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 情与景的关系

(2015-04-14 20:47:02)
标签:

情感

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

朱丽霞

一、     导入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在《登高》中借这苍凉壮阔之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崔莺莺送张生进京赶考时的离愁别绪;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这是黛玉葬花时发出的闺中的女儿红颜易逝,无人怜惜的悲苦心情。

这些都是借景抒发情感的经典名句。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学习目标:

1、明确诗歌鉴赏中几种题型的答题步骤,做到要点全面,力求准确。

2、把握情与景的关系,理解作者是如何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的。

三、知识回顾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小题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5分)

    答案
【小题1】全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反衬手法亦可)。(1分)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3分)

四、情景表现方式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

    (二)移情于景与寓情于景

    (三)以景衬情

    (四)以景结情与以情结景

        (一)触景生情和缘景明情

        1. 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

        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缘景明情

        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

        先有情后有景,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二)移情于景与融情于景

        1.移情于景

        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2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借景抒情

 

        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

              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之功效。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句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不见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不见,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以景衬情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一、景、情正衬: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二、景、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一)以哀景写哀情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

       1.以景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后以写景物来收束全诗。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不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姿

            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寇准的《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伤春怀人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练习

        1、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寄远》杜牧)

       2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行即兴》 李华)

       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虚实结合手法, 【步骤一】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这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步骤二】

       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步骤三】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抒发作者对江南的追忆?

       ①这首词运用借景抒情来抒发作者对江南的追忆。②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江花绿如蓝江水,③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情感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手法。

       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2、列举景物(意象)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07北京卷)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请从 的角度入手对这首词作分析。

       全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上片描写了清明之际的春景:“风细”“柳斜”“春水”和春“花”,营造了一幅“春未老”的美好春景。下片抒发了由此景引发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春虽未老,人却因无法回家而充满了无奈和苦涩的“思乡”之情。

       4 情景交融
          
兴(注)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请你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答:

       【步骤一】这首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步骤二】诗人站立城头远眺,只见城外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潺潺溪水东流又折向西,树木葱茏,山花烂漫,鸟语婉转,构成了一幅明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但美景 无人观赏,山花自落

          百鸟空啼,表达了诗人面对经过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山河荒寂的深沉叹惋、寂寞、伤感之情。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1.分析字在诗中的妙处。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试着分析。

       2、答: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晚日沉沉,含山欲坠,绮霞在晚日金光的照耀下更显五彩斑斓,极为绮丽。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河畔青草,生机盎然,但诗人望到这样的美景,联想到家乡、故人,不免引发怀旧之情,更能表达出怀乡、思友的惆怅之情。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1.
首句在写景上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2.分析的妙处。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1.
首句在写景上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2.分析的妙处。

       1、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一个清秋的日子,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送别魏二,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种景物描写有力的衬托了朋友与诗人分别时的悲凉心情。首句看上写乐景,实际上写醉别的哀情。

       失分警示

       1.常识少。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薄弱,以致其未能掌握诗词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律诗与绝句的区别;诗词的描写手法与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2.读不懂。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薄弱、文化背景缺失以及解读方法欠缺,以致面对一首古代诗歌,有的欲理解而茫然无措;不知道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词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

       3.审不清。部分考生对于某些易混淆的题目没有审清,以致答题思路错误。如“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与“怎样描写的景象。

       4.答不全。有的考生思路不清晰,考虑不全面。答题时一定要按照本类题型的题干要求和本类题型的解答思路,要考虑分几层回答,答出几个要点才完整,然后再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5.表达差。卷面涂改随意;不会分解问题,答案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不注意规范,表达方式错误,句子不通;说空话、套话,答案空泛,不会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说;有少数考生就诗论诗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