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波特何以无缘"诺奖"?
——空间经济学漫谈(之九)
赵 伟(浙江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栏文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如此之大的理论提出者波特教授,迄今未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甚至就连“诺奖”提名也未曾挨着。原因很简单,经济学家们不认为他的理论属于经济学范畴。因为当代经济学家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不能进行数学建模且得不出均衡解的理论,不能被视作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建模方面的突破,全然仰仗了一个基础模型,基础模型即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由模型冠名的这两位经济学家共同提出。这是个关于垄断竞争情形的基础模型。这个模型最大的创意,在于一改那之前的经济学模型传统,仅仅考虑产品数量多寡,而不考虑其种类变化的情景,同时考虑了三个变量:商品数量、商品种类以及各种商品类别之间的替代弹性。由此在消费者那里,既可看到他从单个产品消费数量增加获得的效用,也可看到他从不同产品种类增加获得的效用,同时还可看到不同种类间的替代对于效用的影响。在生产者那里,既可看到单个厂商的数量,又可看到所有厂商的数量。……,如此等等,这样便形成了一个高度对称的自消费者效用而生产者收益再到市场出清的系统。系统的完美与均衡解的巧妙性,恰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判断一个模型优劣的重要“行业标准”之一。借助这个模型就能引出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故而这个模型被当代空间经济学当作建模的“百宝箱”。克鲁格曼说过,有了这个模型,我们就有了自己的“蛋糕”,可以随意去切割。沿着这个说法的意境,可以这样去说:在西方经济学“领地”,波特没有自己的“蛋糕”,故而难以打入。实际上还可以这样去理解,当代空间经济学“玩”得最引入入胜的地方,恰在于建模,因此空间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建模的艺术”。
(2013年8月2日写于杭州—青岛高铁旅行中)
(部分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8-26A07版
责任编辑:孙三百)
http://www.cssn.cn/11/1103/201308/t20130827_395772.shtml
【文章受著作权法保护,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作者保留法律追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