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经济学研讨会寄语
(2018-04-01 21:12:58)香樟经济学研讨会寄语
——在第三届香樟经济学研讨会(杭州)上的致词
赵 伟
&&&&&
香樟经济论坛,牌子亮、格调高、形式简朴。我很乐意参与,感到值得大力支持。
说其牌子亮有两个根据:一个是贴上名木标签。香樟乃名木,四季长青,树冠优美,材质上好,香气持久,天然地具有驱蚊虫耐腐蚀的功能。既是上等绿化树,又是优质木材。把一个学术研讨会和这样的一种名木贴上,牌子够亮的。二是有名校的"基因"。 上次在浙财参会前留意了一下,这个研讨会是由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北大、浙大等几所国内外名校的经济学人发起的,贴上了名校标签。但凡名校,多少都有一种氛围,这便是确有一些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特立独行的学人,或者说很牛且不畏权势的教授,学官们对他们耐何不得,还不得真假参保地尊敬他们。此种氛围,非积百年以上之大学难有。后来草草创建的大学难有。香樟论坛借了名校的基因,有名校学人参与,牌子自然生辉!
说其格调高,是就其宗旨而言的。何为格调?仪态、风度也,学术圈当指学人追求。追求学术本身就是一种高的格调。英国哲学家罗素在90多岁的时候讲演的一个主题是,他为什么要活着?列了三个理由:第一个是爱,——爱万物,爱生灵,爱普罗大众;第二个是求知欲,以为好些知识尚不懂,需要活下去继续学习。第三个是对人类苦难发自内心的怜悯,活下去为人类摆脱苦难鼓与呼。罗素所提三个理由中,一、三两个先不论,第二个当是每个受过一定教育者的共同追求。一个社团也好,一个人也好,追求知识学问就有格调,格调就高。这个研讨会的主旨是交流学术,是切搓学问,是追求知识,格调自然高雅。
说其形式简朴,即简单朴实,收益/成本比很高。一般学术聚会有四种形式,forum(论坛)、conference(会议)、workshop、和seminar。其中论坛的一般形式是讲者自顾讲,听者自顾听或想,彼此鲜有交流。会议一般很正规,程序严格,从开幕式、正式研讨到闭幕式,和吃西餐一样一道道菜走下去,程序性事宜费时颇多,有些还有官员讲话,老板掺和。workshop旨在产生几篇达到正式发表的论文,一般仅限于对所研究问题有一定造旨的研究者参加。seminar则兼有论坛和workshop的特征。规模不大,讲者与听者之间可以频繁互动,参加者都有机会发表看法或提问。形式最简单最随意,因而最有效率。特别是在时下高校行政化特强的环境下,这样的研讨会一无大官讲官话,二无大腕讲大话,只是一些学力与兴趣相近的人在一起研讨。这个最实用,纯学术的,花的费用也最少,具有可持续性。
此次是这个论坛的第三次。三是个好数字。上大学一年级叫新人(freshman),二年级叫一知半解者(sophomore),三年级叫晚辈(junior),实际上到三年级是有点资历了。我们这个研讨会走过的路,第一次算练摊,第二次算起步,第三次可以常规化了。希望从我们这次开始,进入常规,持续下去。据了解,前两次在普通高校举办,这次在浙大办,浙大在国内应算名校,可望借名校声望提升研讨会档次,走上正规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学人参与!
这个研讨会能让参与者得到点什么呢?相信多数参会者都会说,是来学习。那么学点什么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人的终生学习,列了四个学习:一曰learn to know,即学知识。二曰learn to do,学做事。三曰learn to learn,学会学习,四曰learn to be together,学会与人相处。在短短的一天时间不可能四个学习都能有所获,我提倡盯住第二个学习,即学着做文章。有人讲过大学直到博士阶段主要学三个本事:一个是阅读,有效率地读,有效地读(reading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第二个是思考,学会逻辑推理,会思考;第三个是写文章的技能。我很认同这个说法。按常理来说,硕士、博士毕业,这三个能力应该都具备了,但客观地来看,不少人即便拿了博士学位,三个能力也依然很弱。实际上三个能力尤其是写文章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今天这个研讨会,提供了一个机会,供参与者学习思考,学习写文章的技巧。
学习思考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问题。学问须在不疑处生疑,这是胡适先生讲的。再好的文章都会有缺陷,要善于发现缺陷,提出问题。至于写文章,研讨会上要讲的文章都经过专家们预审,应该说无论选题还是内容都有一些新意,计量工具的应用技术也有一些创意,相信诸位可以学到不少自已不大会的技术。
按照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说法,一切知识只不过是对先天灵魂中已有记忆的回忆!即便你相信这个说法,香樟研讨会这样的学术交流形式,也为大家提供了激活灵魂深处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机会。
预祝研讨会圆满举办,望每位参加者都有收获,事后感到这一天过得还算充实!
(2018年3月31日于浙大玉泉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