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图书馆旧址--国图分馆文津楼--文津楼


标签:
旅游文化-文津楼北平图书馆旧址缪荃孙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 |

P1 北京西城区文津街7号是 北平图书馆旧址,是北京近代第一座大规模图书馆的建筑遗存,也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的主楼--文津楼 
P2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津楼也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
P3 北平图书馆的前身为1909年清学部主持设立的京师图书馆。之后,多次易名,多次易址,至1931年7月,在文津街兴建的新馆正式定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并对外开放。
P4
1909年, 缪荃孙受聘创办北京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任出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正监督)。1914年任清史总纂。缪荃孙1844年9月20日生于江阴申港镇缪家村,字炎之,一字筱珊(小山),晚号艺风老人,近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我国文化教育科技界尊称他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
P5
缪荃孙出身于官宦家庭,生而聪颖,幼承家学,11岁已读完儒家五经。1860年9月太平军占江阴,侍继母渡江避居淮安,就读于丽正书院,从院长丁俭卿学习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后举家迁居成都,时年已21岁,从阳湖汤彦成研究文史,考订文字。后充总督吴棠,川东道姚彦士幕僚,遍历川东北各地,搜拓石刻。 (1902年,张之洞派缪荃孙赴日本考察教育,缪荃孙随行。前排左起:柳诒徵、白河次朗、缪荃孙、徐积余;后排左起:侯健伯、张小楼、孙湘蔼、舒伯勤)

P2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津楼也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

P3 北平图书馆的前身为1909年清学部主持设立的京师图书馆。之后,多次易名,多次易址,至1931年7月,在文津街兴建的新馆正式定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并对外开放。



P6 缪荃孙创办了南京江南图书馆北京和京师图书馆。他学识渊博,交流广阔,著述繁富,尤于金石碑帖、版本目录之学钻研特深,熟娴文史掌故,在学术界名满天下。在清末民初,他与王壬秋、张季直、赵尔巽齐名,誉称四大才子。 ( 
P7 缪荃孙出任北京京师图书馆馆长,编出善本书目(1912年《古学汇刊》第1辑刊出时,书名作《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和方志目录(1913年《古学汇刊》第 2辑刊出时,书名作《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他为中国早期的南北两大图书馆的创建做出了贡献。主要著述有《艺风堂文集》、《艺风堂文续集》、《艺风堂文外集》、《艺风堂文漫存》等。(1917年1月在北京京师图书馆开馆)

P8 北平图书馆继承了宋、元、明、清时代皇家部分藏书,以清内阁大库、翰林院和国子监藏书为基础,陆续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石室等珍贵刻本及一些著名私家藏书。
P9 1949 年后以该图书馆为基础建立北京图书馆,是我国收藏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国家书库。(圆明园安佑宫宫门外,原竖有两对华表,现一对在北京大学西门内主楼前,一对在文津街国家图书馆文津楼前)

P10 北平图书馆旧址以绿琉璃瓦红色墙身的宫殿围墙围绕。 文津楼大门正立面面阔三间,下身汉白玉石雕须弥座,上身灰墙,顶为绿琉璃歇山顶,下施琉璃一斗三升斗拱。(圆明园安佑宫之华表,汉白玉石雕,刻蟠龙云气甚精巧,柱围316厘米,通高约8米,下为八方形须弥座(座高124厘米)。其规制与天安门前之华表相仿,唯缺外围之方形汉白玉护栏。

P11 文津楼前矗立的石碑、华表、石狮是初建时由圆明园安佑宫搬来。(安佑宫的四根华表,1925年燕京大学在建校舍(现为北京大学校舍)时,由美国牧师翟伯盗运去三根(其中两根竖于该校主楼前);另一根则被京师警察厅运往城里,1931年春曾卧在天安门前之道南。同年夏季北平图书馆在北海西岸建成新馆时,即将燕京大学多余的一根华表及放于天安门前的一根,皆运去竖在文津楼主楼前。)

P7 缪荃孙出任北京京师图书馆馆长,编出善本书目(1912年《古学汇刊》第1辑刊出时,书名作《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和方志目录(1913年《古学汇刊》第 2辑刊出时,书名作《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他为中国早期的南北两大图书馆的创建做出了贡献。主要著述有《艺风堂文集》、《艺风堂文续集》、《艺风堂文外集》、《艺风堂文漫存》等。(1917年1月在北京京师图书馆开馆)

