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之《国富论》札记
——之一
赵伟
“《国富论》不仅是最为成功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或许除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外迄今出版的最为成功的科学著作。"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一)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作为专业经济学研究者,过段时间翻翻,相信会有新的认识,获得新的启发的。假期略有空闲时间,拿了《国富论》重读。这次不是细读,亦不是概览,而是几种方法的结合。英语世界关于读书有四种节奏上的分法,分别为skimming(略读)、scanning(寻读)、perusing
(细读)和critical reading
(挑剔性阅读)。我喜欢中间两种方法的结合,即寻读与细读的结合。当然读的同时,还得不断思考,间或夹杂着些许挑剔。读书,即便名著,得有一种俯视的意境,舍此,无从发现问题,无以增进学识。基于多年读书学习的经验,我以为,再高深的理论,再完美的推论,也是基于特定情境的。离开那个特定情境,就难以成立。经济学尤其如此。几乎所有经济学理论,都基于某些假定的情境,没有假定就没有经济学,尤其是那些模型化的理论。
具体到《国富论》,我以为可按照作者开篇给出的论题,把那些论题作为基本线索,去读去思。我们知道,《国富论》分五篇,围绕六大问题展开。第一篇两个问题。其余各篇各自围绕一个大的问题展开。这些问题,作者一开篇就在“序论及全书设计”中逐一摆了出来:
第一个问题是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
单是问题的提出就引人入胜,斯密以“未开化民族”和“文明繁荣民族”之间巨大的生活水平反差为例,引出这个问题:“在未开化的渔猎民族间,一切能够劳作的人都或多或少从事有用劳动,……然而他们是那么贫困……。”“反之,在文明繁荣的民族间,虽有许多人全然不从事劳动,但他们所消费的劳动生产物,往往比大多数劳动者所消费的要多过十倍乃至百倍。但由于社会全部劳动生产物非常之多,往往一切人都有充足的供给……”。
第二个问题是产品按照什么顺序分配给社会各阶层。
第三个问题是资本的性质和资本积累方式以及资本与劳动的配置。
第四个问题是国家政策,核心命题是国家政策究竟应鼓励农业抑或城市产业。进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欧洲君主国间这种政策的差异?
第五个问题(第四篇)是经济学说关于政府政策的不同解释。系统地梳理了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及其以前的经济政策思想。
第六个问题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这是第五篇的主题。第五篇是全书最长的一篇。英文版该篇构成全书1/5的篇幅。
我以为,若想最有效率地阅读《国富论》,亦即花最短的时间去读《国富论》,可将这六大问题作为基本线索,找出斯密给出的答案,理出这些答案形成的逻辑。
(二)
先看第一个问题,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这是《国富论》第一篇所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斯密给出的
答案直截了当,即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p.5)
对于这个答案的论证简单明了。先引入小制造业例子,即扣针制造,借以说明分工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论证说,由于分工,10个工人每日可制造4.8万枚扣针。如若不是分工,每人每日造一只扣针都很困难!
分工理论构成斯密理论的基础。接下去,斯密以分工为原点,从四个方面拓展了其分析与推论:
第一个方面是分工增进生产力的原因。何以分工能够增加劳动生产率?斯密给出了三个原因:(1)分工能促进劳动者技巧的提升;(2)分工有利于节省劳动者转换工作的时间;(3)分工与专业化能够导致专门机械的发明。
第二个方面是分工与一国整个国民财富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斯密认为,分工系富国裕民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p.11)
第三个方面是分工自身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分工产生的原因是人类互通有无、彼此交换的天性或曰交换的能力。关于交换与分工,斯密强调了三点:其一,这种交换的天性是人类所特有,在别的动物种群中是看不到的。“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也从未见过一种动物,以姿势或自己的呼声,向其他动物示意说:这为我有,那为你有,我愿意以此易彼!”;其二,交换基于人的自利心。“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品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赐,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其三,交换的偏好,进而分工导致了各种职业家之间才能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形成的,而非先天赋予。”就天赋资质说,哲学家与街头挑夫的差异,比猛犬与猎狗的差异,比猎狗与长耳狗的差异,比长耳狗与牧畜家犬的差异,少得多。"
其四是决定分工自身发展程度的因素。斯密认为分工程度取决于产品市场范围。换言之,分工程度与产品市场广狭直接关联。产品的市场越是广而大,分工程度就越是高而细。反之,"市场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恰恰由于这个原因,那些沿江临海的地区,容易形成大的市场,市场范围大,因而分工就细,劳动生产力就高,经济就繁荣。
斯密还认为,分工是进步(文明)社会与未开化社会的分野。这个推论的反证是:农业之所以不及工业进步快,很大的原因是其分工无法像工业那样细化。
继而,斯密分析了市场扩大的原因。认为水运是最大的动因。水运——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开始于沿海沿河。故而有可以通航的江河及出海口的国家和地区,市场范围就大,技术进步就快,经济就更繁荣。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在斯密那里,分工是作为一种完全非人格的力量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而由于分工是经济进步的巨大原动力,所以经济进步就被非人格化了。”(《经济分析史》285)。
接下去,从分工引出商品交换论及货币。有了货币,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分离。因而斯密花了大量篇幅论述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商品的真实价格等同于其劳动价格,即生产中耗费的劳动,而将名义价格等同于商品交换的货币价格。进而引出他的劳动价值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p.32)
第二个问题,产品按照什么顺序分配给各阶层?
斯密的答案直截了当: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成为三个部分:工资、利润和地租。斯密描述的历史发展顺序是这样的:在没有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劳动的全部生产物归劳动者自己。有了资本积累,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便须作为利润交于雇主。进而,一旦土地私有,便会有个不劳而获的食利阶层地主,劳动生产物须分出第三部分,即地租。
值得指出的是,在斯密那里,资本所有人和企业家是一个概念。并认为利润是对雇主“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部分资本的”报酬。(P.43)
斯密认为,利润和工资截然不同。利润和劳动强度无关,完全受所投资本价值的支配。
斯密一再强调,三个收入部分各自的真实价值,都取决于各自所能购买的或支配的劳动量。三个部分的行为主体,都仰仗自己的资源获得收入。劳动者仰仗劳动,资本所有者仰仗资本,土地所有者仰仗土地。除了劳动者,别的两个阶级都靠资产。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