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鲁迅旧居)


标签:
旅游文化北京鲁迅博物馆《朝花夕拾》鲁迅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 |

P1 鲁迅,这个名字,自小学读书以来就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了,很喜爱他的作品,尤其是《朝花夕拾》篇。今天突发奇想,我去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鲁迅旧居),再次感受鲁迅先生文字中无穷的力量。(北京鲁迅博物馆)

P2 鲁迅博物馆馆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是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是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P3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是鲁迅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有关实物、资料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宣传展示等。
P4馆区内包括鲁迅故居以及鲁迅生平陈列馆。鲁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鲁迅于1924年春天自己设计改建成的,也是迄今鲁迅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址。(北京鲁迅旧居)

P5鲁迅在此生活了两年,直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去往南方。此后,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他两次自沪返京探望母亲,也曾在此小住。 (北京鲁迅旧居)

P6 V就是在这里,鲁迅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精彩华章。(北京鲁迅旧居)

P7 1947年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病逝,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故居,将其暗地保护起来。(北京鲁迅旧居)
P81949年10月19日,正值鲁迅逝世13周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次年3月,许广平先生将故居和鲁迅生前的藏书、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北京鲁迅旧居)

P91954年初,文化部决定建立鲁迅博物馆,在故居旁增建陈列室,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开放。 (北京鲁迅旧居)

P10 对于在少年学过的散文杂文,我总是记忆犹新的,鲁迅的作品尤其记忆深刻。(北京鲁迅旧居)
P11鲁迅 的文笔的犀利,他的言语的朴实美好,他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蕴藏深刻的哲理,让人读了想再读。(北京鲁迅旧居)

P12 鲁迅先生这是在这间屋子里完成的 《朝花夕拾》。(北京鲁迅旧居)

P13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
P14 鲁迅 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P15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们心中洋溢着童年时代的生活,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P16 鲁迅先生创作的《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露了年少的疯狂时期,从中品味童真的乐趣。(图为鲁迅读过的《花镜》。《花镜》是沧月写的于2011年1月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图书;作品讲述了临安城天水巷,小小的花铺,永不见苍老的神秘女子悲凉于一身的可怕故事。)
P17 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图为鲁迅读过的书贴)

P18 百草园讲述了的景物美,同时也表达了“我”贪玩、淘气、有好奇心----种种的景物让鲁迅感觉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图为鲁迅读过的书贴)

P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图为鲁迅读过的书贴)

P20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用了排比的手法,把百草园写的有声有色。及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图为鲁迅读过的书贴)

P21
鲁迅先生《朝花夕拾》 之《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北京鲁迅博物馆内林纾的介绍: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P22 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之《琐记》回忆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北京鲁迅博物馆内林纾的介绍;林纾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
P23 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之《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体会到了他童年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的气息,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图为鲁迅读过的游记)

P24 在这里,读鲁迅的文章,体会到了他童年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的气息,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北京鲁迅博物馆)

P25 繁忙的学习工作中抬起头来,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个遥远的梦。重温鲁迅的童年,就仿佛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北京鲁迅博物馆)
P26 鲁迅先生创作《朝花夕拾》讲的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的他,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我们可从这些文章中,透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北京鲁迅博物馆)

P4

P5

P6 V就是在这里,鲁迅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精彩华章。(北京鲁迅旧居)

P7 1947年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病逝,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故居,将其暗地保护起来。(北京鲁迅旧居)

P8

P9

P10 对于在少年学过的散文杂文,我总是记忆犹新的,鲁迅的作品尤其记忆深刻。(北京鲁迅旧居)

P11

P12 鲁迅先生这是在这间屋子里完成的

P13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



P16 鲁迅先生创作的《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露了年少的疯狂时期,从中品味童真的乐趣。(图为鲁迅读过的《花镜》。《花镜》是沧月写的于2011年1月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图书;作品讲述了临安城天水巷,小小的花铺,永不见苍老的神秘女子悲凉于一身的可怕故事。)

P17 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图为鲁迅读过的书贴)

P18 百草园讲述了的景物美,同时也表达了“我”贪玩、淘气、有好奇心----种种的景物让鲁迅感觉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图为鲁迅读过的书贴)

P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图为鲁迅读过的书贴)

P20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用了排比的手法,把百草园写的有声有色。及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图为鲁迅读过的书贴)



P23

P24


P26 鲁迅先生创作《朝花夕拾》讲的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的他,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我们可从这些文章中,透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北京鲁迅博物馆)

前一篇: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部大楼(一)
后一篇:北京鲁迅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