P8 北平图书馆继承了宋、元、明、清时代皇家部分藏书,以清内阁大库、翰林院和国子监藏书为基础,陆续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石室等珍贵刻本及一些著名私家藏书。

P9

P10

P11

P12 文津楼主楼坐北朝南,平面呈“王”字形。建筑仿清官式大殿楼阁,砖混结。

P13因 文津楼仿故宫文渊阁,斗拱梁枋施青绿彩画,柱身也漆成绿色。

P14 文津楼建筑形式为功能需要,打破中国传统风格,将传统形式一层变为二层。下层明间为大门,两侧为大门造型的采光窗,廊间为传统影壁的中心花和岔角装饰。 (文津楼前的蟠龙石阶)

P13

P14 文津楼建筑形式为功能需要,打破中国传统风格,将传统形式一层变为二层。下层明间为大门,两侧为大门造型的采光窗,廊间为传统影壁的中心花和岔角装饰。

P15 文津楼二层为周围廊,枋下带雀替,顶部为重檐庑殿造型,绿琉璃瓦,檐下施单昂翘五踩斗拱。基础为汉白玉须弥座和汉白玉栏杆。

P16 1931年5月,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在这里告竣。此处原是清代御马圈和公府操场,新馆建成后门前的街道并无专门名称,后来因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有文津阁《四库全书》,这条街便定名为文津街。

P17 当时图书馆的设计者是丹麦人莫律兰,他将“现代图书馆之需要与中国宫殿式之建筑互相调和”,使建成的新馆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别具风味,而且其内部设施也是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因此它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P18 目前,国图古籍馆藏书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传下来的历代皇家珍藏,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二是社会名流、藏书家的捐赠;三是图书馆馆员的采访搜求。

P19 图书馆保存有多种类型的文献,各种文献的作用和价值也不相同,对它们的保存要求、书库条件和标准也不同。

P20 由国图起草制定的行业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比较全面地规范了古籍书库应达到的标准。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初从承德避暑山庄运到北京来的时候是连书架一起运过来的。


P22 文革时期,文津楼藏书虽然遭受了一些损失,但由于那时抄家后得到的文物古籍在上交前先放在柏林寺,也发现了不少珍品,如宋版的“十三经”就是在抄家的书籍中发现的。

P23 目前,全国古籍藏书量较大的图书馆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它们多分布在发达城市或几朝古都。(文津楼外的通体彩色玻璃颇有民国风格)

P24 图书馆主馆广场东边的花园里这块古碑,来自圆明园,这块古碑造法奇特、其形如圭的刻石,名为“昆仑石”。此石原为福海西岸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澡身浴德”之亭台式建筑“望瀛洲”前的遗物。石阴、阳两面都刻有乾隆手书的五言诗,因年代久远,字迹现已剥蚀。据记载,其中一首诗是描绘当时福海景区及“蓬岛瑶台”的诗句,其中“今朝乃领要,俨然见蓬莱。可望不可即,劳者非仙才”,颇有几分意蕴。

P25 文津街的老国家图书馆在建筑上很有特色,体现了民国时期建筑的一些特点。

P26 在外形上它是仿古的,参照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与旁边北海公园的古代建筑风格一致,不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

P27 在建筑内部则符合西方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内部装修也是中西结合,整体是钢筋水泥浇筑,有些地方使用木件。

P28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弘文楼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主办的中小型文化产品展示和文化活动举行场所

P29 弘文楼展厅面积300余平方米,采用中国传统风格装修设计,古朴典雅、简约大方。以展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历年艺术特藏图书、中华再造善本以及精品新书为主,同时面向社会各界承接中小型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学术座谈等活动。

P30 弘文堂展厅将依托国家图书馆的丰厚资源和良好影响,汇聚文化界、艺术界、出版界、学术界的精粹力量,以“弘扬传统、传播文化”为主旨,打造一个书香四溢、格调高雅、艺术氛围浓厚的高端文化活动平台。


P33
石狮二狮之爪部、臀部均有修补痕迹。此狮是长春园东宫门之旧物。



前一篇:寻访汉口百年老建筑(二)
后一篇:北京金融街里的古迹-都城隍庙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