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
朱丽霞
一、
导入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在《登高》中借这苍凉壮阔之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崔莺莺送张生进京赶考时的离愁别绪;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这是黛玉葬花时发出的闺中的女儿红颜易逝,无人怜惜的悲苦心情。
这些都是借景抒发情感的经典名句。
•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
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学习目标:
1、明确诗歌鉴赏中几种题型的答题步骤,做到要点全面,力求准确。
2、把握情与景的关系,理解作者是如何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的。
三、知识回顾
•
南湖早春①
•
白居易
•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
【小题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5分)
–
答案
【小题1】全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反衬手法亦可)。(1分)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3分)
四、情景表现方式
–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
–
(二)移情于景与寓情于景
–
(三)以景衬情
–
(四)以景结情与以情结景
•
(一)触景生情和缘景明情
•
1.
触景生情
•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
•
是先有景后有情。
•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
2缘景明情
•
“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
•
先有情后有景,
•
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二)移情于景与融情于景
•
1.移情于景
•
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
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2寓情于景
•
“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
•
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
•
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之功效。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句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以景衬情
•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一、景、情正衬:以乐景写乐情
•
以哀景写哀情
•
二、景、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
以哀景写乐情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
(一)以哀景写哀情
•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
•
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
•
1.以景结情
•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后以写景物来收束全诗。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
李白《送友人》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不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姿”。
•
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
寇准的《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伤春怀人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
练习
•
1、南陵水面漫悠悠,
•
风紧云轻欲变秋。
•
正是客心孤回处,
•
谁家红袖凭江楼?
•
(《寄远》杜牧)
•
2、
•
宜阳城下草萋萋,
•
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
•
春山一路鸟空啼。
•
(《春行即兴》
李华)
•
3、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
4、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春望
》杜甫
•
题菊花
黄巢
•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注)青帝:司春之神。
•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虚实结合手法,
【步骤一】
•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这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步骤二】
•
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步骤三】
•
忆江南
白居易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抒发作者对江南的追忆?
•
①这首词运用借景抒情来抒发作者对江南的追忆。②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③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情感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手法。
•
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
•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
2、列举景物(意象)
•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
•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
(07北京卷)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请从
“情”与“景”的角度入手对这首词作分析。
•
全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上片描写了清明之际的春景:“风细”“柳斜”“春水”和春“花”,营造了一幅“春未老”的美好春景。下片抒发了由此景引发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春虽未老,人却因无法回家而充满了无奈和苦涩的“思乡”之情。
•
4
情景交融
春
行
即
兴(注)
•
李华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注)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
请你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解答:
•
【步骤一】这首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
【步骤二】诗人站立城头远眺,只见城外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潺潺溪水东流又折向西,树木葱茏,山花烂漫,鸟语婉转,构成了一幅明丽的春景图
。
•
【步骤三】但美景 “无人”观赏,山花“自落”、
•
百鸟“空啼”,表达了诗人面对经过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山河荒寂的深沉叹惋、寂寞、伤感之情。
•
晚春江晴寄友人
•
韩琮
•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
1.分析“青”字在诗中的妙处。
•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试着分析。
•
2、答: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晚日沉沉,含山欲坠,绮霞在晚日金光的照耀下更显五彩斑斓,极为绮丽。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河畔青草,生机盎然,但诗人望到这样的美景,联想到家乡、故人,不免引发怀旧之情,更能表达出怀乡、思友的惆怅之情。
•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
送魏二
•
王昌龄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注】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1.首句在写景上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
2.分析“忆”的妙处。
•
•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
送魏二
•
王昌龄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注】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1.首句在写景上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
2.分析“忆”的妙处。
•
1、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一个清秋的日子,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送别魏二,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种景物描写有力的衬托了朋友与诗人分别时的悲凉心情。首句看上写乐景,实际上写醉别的哀情。
•
失分警示
•
1.常识少。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薄弱,以致其未能掌握诗词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律诗与绝句的区别;诗词的描写手法与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
2.读不懂。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薄弱、文化背景缺失以及解读方法欠缺,以致面对一首古代诗歌,有的欲理解而茫然无措;不知道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词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
•
3.审不清。部分考生对于某些易混淆的题目没有审清,以致答题思路错误。如“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与“怎样描写的景象。
•
4.答不全。有的考生思路不清晰,考虑不全面。答题时一定要按照本类题型的题干要求和本类题型的解答思路,要考虑分几层回答,答出几个要点才完整,然后再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
•
5.表达差。卷面涂改随意;不会分解问题,答案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不注意规范,表达方式错误,句子不通;说空话、套话,答案空泛,不会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说;有少数考生就诗论诗等。
加载中,请稍候......