可以看出溥儒远追宋人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之意,又参以斧劈皴的刚劲笔法。种种这些,都是他在深得传统正脉后的运用自如。溥儒自幼天资聪颖好学,诗文古辞更是不下于画艺,看似边塞诗,实则寄托了溥儒内心的文人心灵。秋日边塞的草原迎来久违的宁静,牧人带着紫骝奔驰在草原上。一方面是他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另一方面是他对亲近自然的文化观追求,这种文化观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本位,主要是以农业文化为社会基础。这幅作品也正是溥儒作为一位历经朝代更迭、时代变迁的王孙的内心写照!(溥儒《胡人驯马图》款识:落日平原塞草秋,戌楼芦管动边愁。沙场万里无烽火,野水寒烟牧紫骝。心畬。)

P12 溥儒《钟馗嫁妹图》,本图为溥公所创作的故事画,生动的表现了中国文化中与正常所歌颂、所维护相对的另类传统。此其可贵者一。(二)本图的内容,包含了钟馗之丑与其妹之美,群鬼之可怖与好事之可喜。图面是艺术统一了矛盾,其意义是人性可以消除矛盾,耐人玩味。此其可贵者二。(三)溥人似亦以本图嘲笑今世—世人的作为。(四)本图画于六尽全开纸,在溥公传世作品中为不易一见的巨作。此其可贵者四。补述:唐开元后,世俗除夕悬钟馗图祛鬼除邪;后世(南宋后)则悬钟馗图于端午日。此前后之异。本图中,小鬼抬轿、燃爆竹,以及种种动作、表情,可见溥公之想象丰富。此当是其可贵之五。溥儒《钟馗嫁妹图》
P13
溥儒生命清白的底色,似一池清凉,三千痴缠静雅无言,他却似一份菩提浅语,于每一个庸常日子里,馨宁入梦。亦是,曾佛前默许的夙愿。(潭柘寺)
P14
流年婉歌,跫音涟水,诗味涔然了一天月华;一缕尘烟未凉的思绪,于一阕贞静中盈转,一平一仄的摹画,素荷清雪一般干净。择一段静好时光,以溥儒《释迦牟尼坐像图》的隽美,把心情流放于一派绿意的清凉中。与爱,一起守候,一个又一个相约流年的圆满。阿弥陀佛!(潭柘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