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曲《高山流水会知音》曲词

(2016-06-14 19:12:03)
标签:

《高山流水会知音》

粤曲曲词

蔡衍棻撰曲

龙贯天

丁凡演唱

         《高山流水会知音》
                         蔡衍棻撰曲
                     龙贯天·丁凡演唱
俞伯牙【胡不归】
    寒山青,冷清清,
    露冻凝,凄风苦雨行荒径。
    叫唤声声,叫唤声声,似杜宇鸣。
    哭子期他竟辞世,
    我觅故人,寒山遍访恨不胜。
    我觅野坟,琴弦再奏《高山咏》。
    吐尽我心声,表我伯牙结义情。
    悲不已,洒泪沾湿坟草青,向谁肺腑倾。
伯牙【叫头】
    子期!贤弟。你魂兮尚飨。唉!
[晕介]
锺子期【反线夜魂归】
    冷月疏星,形单只影;
(上板)
    死生之约岂忘情,
    与兄长伯牙曾约定,
    今年此夜,琴会鸣嘤。
    携抱焦桐赴约同尽兴,
    知音重会,再续旧年情。
    却见兄魂梦正浓,待我将其唤醒。
    (子期:贤兄甦醒)。
【反线二簧祭塔腔】
(伯唱)
    唉!梦正酣时乍醒觉,耳边忽听,
    是哪个荒山唤我声声。
(期唱)
    是愚弟我相呼叫,夜阑静。
(伯唱)
    乍听此言抬眼认,真真幻幻神难定,
    锺弟莫非庆复生。
(期唱)
    生死莫深究查明,莫负良宵秋色秋兴。
     (贤兄)!
(曲)
    有意抱琴来,无歌自遗憾,
    何如当日,弦上通情。
(伯唱)
    锦轴铮铮,寄意悠悠,
    常觉浊尘,皆净。
    当日在江头,我官船靠泊,
    闲奏高山流水,古韵,新声。
子期[口白]
    当日之事,为弟尚记心中。
子期【二簧慢板】
    我这夜归人,驻足赏天音,
    惊叹指法精纯,试问何其,妙胜。
    弦上有真情,曲中无俗气,
    信是妙手,天成。
[口白]
     子期:正是一曲成天籁!
     伯牙:知音天撮成呀!
【反线骊歌怨】
(伯唱)
    经宦海,历浮沉,有谁知雅兴。
    却在这江头,子期弟却能明。
(期唱)
    樵人与官宦,一曲通情复相敬,
    你无嫌我是布衣一领。
    相对论曲,纵说世情,横江痛饮杯再倾。
(伯唱)
    逢之恨晚两心倾,素怀惜惺惺,
    无须血盟换帖,便以兄与弟对称。
(期唱)
    人之相交常贵知心,最难有此境。
(伯唱)
    千金难买知音!
(期唱)
    庆能有此长兄。
    (子期:是子期之福呀)!
(伯唱)
    萍逢偏胜血肉情!
(期唱)
    融融相对月盈盈。
(伯唱)
    深宵忍说一声作别,
(合唱)
    长夜不觉其尽,西坠玉兔竟无情。
[口白]
     伯牙:夜有尽,思无穷,何当长聚首,惺惺惜惺惺,唉!
     子期:山有情,水有情,思念常不绝,一诺铭心旌。
【乙反木鱼】
(伯唱)
    你握别几番,还未去,
    问到何时再聚,听琴声。
(期唱)
    相约来年,中秋夜,
    樵夫载酒,把兄迎。
【乙反中板】
(伯唱)
    别后常念金兰,每奏流水高山,
    却苦无人,和应。
(期唱)
    几度叹缘悭,子期嗟福薄,
    中秋难应约,沉疴缠扰苦不胜。
(伯唱)
    秋水已望穿,始见秋月圆,
    急急抱琴来,迢迢行山径。
(期唱)
    雁过正清秋,知是故人来日近,
    苦求续命,药无灵。
【丝丝泪】
(期唱)
    病榻悲鸣,寒虫伴只影,悲孤另。
(伯唱)
    惊见新坟外,结露成冰,霜风劲。
     (伯牙:钟子期之墓)!
    生死相隔,在月圆夜,倍伤情。
(期唱)
    踏远山,旧约践,
    野岭哭祭,心心谢我兄。
(伯唱)
    子期、子期,天偏忌妒,
    长浩叹荒冢埋下,你才情。
(期唱)
    身寄九泉下,绝琴声,缺知音唱咏。
(伯唱)
    空有新谱,却向谁弹,锦瑟凋零。
【乙反长句滚花】
(伯唱)
    锦弦冷,意如冰,空抱琴来弟会兄,
    一别江头成诀别,匆匆聚散会难成,
    谁解流水高山,只叹孤形只影(上)
(期唱)
    唉!山冷清,水冷清,眷念高山流水声,
    今夜魂归难尽兴呀,知音人去,恨隔幽冥(合)
[口白]
      子期:伯牙兄,我要誃嚹!
      伯牙:子期弟…。
【尺五线生死别】
(伯唱)
    白雪阳春,绝唱声,毁琴不复奏和鸣。
     (伯牙:子期弟)。
(期唱)
    难舍难离凄绝影,声声珍重近平明。
(伯唱)
    以谢知音人绝命。
(期唱)
    依依揖别伯牙兄。
(合唱)
    死生两关情!
[口白]
      子期:伯牙兄珍重呀!
      伯牙:子期弟!
                                      曲终
焦桐:
    中国的古代“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蔡文姬之父)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蔡邕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烧焦之痕,遂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焦尾琴又称“烧槽琵琶”。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也用以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良才入爨”写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者。
伯牙与子期故事:
       伯牙本姓伯名牙,说“姓俞名瑞,字伯牙”的,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载锺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口耳相传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遂成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了。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之名传之越广,遂以讹传讹。
       俞伯牙从小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他到东海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之从中悟出音乐真谛。伯牙弹琴,优美动听,如高山流水般。虽得许多人赞美其琴艺,但伯牙寻觅多年,却遗憾从没遇到真能听懂其琴声内涵的知音。
       某年,俞伯牙奉晋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泊于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息,云开月出,景色迷人。仰望空中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捧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停下细听起来”。俞伯牙借月光细看,此人身旁放着担干柴,果是个打柴之人。俞伯牙心想:一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首什么曲”?听了俞伯牙的问话,樵夫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樵夫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樵夫看了俞伯牙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为伏羲氏造”。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樵夫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自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樵夫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时,樵夫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樵夫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为无尽之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的琴声寄意,过去从无人能听懂,而眼前这樵夫,竟然听得如此明白。没想到,此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觅不得的知音。于是问明樵夫名叫锺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锺子期洒泪而别后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久等不见锺子期赴约,于是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候之良久,仍不见子期到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锺子期下落,老人告诉他,锺子期便是我的儿子,已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锺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悲伤叹道: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后来,伯牙接子期双亲归家侍奉,养老送终。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